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凌君 ,向云平
(1.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2.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3.周口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1]。民间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潜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近年来,学界对民间体育的研究愈发重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钟喜婷[2]、李慧萌[3]和邢衍安[4]等学者对民间体育组织进行了研究;吴宝升[5]、周丽[6]和李继军[7]等学者对民间体育赛事展开了研究;刘冠启[8]、孙彬[9]、花家涛[10]和白晋湘[11]等学者研究了民间体育文化的保护、创新发展和实践路径等方面;李亚南[12]和姚琼[13]等学者对民间体育在各类学校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二是民间体育与民族精神的研究,白晋湘[14]、王志华[15]、刘涛[16]等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张占平[17]认为龙狮舞的核心是多元融合的民族精神;罗智勇[18]认为莲湘舞具有增强民族精神的功能;张革平[19]认为高校开展珍珠球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陈立华[20]认为满族骑射文化形成了尚武进取的民族精神;钟秉枢[21]认为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要以培育民族精神为深层目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涵盖民间体育的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和借鉴,但是关于民间体育文化深处的精神意蕴鲜有涉及;对具体体育项目与民族精神的研究,不免存在研究内容微小无法描绘民族精神全貌的局限性。因此本人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总结梳理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民族精神,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探索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以期为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以及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对民间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对于认清民间体育的全貌,维持各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理解其文化内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民间体育文化资源概括为跑跳类、表演类、球类、角力类、棋牌类、综合类六个类型。
跑跳类民间体育是指以娱乐、锻炼为目的,跑跳结合,上下肢配合的身体活动。民俗文化是跑跳类体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如模仿民间婚嫁民俗中迎亲时使用花轿的场景而诞生的抬花轿游戏,既能增进友谊、培养合作意识,又能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此外,跑跳类体育文化的产生与民间信仰息息相关,如壮族人民以青蛙为图腾,遂在祭祀图腾、祈求丰年的过程中诞生了春榔争蛙这一活动,后春榔争蛙演化为竞技类型的体育运动。还有诸多跑跳类体育项目源于军事活动,如蒙古族的贵由赤运动,其里程是现代马拉松的两倍,是选拔、锻炼士兵的手段,后演变为正式的长跑比赛,且比西方的马拉松运动早了六百多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跑跳类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至今,既符合人们最基本的身体运动形式,也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俗文化、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生动地呈现出来,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表演类民间体育是以民间杂艺娱戏为活动形式,通过肢体的舞动或是借用身边触手可及的工具,来表达夙愿,抒发情感,令人身心愉悦的身体活动。表演类体育文化常与生活生产场景、祭祀活动和民间信仰联系在一起,如薅草舞蹈,就是根据农民在田间除草的动作创编来的;湘西苗族鼓舞、茅古斯都是从祭神、娱神的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表演类体育既有个体性表演,也有群体性表演,表演者与观众在时空上是浑然一体的,共同构成了宏大、热闹的表演场面,如上刀山下火海、履卧钢刀等个体表演性极强的项目,总能引得观众阵阵惊呼。除此之外,各种舞龙表演都是群体性项目,如舞火龙、板板龙灯、板凳龙、草把龙、疱颈龙舞、人龙舞、纱龙舞、耍龙灯、耍水龙、舞炮龙、舞醉龙、狮子龙灯等,通过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完成表演,在表达人们美好生活愿望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角力类体育项目是以力量对抗为核心,以直接的身体对抗、间接的及物对抗和象征性的对抗为形式,充满技术、技能和技巧的运动。角力类体育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而且促进了民众道德、智慧、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满足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如经典角力项目拔河,是力与智交织的项目,既有力量的比拼,也有技巧的较量,既需要运动者团结协作,也需要合适的站位和节奏,才能获胜;又如顶杠、马上角力等项目,以推、拉、拖、拽的技巧令对方摔倒,不是一味的爆发蛮力,要会借力,使用巧劲、寸劲,竞技过程中充满太极的韵味,需要一定的智慧才能胜出;徒手类蒙古摔跤也叫“搏克”,参赛人员身着特定的民族服装,展现民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并在规则范围内进行搏斗,展示人体的力量美和竞技技巧的绝妙。到现在,放在首位的已不是竞技的输赢,而是享受竞技过程中智慧的运用,欣赏运动之美,体现人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品质,并在力量的对抗之中感受角力类民间体育文化的魅力。
球类民间体育是以圆锥形、圆柱形物体为载体,以脚踢、投掷、击打为主要手段的传统体育。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是球类体育文化产生的客观条件,东北地区冬季天寒地冻,由此产生了冰上球类运动,如转龙射球、木棒球等;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创造了许多骑马进行的球类运动,如哈萨克族的马上棒球、蒙古族的马球等;且北方地区多进行狩猎活动,一些球类活动中有着狩猎活动的影子,如满族的狩猎球、郝哲族的鹿皮球等;南方地区河湖众多,雨水充沛,所流行的球类运动多具有江南水乡的特点,如土家族的竹马球。这些众多不同的球类运动表现人们对各自生活环境的适应力,也表现了人们的创造能力。而有的球类体育文化与图腾崇拜有关,如仡佬族以竹子为民族图腾,“仡佬”二字原意即为竹子,仡佬族的打花龙、打篾鸡蛋球等多种球类运动都以竹球为载体,每逢节日、祭祀,人们会举行这些运动来纪念、祭拜、祈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对美好的向往。球类民间体育文化以多种类型的载体为媒介,展现了球类体育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传承增砖添瓦。
棋牌是棋类和牌类的总称,二者都是以棋牌为媒介,以脑力活动为主,两人及两人以上进行的智力对抗性活动,具有开发智力、锻炼思维、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等作用。棋牌因形式简单易学、玩法多样有趣,成为最普及且最深入民间的活动,因此棋牌体育文化是民间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棋牌类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哲学理念和教育意图,对参与者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围棋棋子分黑白二色,与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相一致;流行于四川地区的川牌,又称天地人和,前四张牌即为天牌、地牌、人牌、和牌,天地人和,岂非包含着天人和谐一致的哲学?[22]梁武帝曾用棋局之道“若局势已胜,不宜过轻;祸起于所忽,功坠于垂成”来告诫臣子要有忧患意识,对现代的人们同样具有教育意义;有的棋牌类项目需要精诚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凡是竞技,必有胜负,棋牌竞技教人们“胜不骄、败不馁”,棋牌也禁忌沉迷、成瘾,更忌参与赌博,教人们适可而止,克己自律。棋牌类活动老少皆宜、休闲与益智并存,所含丰富的哲理和文化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充分体现了民间体育文化的现实性和民族性,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综合类民间体育是有两种或多种运动方式,身体动作多样,以健体怡情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包括生产生活类、时令节日类、竞赛对抗类、戏耍娱乐类、制作把玩类、器械运动类六个种类。综合类民间体育文化源自于生产劳动场景、社会生活习惯和民间信仰活动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季节性、休闲性。如流传于四川彝族的跳火绳运动,在火把节、彝族年、密枝节等重大节日上进行,绳子熊熊燃烧,场面十分壮观,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表现了彝族人民勇敢、无畏的精神;骆驼在西北沙漠地区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久而久之,赛骆驼成为西北民间经典的体育竞技活动,比赛形式多样,有长距离赛跑和短距离赛跑,也有接力、骑射的比赛方式,赛前还会举行祭“驼火”等一些其他祭祀仪式。这些接地气的体育活动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形成了融洽的文化环境,是民族精神凝练和发扬的基石。
“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随着民族历史文化不断发展提升的,被普遍认同并且不断产生广泛积极影响的基本价值观与行为准则。”[23]精神是文化的高度凝练,民族精神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因此总结和凝练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在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产生、发展、传承与演变的过程中浓缩了创新创造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崇礼尚德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是文化发生的源头和发展的动力,创新创造精神在民间体育文化的生成和演变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体育项目道具多样,无不向我们诉说着民众创新创造的智慧。创新创造精神与民间体育项目的产生相关联,民间体育的诸多项目是民众在对抗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如由生产活动创造而来的薅草舞、阿尺目刮、珍珠球等,由狩猎活动创造而来的射弩、叉草球、狩猎球等,由民间信仰创造而来的打篾球、舞龙、老虎笙舞等,由军事活动创造而来的贵由赤、马术、射箭等。文化不是静态的,是在不断创造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和丰富起来的[24],创造力是民间体育文化产生的原动力,民众所进行的物质实践过程也是创造文化的过程,他们在发挥自身创造能力的过程中,融入了地方性的客观与主观因素,从而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文化,从文化中凝结出的创新创造精神又不断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所以创新创造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民众创造精神的发挥也可以体现在民间体育项目的道具上,如舞龙时用的龙身可以用铁丝或竹篾来制作,也可以用稻草、板凳和花朵等组成龙的形状,进行舞龙表演。当下我们继承和发扬来自先民们融于民间体育文化中的创新创造精神,创造出太极柔力球、毽球等运动项目,并对民间体育进行符合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改革和创新,保证民间体育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同时给生活增添了诸多趣味,极大地丰富了民间体育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25]。团结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数千年的内在力量,更是新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26],团结奋斗精神在民间体育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如风靡全国的板鞋竞速运动,相传在明嘉靖年间,倭寇来犯,为了训练士兵之间团结协作能力,广西壮族民众发明了板鞋,从而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打败了敌人,后演变为运动项目,流传至今。团结奋斗精神不仅凝结于体育项目的历史起源,更熔炼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团体项目有合作性,需要参与者彼此信任,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才能取得团队性的胜利。如别开生面的龙舟竞渡、热闹非凡的拔河比赛等团队项目,参赛者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奋斗,努力实现自我的突破;如开展舞龙、舞狮、跳竹竿等精彩纷呈的表演性项目时,参与者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将各种动作完美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民间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是攻坚克难、马到成功的重要法宝,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不断的精神保险,是后疫情时代社会和平稳定有序发展的基石。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崇礼”是中国传统思想[27],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德行,明德、敬德、尚德的观念和实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8]。礼是德的外在表现,德是礼的内在精神;崇礼尚德是中华文明之本。民间体育不仅仅是健身、竞技、娱乐,也蕴含着语言、行为、服饰等礼仪,还体现谦逊、礼让、互助、诚信等道德品质。崇礼尚德精神在体育礼仪中得到充分体现。礼射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包括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是在不同级别的场合进行的仪式,共设立十三道程序,坐卧有礼,进退有礼,礼乐相和,寓礼于射,注重细节,崇尚完整、庄重的礼仪过程,倡导谦和、礼让、正直的道德风尚,重视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升华。现代民间舞狮比赛,每个队伍应遵循竞赛礼仪,举首、提足、敬礼、叩拜等动作必须先左后右,参神、迎宾、巡游也要求按一定的程序,这些礼仪规范,使参与者自身正直谦逊、有礼有节,形成一种和谐友好、相互礼让、相互尊重的氛围,共同传承礼仪文化,表现古今人民皆崇尚礼制,注重礼节。中国武术界的抱拳礼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和统一得来的[29],并含有礼和德的意义,左手拇指弯曲,表示谦逊,不骄傲自大,其余四指表示德、智、体、美,象征高尚品德,右拳表示勇武,左掌掩右拳表示克己,约束,不滥用暴力的意思。且在切磋较量时“尚德不尚力”,习武之人也要以德服人。棋类项目对棋手的精神、品格尤为重视,可以说“德胜于技”。中国人的崇礼尚德精神烙印在民族血脉之中,相比于身体上的强壮和体育技术的精湛,个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更加被看重,崇礼尚德精神对于构建文明、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对于每个公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厚重的历史铸就了历久弥坚且愈发光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30]。爱国主义精神最直接的表现是保家卫国。过去民间体育在保家卫国、反抗侵略、彰显民族气节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拳脚功夫,抑或是刀、枪、剑、棍等十八般兵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强身健体的功效,一旦遭遇战事,都是上阵杀敌的招式。如清朝初期,朝廷实施严格的“禁武”敕令,此时义和团运动不仅促进了民间武术拳术、器械的创新和传播,而且义和团拳民在和手持洋枪的外国侵略者战斗时毫不畏惧、拼死作战,将忠义爱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31]。在追求和平的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新的内涵,即为了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战”。民间体育中抖空竹、陀螺等项目,以其更加贴近民众生活的特点,成为促进个人身心合一的黏合剂,增加民众幸福感的调味品;藏族那达慕大会等民族民间运动会以其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成为增强各少数民族与不同地区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感的助推剂;民间体育的仪式感和对道德层面的追求,成为促进社会愈加和谐的催化剂。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外在的约束力量,而应是内化于心的精神意念,人人都是祖国的一份子,人人幸福汇聚成和谐的社会,人人爱国造就出强大的祖国,祖国强大又为人人提供和平安定的环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不可分割的。尽管爱国主义有多重内涵,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意义,但是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32],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动力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民间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有义务也有能力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汇聚力量。事实上,民间体育文化的转化和民族精神的当代显扬是文化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应明确转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实践之路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33]这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根本指引。民间体育文化根植于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应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坚持以史为鉴,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从历史中吸取丰富的精神内涵,找到未来的道路航标。然而,“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33]因此,传统文化并非都是精华,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用辩证的、发展的、科学的眼光对待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核心要义。这也要求民间体育文化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明辨“是非”、择善而从,坚持依靠历史的同时,去粗取精,灵活运用,不断推陈出新,用辩证的态度追求理性思维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如上文我们所抽绎的民族精神,正是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精华的精确体现,民族精神包含又不仅限于以上几种,我们越是深入挖掘,越能发现更为深邃、更为本质的精神内涵。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 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创新性命题[34],为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35]。“双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在当代中国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述,“双创”方针的前提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指导地位,“双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抽丝剥茧的过程[36]。“双创”在去伪存真、汰劣存优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发展。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根本宗旨,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坚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立足当下,与时俱进,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与发展现实文化统一起来,同时放眼世界,推动文化交往交融交流,对外增强其影响力、感知力,对内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民间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要遵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逻辑,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凝练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满足人民需要的、促进文化认同的、提供精神力量的、助力民族复兴的文化新样态。
有关“资源”,费孝通先生曾说:“资源并非完全客观地存在,当某种存在物没有同一定社会活动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是远离人类活动的自在之物,并不是我们所论述的资源。”[37]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及社会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才能称为资源,不然只能成为遗产。民间体育乃至文化本身都根源于生活,人又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为人类服务,因此可以说人在文化创造和转化过程中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封建社会时期就有民本思想,如“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国依于民”的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8]所以民间体育文化的转化一定要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将民间体育以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推广开来,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身心发展需求为核心价值追求,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如此才能够使民间体育文化的转化有根系、有活力、有方向、有未来。
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39]。民族精神的当代实践就在于转化民间体育文化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在明确了民间体育文化资源转化的三重逻辑后,以转化逻辑为行动准则,以民众需要为根本指引,以国家政策为基本导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文化转化为落脚点,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种转化路径。
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于体育文化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渗透力的充分挖掘[40]。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包罗万象,每个项目都具有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需求相吻合的价值属性,这也是整理、分类、挖掘、设计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依据。第一,科学整理。就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而言,不仅是技艺的发展和传承,还应包括民间体育项目的历史嬗变、机理解惑、精神特质、艺术内涵、哲学价值、教育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容,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建立联系,充分挖掘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多重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并据此完善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建档归类,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从而保护文化精髓、密切文化联系、增强文化认同,为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强保护。加强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在做好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尤其是对于普及程度较低、传承状况不佳的项目,运用影像、文字、图片的形式进行记录保存,注重系统性发展,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缩小项目间的保护差异。同时着重强化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申遗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民间体育项目申遗工作的保障机制,落实国家有关非遗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从多方面支持民间体育申遗工作。另外,要注意整体性保护,既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也要保护其孕育发展的自然空间,形成民间体育文化保护的共享空间[41]。
体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身体的直接参与性,因此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应引导大众积极参与,提高群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合理普及,创新大众参与方式。运用现代媒体和科技手段,实现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可视化呈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令网络照进现实,使民间体育文化深入人心。根据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普及,对于参与性较强的项目,建立民间体育文化表演基地、活动站点和研学基地,增强互动性和娱乐性,力求让民众亲身参与,主动参与,有效发挥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全民健身作用。对于上刀梯、打铁花等表演性强的项目,积极开展巡回表演活动,注重传承人的培育和表演技艺的创新,增强项目文化影响力和关注度。第二,转型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不流于表面形式,做到贴近群众;在普及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运动场地的管理维护,如北京利用“金角银边”丰富群众健身场地。此外,加强民间体育的交流和竞技,培育民间特色体育赛事,同时通过娱乐的形式以运动为主题开展体育庙会,激发全民参与。内蒙古举办的两届体育庙会里,人人都是体育参与者、健康受益者和文化传播者,打造了一场兼具观赏与体验双重属性的体育盛会。切实推动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令民众养成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群众体育全面发展,让全民健身更有效率。
《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等相关国家政策的出台,显现了体育、文化、旅游三大幸福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必然性,并为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基本政治保障。民间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多元融合进程中,文化赋予体育和旅游深层精神内涵,旅游拓宽文化传播和产业转化途径,为体育提供基础配套服务和展演、参与舞台,体育丰富旅游资源,拉动旅游人口增长,促进文化交流,实现文体旅多向渗透与合作共赢,是民众发挥创新创造精神的见证。第一,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以人为本,精准理解民众的需求、把握民众的消费心理是打造文化产品的必要前提,要抓住民众的好奇心,构思文体旅融合的新奇文化创意或民族特色内容;推广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民间体育项目,突出参与体验、观赛体验、文旅体验和情感体验,增强民众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认同感,让体育、文化、旅游在特色内容上深度融合;了解民众的必然需求,创设有文化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如云南傣族孔雀宴,可以一边吃饭一边欣赏民族舞蹈表演,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情景,给观者留下难忘的体验。第二,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体旅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运用融媒化的传播路径,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大力宣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如利用发达的网络平台,以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方式,在注重官方主动进行宣传的同时挖掘游客潜在的辐射宣传能力,令民间体育文化资源插上时代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文体旅融合发展是催生民间体育文化资源新形态、新内涵和新境界的有效路径,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保障,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创新创造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体育治理效能是检验体育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标[42]。提升民间体育治理效能有赖良好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和文化建设。第一,健全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快民间体育组织建设。构建以政府为宏观引领,民间体育组织为主体的管理机制和治理新格局。明确民间体育组织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治理效能与健全管理机制的不二法门,是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现代转化的主阵地。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和支持作用,增强民间体育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发民间体育组织的活力,建立政府、组织和民众之间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为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转化把薪助火。第二,在体育治理中实现文化赋能。明确文化是提升治理效能和推动组织发展的重要力量,民间体育组织应重视民间体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文化意蕴和民族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民间体育组织发展的核心内隐价值观,用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感召,营造美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并成为民间体育文化资源转化的助燃剂。建设强有力的民间体育组织,是提升民间体育治理效能的推动力,也是推动民间体育资源整合的驱动器,是增强民众凝聚力、向心力,也是提升民众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也为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精神是文化的高度凝练和生动体现,文化是孕育精神的深厚基础和绚丽底色。我国拥有延续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民间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耀眼的一份子,深深烙印着民族的标志,蕴含着丰厚的精神价值,是实现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民族精神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应坚持去粗取精、以人为本和“双创”的逻辑,将民族精神的深挖和弘扬贯穿民间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全过程。活化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中的精神因子,激发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创新创造活力,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助力,有效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同时传承好传统文化,为体育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借鉴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