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芝 李慧娟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以此为标志,“全过程人民民主” 的话语表达固定下来,彰显了人民在民主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相较之前的“全过程民主”“人民民主”等话语表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人民性与覆盖领域全面、民主过程完整等的融合,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人民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第一属性,也是本质属性。它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根本立场,贯穿于发展过程的始终。要理解人民至上,需准确把握人民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主体性作用,需从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出发,分析民主进程中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和实践主体性,将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内涵阐释出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03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民作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通过建立社群、团结斗争等途径帮助国家或民族从落后的社会制度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或政治制度。在建立新社会秩序的过程中,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民主发展的最新成果,正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活动,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追求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421。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面对黄炎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时代之问时,十分肯定地回答民主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创造历史的任务要交给人民才能实现。建国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放在历史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制度的形式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经过长期的探索,在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后,邓小平同志以伟大实干家的才略指出:“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么,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能进行正确的领导。”[2]219他强调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等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改革,就是党同人民群众一道努力、总结经验的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生活摆脱了以往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的局面,提出了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新政治理念。他提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构建起一套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使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在新时代呈现出的新形态。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继续把握并发挥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将人民放在发展的最重要位置,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152通过人民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蕴含的民主思想外化为各类民主成果,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各项制度的完善,创造着新的历史奇迹。
人民的实践主体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民主政治发展史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新时代民主政治的最新实践成果。首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保证了我国人民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力量。在适应世情、国情和民情的形势下,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复合民主形式,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为保障,维护人民共同意志,确保人民民主专政朝着更高级形态、更丰富内涵、更完整体系的阶段前进。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生态环境、民生事业等方面,将人民性放在全过程民主的首要位置,全方位地推行民主议事程序。住房、医疗卫生、赡养老人等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都被纳入民主议事话题,人民群众通过积极建言献策和民主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清晰思路。再次,无论是在建设新中国的革命进程中,还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人民发挥实践主体性是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权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当前我们已经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继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对党和国家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所蕴含的解放人类的价值指向引领人民朝着真正的民主美好生活努力奋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4]19。党在今后的民主实践中,要继续发挥人民的实践主体性,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将人民至上的立场贯彻到全领域、全方位。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近年来多项民意调查显示中国政府是群众欢迎度最高的政府。“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国家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5]276,各项政策也均广泛体现人民意志、真实保障人民权益、能够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真正的人民政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把政府和国家的事务交给人民管。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必要时采用矛盾分析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6]59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矛盾始终无法解决,甚至造成了经济危机这一矛盾爆发的形式。而中国在追求社会主义的民主发展道路上,不断调和并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维持社会稳步前进。
社会基本矛盾的协调解决与民主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在当前经济发展取得奇迹般成绩的影响下,自然获得了发展。人民所享有的权利的范围得以扩大,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民主的质量大大提升。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民主制度特别是程序民主的发展逻辑与社会基本矛盾的逻辑相契合。首先,程序民主的逻辑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理论上的统一性。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导致历史冲突的观点,程序民主的理论逻辑也必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展开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各民主程序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政治领域表现出来。为了解决民主政治领域的矛盾,历史主体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认清矛盾双方的利益关系,进而解决矛盾。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程序民主与社会基本矛盾在实践进展中具有耦合性。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来把握社会发展尤其是上层建筑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不仅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实际应用,同时也是缓和社会矛盾的关键。这不仅能有效解决当前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痼疾,也有助于更加系统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党的创新理论一再强调,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矛盾分析法,将其积极运用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建设中。经济与政治互为保障。解决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重点抓好民主政治领域的建设,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增加,这些需求包括优质的教育、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等方面。人民对包括民主在内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正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起点。
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变化,从聚焦“有没有”的“匮乏”问题,转变为“好不好”的“质量”问题[8]57-63,其突出表现在民主政治领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对应,民主政治建设表现出一定的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平等的基础上谋求生存发展”到“改革开放后既追求物质富裕也追求精神富足”,再到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之对应,人民的民主权利拓展到经济、社会等领域,融入到政治领域的民主建设中,最终呈现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形态[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过去,我们常常以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10]62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保障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同社会主要矛盾的调和同向而行,社会主要矛盾的缓和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发展契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进程也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实现的过程,各个领域的民主实现程度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
物质领域的发展成果更加丰富仍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同时在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的“软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党在新征程上仍要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本质,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民主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更好地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
“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党和国家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积极回应人民的利益诉求,瞄准人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现实需求,始终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强调了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拥有更加直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2]21。党的十八大以前,维护人民利益重点体现在满足人民的吃穿住行上。党的十八大以后,人们开始追求“超越于以往时代的全新生活样式”[13]6,因此全方位维护人民的利益至关重要。在民主政治领域,人民的利益诉求集中表现在民主权利的行使上。权利行使的主要问题仍集中在劳动报酬、收入差距等经济方面,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有时“治标不治本”的结果。人民群众在强烈要求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寄希望于意见征集、民主座谈等方式,希望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来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也就是说,人民希望通过民主制度的完善把问题解决和处理好。协商民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实质,在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时,依托政府同人民间的协商途径,让人民群众能够畅所欲言,建立了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拓宽了社情民意的交流渠道,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过程中,协商民主作为选举民主的补充形式,在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
人民利益涉及的重点领域因时而变,需充分发挥民主的功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民主这个东西,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14]208-209它有效监督和制约了公共权力,协调社会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矛盾的平衡运动,极大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化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民主实践的主体力量。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新征程上,党仍需坚决地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实践。
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党在实践中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群众路线,从而维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帮助中国找到了符合国情的民主道路。
民主的发展需要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力量,而党的领导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人民民主实践形态区别于其他民主的鲜明标志,就是它内生了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这个阶级集合体运行民主必然形成的制度性要求。”[15]20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来说,党的领导既能凝聚起人民群众的政治力量,又能强化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人民群众背负着解放人类社会的使命,群众工作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升群众工作热情,强化党执政的人民力量,推动党以自我革命来走好民主道路。中国共产党作为模范先锋队,在完成自我革命和净化的同时,将人民解放的事业放在一切事业的最高位置。不同于西方政党的致力于满足自身利益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民主思想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并发展完善新型政党协商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16]。此外,贯穿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集中制实现了维护人民利益和推进民主实践的协调发展,对待人民和敌人的不同民主态度,使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有所提升。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连续性,它是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内的多重任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是新征程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主事业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群众路线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中发展起来的民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7]65的根本宗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需求提供了路线指引。
群众路线包含着群众观点和工作方法两个方面,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含的人民性高度契合。群众观点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质要求。它以人民为起点,保证党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高度一致,发展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集合体。由群众观点塑造出来的人民团体是推进民主实践的政治力量。在群众路线的指引下,人民一改以往政治事务中的被动状态,成为民主政治事务的主人公、民主成果的亲身体验者,民众的愿望诉求、合法权益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保障。而党领导开展的群众工作为群众观点找到了适当的方法论。“从群众中来”强调一切工作应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倾听群众心声。全过程人民民主力图满足人民多领域的民主需求,问计于民,开展全方位的民主实践。“到群众中去”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行为规范。人民通过行使民主选举、决策、协商、管理、监督等权利,多渠道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进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协调发展。三者的有机结合成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4]70新形势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围绕群众路线展开,以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实践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走好民主实践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需紧紧围绕党群关系的优化完善,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有效机制。
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党群关系,需按照科学化要求,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同时,推进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的创新。科学有效的民主实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展现,通过发展良好的党群关系来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可使民主实践的成效更加明显。中国共产党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的放矢,在实事中求是、认识规律、持之以恒,根据新的任务不断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统一战线、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重大方针政策。提升民主政治建设领域的实践成效,是保障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对于基层民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要特别注重各社区和各社会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优化组织结构,严格党员管理,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党领导全过程人民建设的科学性奠定基础。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群众的力量为起点,依靠制度化的群众路线来塑造健康的民主政治空间,不断提升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优化党群、干群关系,拓宽了民主实践的路径,有效解决了民主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彰显出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真正的民主应当是注重实际效果的,即使一些国家按照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特征的民主标准,建立起民主体制,也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满足民生需求等方面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民主的成果,徒有其表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18]32。坚持共享发展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民主成果由人民共享应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只要人民富足起来,民主是他们可能要求的东西之一”[19]151。民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表现,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在扎实的物质生产基础上,重点实现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正义,进而保证人民在政治上获得平等对话的机会。
经济上的民主致力于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避免发生贫富差距过大,以维护政治中的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结合新发展理念的共享思维,加大收入调节力度,有力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初次分配中,各市场主体通过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的就业策略,扩大了就业规模,增加了人民群众的初次收入,为再分配提供了前提。当进行再次分配时,政府依照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发挥调节收入的功能,进行薪酬改革,调节过高收入、抑制过低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经济领域的民主实践,移植了政治民主的原则和程序。物质利益的平等确保人民在政治上获得更多平等的自由民主权利。随着利益格局的变化和调整,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被激发出来。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的民主意识,正一步步引发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领域中民主利益的诉求。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民主。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人民参与生产分配的方式不断改变创新,经济领域的民主程度越来越高,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全过程、全覆盖注入了新鲜活力。
全方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0]。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方位”旨在将人民性深入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让人民真正享受到多方面的民主成果,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终落脚点。政治领域的民主是其他领域民主发展水平的指示器,它同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协同发展,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保障,保证各项民主发展成果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经济发展的好坏决定了党领导一切发展的好坏。70余年来,新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次经济领域的转型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创新,形成了完整科学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人民将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文化领域的民主更能彰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方向。物质的极大丰富让人民有了更广泛的民主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是当今人民群众追求的重点。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和文艺产品,是人民享用文化领域民主成果的主要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关注生态建设中的民主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1]4。让老百姓感受到金山银山的真实存在是贯彻人民性的重点,生态领域更多的民主成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坚实保障。
脱离了其他领域的民主实践,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将出现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注重各领域间的协调发展,以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可持续性。
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2]694,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终归宿。牢记“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不骄不躁、坚定不移地完成既定目标,就能带领人民群众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时刻坚持人民立场,将人民的发展积极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过程中,人民既是民主模式的设计者、民主渠道的开拓者、民主手段的创新者,也是民主建设的实践者、民主权利的享用者、民主成果的受益者。如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便有了坚实的思想指引。当前中国已经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世界奇迹,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更要大步向前,推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向前。在“五位一体”的建设进程中,党的执政理念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制度建设的强大保障,高水平的物质基础,不断提升的人民文化素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着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美好局面逐步实现。今后的各项民主实践,仍需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继续解决社会中影响发展的现实问题,让人民充分享有发展机遇、充分享受民主成果。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想尽一切办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人民享受到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才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民主道路,它汇集了14亿多中国人民的智慧,彰显了中国“国之大者”风范,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在新发展阶段,全过程人民民主应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并回应“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时代之问,不断书写人民性的新内涵。今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仍需以人民为中心,从思想原则和实践路径的双重逻辑把握人民性,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