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莫如滋 去疾莫如尽

2023-04-19 01:01郝思斯
中国信用 2023年10期
关键词:樊迟树德崇德

◎文/ 郝思斯

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正所谓“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劝说吴王夫差:“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意思是:树立品德,莫如日积月累,使它不断滋长;治疗疾病、祛除邪恶,莫如彻底消除,不留下任何病根。

崇德的观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古人认为,天地在造就万物的同时,也把生生不已的德性赋予了万物,这种生生不已的内在力量,使万物生机盎然,竞相成长。人们仿照天之“健”而“自强不息”、效法地之“坤”而“厚德载物”,在于“与天地合其德”。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就要通过修身养德来实现,因而形成了古代修身的传统,即一个人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这是流淌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做人和做事的根基。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儒家思想中“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对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具体主张,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论语》记载了孔子在与子张、樊迟等弟子论学的过程中,谈到的修养德性的方法。子张问崇德之道,孔子回答:“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即崇德要从忠、信入手,行为总是遵循道义。樊迟问崇德,孔子回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事后得”即踏踏实实去做,不计得失地去奉献,不就提高品德修养了吗?在孔子看来,修养德性的方法并不是默坐冥想,而要通过“发愤忘食”“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方式去实践实修。

德的养成,并非一时一刻、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日积月累、不断修养、须臾不忘。《大学》记载,商汤在浴盆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沐浴自新,比喻道德日进。《近思录》载:“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古人在日常生活、起居环境里,如盘盂、手杖等地,都刻写了提点或警戒之语,以期在动静之中随时涵养德性。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如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对德性日积月累的滋养,在古代书院中有直观的体现。古代书院中院落、房舍、石碑,甚至砖瓦的选择与构造,都十分注重象征意义的表达。书院中常见的“崇德堂”“义路”等称谓,用梅兰竹菊、松柏莲荷等代表君子气节的植物点缀庭院,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功能。

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形成了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已深深嵌入中国人的骨血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猜你喜欢
樊迟树德崇德
昆明崇德水泥有限公司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Formation of L10-FeNi hard magnetic material from FeNi-based amorphous alloys
解读《论语》
小小鱼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论语》中的语境还原与文意理解
崇德向善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论语》中“子教樊迟”浅议如何引导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