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文化外宣短视频翻译策略
--以山东外宣短视频为例

2023-04-19 09:21薛妍妍
济宁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层面译者译文

薛妍妍

(济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55)

山东是文化大省,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为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讲好山东故事,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开始借助短视频这种新兴的宣传手段来进行对外宣传。因此,外宣短视频已成为山东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外宣形式,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种信息传达方式,它通常涵盖了文字、图像、声音和姿态等多种模态。这些模态相互结合,可以为观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增加视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同时,视频中文字的翻译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海外观众对视频内容的理解与认可,也直接影响到视频的跨文化传播。因此,关于外宣短视频翻译策略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开了相关探索。一方面,李雪涵(2023年)[1]170-172、刘彬(2022年)[2]102-108、席洪育(2023年)[3]232-233等主要关注翻译的准确性、清晰度和自然度,探讨了如何准确传达原视频中的信息和文化内涵,确保目标受众能够准确理解和接受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辛红娟(2020年)[4]54-56、王晖琳(2023年)[5]114-117等关注如何在翻译中体现短视频的图像、声音和姿态等多模态符号,探讨了如何将原视频中的视觉和听觉元素转化为适合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形象、声音和姿态等符号。这样的翻译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理解度,使他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文化信息。此外,还有学者从多模态角度出发,对短视频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比如:张莹(2016年)[6]76-77、李博文(2020年)[7]78-80、龙小农(2021年)[8]72-75等。

总体而言,对外宣短视频的翻译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山东文化外宣短视频领域的研究较为匮乏,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比如,如何在多种模态之间实现优化翻译与传播?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难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予以研究和实践探索。因此,本文以山东外宣短视频为例,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探讨文化外宣短视频的翻译策略,旨在帮助译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外宣短视频的翻译特点和规律,提高翻译质量,增加中国文化外宣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

张德禄(2009年)指出,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模式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9]24-30。同时,张德禄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包括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并互相作用。文化背景和语境会影响情感表达的方式和解读,情感表达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传达和表达[9]24-30。综合考虑这些层面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识别情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主要来源于符号互动论、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这些理论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方法。符号互动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既是意义传递的过程,也是情境交流的过程。它强调符号的媒介属性,即语言交流是通过符号来进行的。在文化外宣短视频的翻译中,交互符号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视频中各种符号的含义,从而翻译出精准的表达。功能语言学主张,语言使用应当依据具体的语境、对话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交流目的等因素来进行深入分析。它强调语言使用的目的性,并认为语言使用必须符合情境对话的要求。在文化外宣短视频的翻译中,功能语言学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各种符号之间的作用关系,并通过判断目的性,进行正确的翻译。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使用是文化和社会的反映,语言现象涵盖了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强调语言使用的社会性,认为语言使用必须考虑特定语境、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在文化外宣短视频的翻译中,社会语言学可以帮助译者正确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翻译中恰当地呈现出来。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一种研究人们如何理解语言的方法,它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并强调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在文化外宣短视频的翻译中,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视频中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总的来说,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旨在深入探究语言交流中各种符号所起的作用,并对符号之间交互产生的效果进行深入的理解。多模态话语分析通过对话语中多个层面的分析,揭示了语言交流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语言交流的本质。因此,在文化外宣短视频翻译中,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译者理解原始视频的情境,并对语言进行恰当的翻译。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文化外宣短视频中的应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传达方式整合在一起,制作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传达效果的话语形式。在外宣短视频中,多种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短视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特点。首先是文字元素的运用。短视频在制作过程中,文字元素的运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起到强化表达、突出重点的作用。在外宣短视频中,经常把不能或难以通过视频配图表达的信息通过文字元素来呈现,使得视频更直观、更形象、更容易被理解。其次是图像元素的运用。在外宣短视频中,图像元素是视觉效果的载体,能够呈现事物、场景的模样,给人直观、形象的感受。在视频中,图像元素可以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镜头运动和特效制作等手段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引起观众的注意。最后是声音元素的运用。在外宣短视频制作中,声音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BGM、音效等手段来增强视频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特别是对于文化类视频,音效往往可以起到突出文化特点的作用,比如,利用特殊的音效来表现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等。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这三种元素的运用相互协调,形成了一种更加完整、更加生动的文化话语体系。

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译者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线索,更精准地理解原视频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姿态等不同模态的符号。这样的翻译结果才能更好地传达原视频的信息和意义,使目标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视频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文化外宣短视频的翻译中至关重要,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达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效果。首先,译者可以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来理解原始视频中的情境和主题。在确保理解正确的前提下,通过翻译来表达出视觉符号、声音、姿态等多种符号之间的交互关系,以便传递视频的主题和情境。其次,译者可以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理论,对不同符号之间的交互进行深入的探究,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在翻译中准确呈现出来。最后,译者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在翻译中使用恰当的符号来进行表达。译者可以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符号进行合理的排版,以使观众能更加直观地理解翻译内容。

总之,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文化外宣短视频翻译的重要基础和理论依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结合多种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可读性,更好地实现宣传效果。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山东外宣短视频翻译策略

笔者精选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中的山东外宣短视频“新时代的中国:新动能新山东,与世界共赢”,并结合其他版本的山东外宣短视频,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框架,分别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探究山东外宣短视频翻译策略。

(一)文化层面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中,文化层面包括由人的思维模式、处世哲学、生活习惯以及一切社会的潜规则所组成的意识形态等[9]24-30。文化层面关注的是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对情感表达和理解的影响。不同文化对情感和情感表达有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因此,了解和研究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重要。译者应对山东的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并尝试将视频中的文化特色准确传达到目标语言中。总的来说,文化外宣短视频中有大量的人名、地名和专有名词等文化负载词,译者可以结合视频、音频等多模态要素,根据具体需要采用音译、直译、增译、意译以及音译加注释等不同的方法,对这些文化负载词进行准确翻译。

在介绍山东曲阜时,可以采用增译的方法,把“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翻译为“Sankong Scenic Spot”,既体现了汉语中常用缩略形式的特点,保证了传播效果的对等,也能够帮助海外观众更好地理解其含义,便于沟通和交流。在《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宣传片》中,“泰山在这里崛起,作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始终寄托着中国人对国泰民安的祈愿”的译文是“Mount Tai rises here,a world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at bears the Chinese people’s aspirations for a prosperous country and a peaceful life”。“国泰民安”意思是国家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这个成语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繁荣和幸福的朴素愿望,是中国人对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的渴望的表达。“祈愿”意指请求、祈祷、希望等,是寄托一种愿望,希望能梦想成真,多见于宗教中的行为。把“对国泰民安的祈愿”翻译成“aspirations for a prosperous country and a peaceful life” 非常贴切。韦伯词典把aspiration 定义为“a strong desire to achieve something high or great”,正符合原文的本义,虽然不同文化的人们信仰的宗教不尽相同,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

(二)语境层面

语境层面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9]24-30。语境层面关注的是话语产生的环境和背景对话语意义和交际行为的影响。语境提供了话语的解释和理解所需的关键信息,同时也决定了话语在特定环境中的适用性和效果。通过研究和分析语境层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话语的社会意义、话语功能和交际效果,并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传达话语的意义和社会含义,以确保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理解和适应。在翻译山东外宣短视频时,需要考虑的语境层面包括:社会语境、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等。了解山东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社会语境信息,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视频中的内容和文化特色。考虑视频所在的交际场景和角色关系等交际语境,可以帮助译者准确传达语境中的信息。例如,山东外宣短视频可能是由政府或相关机构制作的,译者需要考虑视频的官方性质,并确保翻译的语言风格和用词与官方风格相符。同时,译者还应该注意视频中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表达方式。综合考虑这些语境层面,译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山东外宣短视频的意义。

很多外宣短视频的片头用“岱青海蓝,齐风鲁韵”来形容山东的自然风光。“岱青海蓝,齐风鲁韵”可直译为“Green Mountain and Blue Ocean,The Charm of Qi and Lu”。众所周知,山东,古代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境内地貌复杂,山脉众多,主要山脉包括泰山、蒙山、崂山等;山东水系也比较发达,濒临渤海和黄海。可以说,这些社会语境信息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名词单复数的问题不说,把用来简要概述山东地貌的“岱青海蓝”直译为“Green Mountain and Blue Ocean”显然不妥。在《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宣传片》中,“岱青海蓝,齐风鲁韵”则意译为“Th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the charm of Shandong”,概括性地描述了山东美丽的自然风光,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内容,搭配上气势磅礴的背景音乐,壮美的山水画面和行云流水般的转场,极大地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

在《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宣传片》中,“一带一路”的译文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译文是“What a joy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两者都使用了与官方风格相符的术语和惯用语,避免使用过于个人化的非正式的表达方式。同时,这部视频的英语译文准确无误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和信息,遵循了官方的立场和观点,内容和风格尽量保持与原文一致的同时,适应了目标受众和文化背景的需要。这些对交际语境层面的考虑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保持原视频的特色,同时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传播的有效性。

(三)内容层面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中,内容层面又可分为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其中意义层面即话语意义,又可细分为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这三种意义都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9]24-30。概念意义关注的是话语中所传达的具体信息和概念。对视频中涉及到的山东特色文化、历史背景、发展成就等概念意义,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并选择适当的目标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来准确传达;对涉及到的山东人民的精神风貌、奋斗精神、热情好客等,译者需要捕捉到这些人际意义,并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出来;视频如果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和叙事结构,译者需要理解这个结构并在目标语言中保持其整体连贯性;视频如果以山东的发展成就和旅游景点为主线,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译者需要在目标语言中保持这个叙事结构,以准确传达视频的目标和意义。通过考虑这些层面的内容,译者可以在译文中体现山东外宣短视频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这有助于准确地传达视频中的信息、情感和目标,使得翻译后的视频在目标语言中与原视频一致。

在《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宣传片》中,介绍完山东发达的交通网络后,镜头给了一位慈祥的老人,老人微笑着说:“到山东您就到家了”,这一镜头充分代表了山东人的热情好客,英文字幕为“A homelike feeling accompanies you everywhere in Shandong”,这种翻译方法充分体现出了“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的差异[10]29-32。英语多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词作主语,同时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其谓语,这种句子往往带有拟人化的修辞色彩,语气较含蓄。相对而言,汉语一般更习惯人称化的表达,强调“什么人做什么事”,注重主体思维,以人来叙述客观事物。译者只有熟悉这些英汉差异,方能选择恰当的目标语言准确传达这些意义。

《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宣传片》通过清晰的叙事线,将山东的自然风景、文化遗产、经济发展和开放合作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展示了山东的多元、活力和发展潜力。语篇连贯性和叙事结构的呈现方式使观众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视频中所传达的信息,增强了视频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视频的译文呈现了原文的叙事结构,从整体到细节,串联起了不同段落的内容。比如,译文使用了一个简短的标题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题:New Shandong with New Growth Drivers,A Win-Win for the World(新动能新山东,与世界共赢),与原文表述形式相呼应,简短有力,显得比较醒目。同时,译文保留了原文中一些关键词,如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profound culture、industrial upgrading等,这些词在译文中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另外,译文使用简单和直接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叙述更加清晰。总的来说,译文通过保留关键词、使用简明语言和平行结构等策略,准确地体现了原文的叙事结构。

(四)表达层面

表达层面包括语言形式、非语言符号、音效、排版和设计等。在外宣短视频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视频中的语言形式,包括视频中所使用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等。如果视频中使用了方言,译者需要决定如何在目标语言中传达这种方言特色。视频中的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等非语言符号也需要被准确表达,以传达原视频中的情感和意义。译者同时需注意视频中的音效、排版和设计等,以使翻译后的视频在目标语言中呈现出与原视频相似的听觉和视觉效果。

在《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宣传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山东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译文是“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handong is embarking on a new journe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译文用介词短语把两个句子连接成一个句子,体现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别。所谓形合就是借助词的变化形态、词汇衔接等形式将语言符号由“散”的个体词到“集”词组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而意合则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11]33-35。形合和意合同时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之中,只是其作用各有侧重。在外宣短视频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合和意合特点,遵循适当适应和灵活对应,在汉译英时寓意于形,添加合适的关联词语,使译文更加连贯、逻辑性更强。

在《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宣传片》片尾,“我们将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译文是“We will further integrate into the Belt &Road Initiative with concerted efforts as we scale new heights in opening up”,画面上呈现的是山东与外国企业谈判合作的场景、与外国友人握手的慢镜头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镜头,这些画面配上适当的转场,使语言的表达显得更加坚定和充满信心。

总的来说,《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宣传片》在表达层面充分利用了非语言符号,如高清晰度的画面配以精美的视觉设计和排版、流畅的剪辑和过渡效果、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嗓音浑厚的配音和恰当的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等,在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充分传递信息并确保观看的愉悦性。

结语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建立山东文化强省”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实施,文化外宣短视频将进一步发展。本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探究山东外宣短视频翻译策略,并提出实践性的翻译建议。本研究对翻译策略的探讨可以为山东外宣短视频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他文化外宣短视频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视频的文化特色、语境信息、内容表达和表现方式,以便能更加灵活和巧妙地选择翻译策略。同时,译者还需要借助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如符号互动论、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视频中的语言形式和非语言符号、音效、排版、设计等,注重文化传播和语言表达的协调统一,确保译出高质量的译文,从而提升文化外宣短视频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促进文化交流和互鉴,推动山东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猜你喜欢
层面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