深度融合,经济匡时: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财经教育

2023-04-19 21:29周明莉王宇波张京京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财经类财经文科

周明莉 王宇波 张京京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 710072)

一、引言

2017年,“新文科”这一概念在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被提出。2018年,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在“四新”(新工、农、文、医科)论述中,令“新文科”初见端倪。尽管其是舶来品,但是学者们所普遍认同的是:新文科不仅是新旧的“新”,更应是创新的“新”。即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拥抱新兴技术给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所带来的便利,回应新时期国家交付给高校的人才培养使命。日生不滞、新旧相推。2019年,由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启了一场新学科范式和人才培养的革命。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对此作出了全面的工作部署,召开了一场与各高校共同研讨新文科举措的大会,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作为新工科与新文科结合的实践产物,新财经教育应时而生。在此背景下,新一轮财经教育改革所肩负的任务,是培养“爱中国、知中国”的财经人才,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强,面向并走向世界精通数据且善于思辨的时代新人。

二、新文科与新财经教育内涵

(一)新文科:蜕故孳新

当下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局势正发生着风云变幻,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和产业正飞速迭代,人类精神家园正面临着新一轮的重重考验,这一系列的变幻无一例外地影响着高等教育乃至人类社会的未来。于“变换”而言,突破和超越的唯一要旨即“应变”本身。正如吴岩司长所述,“高等教育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2020年的11月,由教育部牵头,召开了有关新文科建设的工作会议,应时而生的是《新文科建设宣言》。学者们普遍持有新文科之“新”即创新之“新”的观点,尽管于中国而言无论是“四新”还是“新文科”的说法都是新生事物,但各高校建设新文科的步伐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其学科交叉复合、家国情怀浓厚、培养社会新人、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逐步深化的理念探索着中国高水平的文科教育。集中展现为蕴含中国数据,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文科,是从旧文科学科间的各行其是迈向同心同德,是取缔部分僵化的纯舶来体系走向繁荣中国学术、赋能双一流建设、锻造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一招。

(二)新财经:吐故纳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路向好,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态势。2014年,中国海路丝绸之路的建设,更是将财经教育的热度推向了高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对国际贸易、金融管理类人才求贤若渴。这曾使得高校财经类专业在高考、考研中的考生报考数量屡创新高。然而时过境迁,据英国广播公司2017年“即将销声匿迹的事业”预测,会计专业位居被淘汰率的前30%。自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后,世界经济更遭遇空前挑战,大多数国家因此遭遇了漫长的金融寒冬。这一系列变化,意味着全球对于财经领域学术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深度,高度还是广度上,均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财经的概念而言,学界暂无确切的定义,但是普遍认为其是2019年11月10日,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河北经贸大学牵头开展的一项“新财经”本科教育的实验。此后,以河北经贸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高校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改革,主动参与并引领新财经教育。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卓志认为,从“总的来说,新财经是对传统财经的一种补充与更新,也是对传统财经的丰富与升华”。因而,新财经教育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但又恰逢新冠疫情的巨大挑战这样的一种情境之下,中国财经类高校采取主动作为和自觉担当。即探询怎样才能通过高校培育的具备工业4.0时代所需素养的新型财经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新的内生增长点与活力,并以中国的高等财经教育反哺国民经济双循坏的蓝图。因而,未来的财经教育应持有前瞻意识,看齐意识和战略意识。财经学科隶属于文科教育的巨头之一,且多数财经类专业高考招生时都文理兼收,因而除却专业门类丰富外,还自带学科交叉之禀赋,这为在新文科背景下新财经教育获得长足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新文科视域下财经类人才培养困境

(一)传统财经教育遭遇新兴技术的挑战

势如破竹的工业化4.0脚步,在拓宽学习方式的时空约束的同时,教育与科研范式正在受大数据和云计算影响而发生变化。并且,在我国财经行业的生产效率因科技进步而提高的背景之下,与日俱增的不是与高校财经类人才相关的职业,而是雨后春笋般的AI岗位。传统财经领域的许多岗位都被人工智能以自动化、高效性、低成本的优势所取代。例如传统很“吃香”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潮”。因其就业岗位日益被“KPMG财务机器”等高科技产品所代替。山雨欲来风满楼,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8年3月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7年,中国金融业的就业人口可将达到993万人,其中,将有230万金融业岗位因人工智能的应用而被削减。因此,“与时俱进”这一发展命题对我国各高校来说将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为适应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将挑战化作机遇,则需要财经院校以培养出熟知财经理论、掌握数理统计和分析、了解计算机编程三种逻辑的,具备战略思维、家国情怀,领导力的中国精英为使命。

(二)传统财经教育遭逢学科和体系僵化

“目前,我国高校类型大致分为综合研究型、专业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但是对于同一专业而言,院校间课程设置的特色性差异并不明显,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课程内容千篇一律、学科壁垒难以突破等现象十分普遍。以保险学为例,多数院校在开设课程时不约而同地都设置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现在教材上甚至作者和出版商都精确到使用同一本书上。重视学科经典教材和课程固然无错,但是也很难有新的功绩可言。因而,不同类型和办学定位的高校应在学科和课程建设上努力作为。如电子类特色高校可依托强大的通讯实力为后盾,在经济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大类培养虽是首当其冲的主流,但是各高校务必要把握好“博通”与“专精”之间的尺度,切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不是学科间的交叉,而是深度的融合。不少高校在提出了跨学科建设方案后,在复合师资跟不上的前提下,盲目进行各种交叉,盲目开设各种以新热点为导向的课程。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通识教育反而走向了过犹不及的尴尬境地,学生的专业性难以支持走向未来企业亟需的新兴岗位。

(三)传统财经教育下的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不足

财经学科向来是一朵双生花,对于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总是集于一身的。但是,囿于各高校财政水平以及管理者战略眼光间的差异,多数财经院校学生所接受到的实习实训机会以及所对标的合作企业间的影响力是断然不同的。如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京东等大型企业实习、参与到更多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但是,西部不少院校的财经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甚至需要自己去联系实习岗位来满足毕业所需的学分。除了在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机会在起点上的不同外,多数高校无法突破自身的人才培养桎梏,将“满堂灌”等教学方式贯穿始终。堂而皇之的将课程目标定义为一门学问,而不是一项应当实践才能学会的活动。如部分商管教育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定义为一门实现企业目标的艺术与科学,但是在课程计划一栏并未给学生安排后续的企业管理实践。

(四)传统财经教育的话语体系长期以西方主流

由于我国财经学科在早期发展时就是由效仿西方而壮大起来的,因而大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时常以国外知名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母版。集中体现为三方面的西化,首先为西化的课程,其次是西化的师资和评价体系。在课程方面,集中体现为西化的教材,例如金融学、财政学等课程也全部改为使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编写的教材,有的高校甚至只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在师资构成方面,西方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多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专业教师。其次,高校在聘教师时“有无海外留学经历”日渐成为了能否有面试机会的一道门槛。更有甚者,为了达成国际化的指标,一味引进海外教授和海外博士,俨然一副高水平的财经教育面孔,必须混有尽可能多的颜色。在师生的评价体系方面,亦是唯Sci独尊,中文期刊常常被视作最末尾的选项。可见,西方的话语体系已经在事实上成为我国高校的主流经济学。因此,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经济学的大量西化倾向,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予以纠正。

四、经济匡时,深度融合:财经类人才培养路径

(一)技术融合,智慧教学

在金融行业正流行一个词语,叫做“Fintech”,即“Finance”+“Technology”的含义。旨在通过大数据征信、机器人投顾等方式为金融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体现在金融教育上的技术融合即通过及时性地更新课堂内容,并使之与创造性的课堂呈现形式相结合,以此达到内容与形式趋向完美的“融合”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的引入,于课堂而言产生的实际效用并不一定是简单的1+1等于2。因为任何技术都需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内容改造加工的基础上才能被赋予更多适用价值。反之,部分高校强制教师于课堂上引入虚拟仿真教学技术,尽管该技术使得课堂效果更为逼真,增强了趣味性,但是,盲目的引入无法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对象真实特征,反而可能失真。因此,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仅是各类要素的堆砌,而且应是各类要素的最优组合。融合的关键应是,由高校和政府共同推动智慧教学、互联互通。政府帮助院校建立云计算、大数据挖掘分析服务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一站式”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社区服务平台、绿色校园管理中心等。

(二)学科融合,复合培养

财经类院校依托优势学科,面向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形成“厚基础、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新文科背景下财经教育改革的应然趋势。一方面,“优势学科群将以往单一学科对人才的培养扩大为学科群对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以其利于培养健全公民的长处,对于学科边界日益模糊、社会分工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至关重要。为赋能财经教育的长足发展、财经类人才的市场竞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宜从三方面发轫。首先,提高通识课程的质量,开设名师大家领衔的精品课程。坚持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门类丰富的跨学科选修课程。其次,积极探索与新兴产业相关的复合专业,如数字金融、供应链管理等跨学科专业。推行双学位制、主辅修和微专业,鼓励以小班研讨形式进行教学。最后,组建跨学科的师资,鼓励科际间教师的沟通合作,完善跨学科的成果认证和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跨校、跨院系、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跨学科组队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知识竞赛等,帮助教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开设跨学科课程、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与改革等,为学生复合型知识、能力形成创造条件。

(三)产教融合,创新创业

为弥合部分财经教育在实践环节上的功能缺位所招致的学生在财经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支离,高校宜从三方面着手调和。一是关注间接知识的累积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奠基作用。隶属于间接知识的财经理论源于实践,亦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实践。教师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教学效果能否发挥的关键,因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无论是理论课抑或实验课教师,都应自觉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贯彻终身学习理念,持续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此外,教师应发挥思想育人的作用,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实践倾向和动手能力。二是重视科教和产教融合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擢升作用。在科教融合方面,学院可通过兴办多样化的财经竞赛来激励学生将学习所得转化为实际成果,如开展文献综述、项目申报书、财经主题征稿、模拟经营、数智财经等比赛。另外,还应鼓励学生跨院、跨学科间报名、参赛与合作。在产教融合方面,“与行业共商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基地、联办学科竞赛、共同授课等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此外,为深化校企间的合作,高校还可探索搭建高水平的特色化订单班,集教学、实习实践与就业为一体。三是强调“创新创业,拼搏进取”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做好前期动员工作,并为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比赛的学生提供专业的辅导团队。

(四)经济匡时,为国铸剑

为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助力国家外交场合的国际影响力,新财经教育势必肩负着深耕国际、为国育才的使命。在构建财经学科话语体系方面,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毅力与决心,坚决完成社会和国家在新经济背景下交予学界的使命。一是打造中国特色的财经教育品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如研发以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伟大成就为核心的教材,和建设一批以大师为引领的涉及新发展理念、数字经济为主题的研讨课程。以此将中国经济所取得的建设性成果推广至高校、全国乃至世界。主动帮助欠发达国家培养财经人才,贡献中国方案,打响中国财经知名度。二是塑造中国特色的教师评价体系,坚决破除“五唯”(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评价体系的桎梏。如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根据财经学科自身的特点,量身打造财经教师的评价方案。高校不得以“海归”经历作为教师聘任的门槛,更不得纵容唯“sci”至上的科研取向,应鼓励教师潜心教学、刻苦专研,从而取得代表性成果,并将“教学质量”作为好教师的重要评价指标。政府应鼓励并资助财经类院校建立联盟,打造以新财经为引领的人文社会科学世界知名期刊。

为达成“经济匡时、为国铸剑”的人才培养目标,新财经教育理应手握理念更新的指挥棒,高举建设中国特色财经话语体系的旗帜,牢固树立以习总书记有关教育和经济的相关论述为方向指南,以本科阶段财经人才培养为强基固本的重点任务,在财经类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培育知中国爱中国、集“知识+技能+数据+素质+情操”为一体的国之重器。未来的财经教育势必将面向世界,找准高等教育于世界发展格局中的中国坐标。

猜你喜欢
财经类财经文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财经日历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财经阅读时代
孙文科
财经类MBA院校案例研发队伍建设研究
财经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