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 宁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表现在阅读理解的水平、深度解析文本的能力、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运用的熟练度等方面。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认真开展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各个环节的设计工作,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教学策略。下面系统介绍研究成果,以供参考。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前提是让其了解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单词、短语和句型,保障其能够基本理解文本信息(刘畅 2022)。初中生的英语知识储备不足,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陌生词汇和难以解读的长难句。培养学生突破语言难点的能力是培养其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预习环节参与语篇语言知识探究活动,使其在扩充语言知识储备的同时,形成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文本基本信息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语言难点,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预习是帮助学生突破课内语篇词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培养学生预习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其自主阅读材料,并通过查阅词汇表、查词典等方式获取生词含义,从而初步理解文本的关键内容。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1 Friends Reading 板块的课文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设计预习任务,并提出以下不同难度的预习要求。
难度1:对照教材中的Wordlist(by unit),在课文中标记 generous、any time、almost 等词汇的含义,并阅读课文,借助词典查找其余生词、短语的含义。
难度2:阅读课文,标记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通过查找Wordlist(by unit)或词典标记其含义。
难度3:阅读课文,标记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尝试结合句子、上下文、词根和词缀等推测生词的词性和含义,分析短语的用法,并通过查阅词典验证自己的推理成果。
设计说明:难度1 适合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信心不足的学生。此类学生先初步了解生词含义,再逐步强化参与英语阅读活动的信心。难度2 适合英语基础较好,具备一定英语阅读兴趣的学生。此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初步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产生了解文本细节的兴趣,且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查阅生词含义的意识。难度3 适合英语学习能力强、阅读理解水平高的学生。此类学生在阅读课内文本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无法体验英语学习挑战性的问题,难以有效锻炼阅读理解能力。设计难度较高的任务,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参与阅读的动机,还可以有效锻炼其猜词能力。在查阅词典时,学生可以在词典的辅助下更加细致地了解生词的含义和用法,提升生词探究效果。这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难度,通过预习增加知识储备,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文本中,除词汇外,句型、文章结构等也是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顾艳 2022)。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情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多个预习小组,组织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展开线上沟通,保障各组都有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同伴简单解惑。这样,各组学生就可以围绕关键句、长难句、逻辑结构等展开讨论。
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3 A day out 为例,在组织学生预习Reading 板块的课文时,教师结合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组织能力及预习能力等将他们划分成多个讨论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阅读前遇到的难题,也可以与组员共同讨论课文中精彩句子的内涵,从而与组员共同分析课文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句子,如针对句子“It took us about two hours to get there by bus.”,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需要帮助组员解析句型“It takes somebody...to do...”的含义,分析句子中there 指代的地点。
设计说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理解方向,在讨论过程中会受到组员的影响,提升课文理解深度,并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课文内容,进一步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深度解析文本的意识可以使学生受到更多积极的影响,提升阅读效果,扎实掌握语言知识,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并感知作者创作文章时渗透的情感。为培养学生的深度解析意识,教师可以加强师生互动,让其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深度解析文本的乐趣,并学习深度解析文本的方法。
深度解析文本要求学生学会解析文本细节,如关键词的深刻含义、语法特点、文章内容关联性等(钟张喜 2022)。鉴于初中生细节信息解析能力不足,教师可以以问题为驱动,引导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解析文本细节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入问题链,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思考。
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4 Do it yourself 为例,在讲授Reading 板块的课文时,为帮助学生深度解析安德鲁(Andrew)的DIY历程和作者对安德鲁的评价,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Q1: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word “crazy”?
Q2:Is Andrew good at DIY?Why or why not?
Q3: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ndrew?
设计说明:Q1 与课文第一句“My cousin Andrew is crazy about DIY.”关联,学生在分析 crazy 的含义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照词汇表将其理解为“着迷的”,还要尝试运用其他单词或短语解释该词,如预习效果较好的学生通过very enthusiastic or excited about sth.解释crazy 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be crazy about 和be interested in两个短语的区别,分析哪个更贴合文章语境。此类问题可以使学生形成分析课文关键词句的意识。Q2 与文章主要内容关联,学生会发现课文的很大篇幅用于记录安德鲁失败的DIY 经历,从而快速得出“Andrew is not good at DIY.”的结论,并通过课文中列举的例子阐述原因,感受到作者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形成从课文主要内容分析课文主要信息的意识。Q3 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解析课文,分析安德鲁的DIY 经历和做法,并在分析自己的想法时,进一步体会行文细节,归纳作者列举事件的逻辑。
要想实现深度解析文本的目标,学生不仅要分析文章内容,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表达技巧,还要结合文章相关背景信息展开思考,从而真正理解作者传递的信息。因此,教师要设计背景讨论环节,让学生形成探究文章创作背景的意识。若学生对所读文章的背景具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则可以直接引入师生背景讨论活动;若学生缺乏对所读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教师则要先借助微课、学案等简单介绍背景知识,并与学生展开讨论。
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4 A good read 为例,Reading 板块引入了名著 Gulliver’s Travels 中 Gulliver in Lilliput 这一部分的信息,为帮助学生深度解析文本,教师开发与Gulliver’s Travels 相关的微课资源。在微课中,教师先介绍sarcastic 这一关键词,使学生意识到Gulliver’s Travels 是一本游记体讽刺小说,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其迫切想要了解作者借小说讽刺的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格列佛(Gulliver)在四个国家的经历,并重点介绍其在Lilliput 的见闻。在完成背景介绍活动后,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其结合Lilliput 国民的特点,分析格列佛在初次接触Lilliput 国民时可能会产生的想法。
设计说明:课文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学生如果缺乏对原著主要内容的了解,则很难体会课文中“My arms,legs and hair were tied to the ground.”的深层含义。教师通过分享背景信息,与学生展开讨论,可以使其深入解析文本,了解Lilliput 国民的特点,更好地想象格列佛的见闻、想法,并产生阅读更多材料、深度解析文本信息的积极性。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为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教师要适当开发补充材料,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选读文本、助读资源等都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阅读资源。
部分初中生的英语文本选择能力较弱,而英语报刊等材料难以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有鉴于此,教师要适当推荐并分享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符合其阅读能力和需求的阅读语篇,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阅读课外材料的动机。在推荐选读语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经验的驱使下,主动、有效地分析课外语篇。
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8 A green world 为例,在单元教学前,学生会接触与环保相关的学习资源,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希望了解更多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知识。有鉴于此,教师从以下角度给学生分享课外阅读材料。
角度1:当地环境污染问题。当下,很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环境污染问题。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并编写符合学生阅读水平的语篇。
角度2:我国保护环境的举措。很多学生在了解环境问题后,希望可以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通过分享我国保护环境的举措,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并探索更多推动保护环境相关工作进程的方法。
角度3: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新闻。此类资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使其受到积极影响,主动投身环保行动。
设计说明:从上述三个角度开发并推荐课外阅读语篇,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单元学习效果,又可以利用其在单元学习期间产生的求知欲,激活其参与阅读活动的动机。教师可以将适合八年级学生阅读的英语报刊中的语篇作为阅读材料,也可以收集VOA、BBC 等听力材料,将其改编为简单易懂的语篇,还可以与地理学科教师进行合作,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参与跨学科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其参与课外阅读的热情。
学生产生阅读课外语篇的动机后,可能会出现难以理解文本信息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适当分享助读资源,以降低课外阅读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1 Past and present 为例,由于本单元与人们生活的相关变化相关,教师从衣、食、住、行的变化角度开发补充阅读语篇,并结合各个语篇开发助读资源。在介绍衣着风格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引入Chinese tunic suit、Western-style clothes、Chi-pao 等服饰相关专有名词。除了通过学案、词汇清单等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难点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不同服饰的照片,让他们在照片的辅助下认真体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服饰的特点,顺利理解语篇信息(韦雪锋 2023)。
设计说明:课外阅读材料中难免会出现生词较多的语篇,而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外语篇一般篇幅较短、语言简单,教师分享的补充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信息,并想象文字描述的事物或场景,有效降低他们的阅读难度,减轻其阅读压力。
学生出于不同目的阅读英语文章时需要运用的阅读方法有所不同。为帮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组织课内外阅读训练,保障他们以恰当的方法完成自主阅读任务,满足阅读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系统讲解阅读技巧。要想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阅读技巧,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开展阅读训练活动,并以游戏、竞赛等方式调动其参与课内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2 School life 为例,在讲授Reading 板块的课文时,教师渗透“寻读”这一阅读技巧。寻读指从大量材料中快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的阅读技巧。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结合提示词展开寻读”的方法。其次,在学生基本理解寻读的特点和方法后,教师引导其完成B2 部分的习题,结合关键词在课文中寻找填空题答案。针对习题“In a school,boys and girls study .”,学生将 school 和boys and girls 作为关键词,在课文中寻找与之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课文中发现“It is a mixed school.Boys and girls have lessons together.”这一句子,从而将mixed 和together 两个单词填写在空格处。教师提出“计时完成任务”的要求,给学生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
设计说明:结合课内习题组织课内训练,既可以保障教学进度,又可以强化学生参与训练的动机。通过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学生能感受完成训练的紧迫性,并体会寻读的意义。
及时组织课外训练可以使学生有效巩固课内所学阅读技巧。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组织课外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技巧。教师可以将课外训练与课外阅读材料相结合,并组织学生成立课外训练小组,使其合作完成训练任务(卢菊春 2023)。
仍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2 School life 为例,结合Reading 板块讲解寻读技巧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更多与中外校园生活相关的英语文章。教师将阅读同一文章的学生划分在同一个阅读小组,让各小组组员以出题人的身份设计问题,监督同伴结合问题中的关键词寻找问题答案。在学生训练结束后,教师组织集中测试,印发材料,设计寻读任务,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而准确地完成任务。
设计说明:在课外训练过程中,教师难以有效监督全体学生的阅读动态。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既是训练的参与者,又是训练的监督者。集中测试的设计可以驱动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外训练活动,保障其取得理想的训练成果。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认真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并以恰当的方式让其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帮助其提升阅读理解水平,强化深度分析文本的意识,养成自主阅读课外语篇的习惯,并能够以有效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