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恩功
《谁是最可爱的人》由魏巍创作,是在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从朝鲜战场返回后所写。文章以战争为背景,深情赞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主义精神。教师可以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开展教学,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探讨文本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道德价值,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志愿军战士的精神。
初一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情感丰富,对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等主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然而,他们可能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国际关系知之甚少。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和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并体验文本。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考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表达和情节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语文核心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和“文化理解和传承”,据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能掌握文中的基础词汇和重要句式,如多音多义字、形似字的辨析,同时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文章的句式结构(如设问句、反问句等),学生能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结构,归纳大意,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展现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此外,通过理解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能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学会鉴赏文中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美,如感情色彩强烈的语句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的应用。通过对文本的审美体验,学生能提升对文学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创作文学作品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内涵,包括对文中人物行为的深层次分析,理解其背后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包括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语言风格和艺术表达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如何通过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手法表达深刻的主题和情感。
1.使学生理解并感同身受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情感和行为。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读能力。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深度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方法通过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就特定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法来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兴趣,促进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并分享各自的见解。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模拟课文中的人物,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感进行深度思考,不仅加深了对文本情节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同理心和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更生动地感受到课文中传达的深刻主题和精神。
创造性写作和艺术表达活动鼓励学生以个人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写作、绘画或制作相关作品,学生得以在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技能上得到发展。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还帮助他们在理解深层次文本内容的同时,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预备知识。
1.历史背景介绍
(1)视频观看:精选几段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短片或纪录片,时长控制在5~10 分钟,确保内容既丰富又易于理解。视频内容应包括战争的起因、过程、重要战役和影响以及志愿军的英勇事迹。(2)引导讨论:视频播放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表达他们对视频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提出导向性问题,如“你从视频中了解到哪些关于战争的信息?”
2.主题引入与探索
(1)概念引入:通过一个简短的讲解或演示,向学生介绍“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概念,包括它的来源、含义及在当时社会的影响。(2)主题性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最可爱的人”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在你心目中,最可爱的人是谁?”以及“为什么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3.创意性任务分配
(1)海报制作:让学生制作一张关于“最可爱的人”的海报。海报应包括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结合文字、图像、符号等元素。这项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2)展示与分享:完成海报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并解释其作品,其他同学可提出问题或给予反馈,增进互动与交流。
(设计意图:以上步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历史背景知识,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结构。
1.深入阅读,理解主旨
(1)导读引导:开始前,教师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导读,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志愿军战士的故事?他们展现了哪些精神特质?”(2)分段阅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由学生轮流朗读。朗读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重点词汇和句式分析
(1)词汇表创建: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他们不熟悉或认为重要的词汇。然后,创建班级词汇表,共同讨论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2)句式解析:分析文中的关键句式,如排比句、设问句等,讨论它们如何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举例说明每种句式的用法和作用。
3.角色扮演与情感理解
(1)分角色朗读:将学生分组,并分配不同的角色(如叙述者、志愿军战士等),让他们尝试以角色的口吻朗读文本中的相应部分。(2)角色扮演:设计一个简短的情景剧,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模拟文中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行为。
4.小组讨论与深度解析
(1)人物行为分析:在小组内,让学生讨论文中不同人物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2)文本结构分析: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并讨论各部分是如何表达主题的。
5.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研究
(1)艺术手法探索:让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讨论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本的表现力。(2)风格特点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如语言的生动性、情感的表达方式等,讨论这些风格特点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志愿军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步骤,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本内容,还能通过各种互动活动增强对人物情感和作者表达方式的理解,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在这个环节,学生将被鼓励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入讨论。
1.开放性问题讨论
(1)设计问题:教师准备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如果志愿军战士生活在今天,他们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你认为哪些现代人物体现了志愿军精神?”(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并准备分享他们的观点。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包括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价值观。
2.案例研究
(1)案例剖析:让学生选择一个现代人物或事件,谈谈他们认为这个人物或事件所体现的志愿军精神。(2)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关于所选案例的简短报告,说明为什么他们认为这个案例反映了志愿军精神,并讨论这种精神如何影响当代社会。
3.创造性写作
(1)写作任务:安排一个创造性写作活动,如写一篇故事或日记,从一个现代青少年的角度表达对志愿军精神的理解和感受。(2)共享与反馈:学生完成写作后,在班级中分享他们的作品,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反馈。
4.艺术表达活动
(1)绘画或制作: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制作手工艺品来表达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例如,他们可以画一幅描绘志愿军英雄事迹的画,或制作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手工艺品。(2)展览和介绍:组织一个班级展览,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并让他们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入探讨志愿军精神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还能通过多种创造性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1.写个人反思日记
(1)写作指导:要求学生写一篇反思日记,描述他们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过程中的感受、学到的知识点以及对志愿军精神的理解。(2)思考引导: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如“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怎样将志愿军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组织小组分享会
(1)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反思日记。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听到并学习同伴的想法。(2)讨论与反馈:分享后,其他组员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反馈,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交流。
3.开展班级座谈会
(1)组织班级座谈:在班级内举办一个座谈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志愿军精神的思考。(2)深度讨论:在座谈会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志愿军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教学设计遵循了深度学习的理念,通过前置活动、文本解读、深度探究和反思应用四个阶段的丰富教学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开放性问题讨论和跨学科学习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此外,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志愿军精神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整体而言,本教学设计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目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