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南京市府西街小学附属幼儿园,江苏南京 2100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有利于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1]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提出孩子的教育不仅应该要趁孩子年龄小,而且要及时,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及时鼓励正确行为习惯,并且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从某小班幼儿建立生活常规的现存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生活习惯是幼儿经过长期的生活适应而形成的一种良好、自觉的行为习惯,它稳定并且有积极作用,生活常规通过制度化和相对固定的环节设置,对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层、剖析,通过活动、游戏激发幼儿兴趣,以“小步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形成长久而又稳定的习惯。例如,幼儿在户外活动结束后,进入教室要用肥皂洗手后再去喝水或者玩游戏,幼儿往往会被教室里有趣的玩具所吸引,忽略洗手的环节,随着多次、反复练习才逐渐做到,回到教室主动洗手,他们在脑海中形成“脏脏的小手”不能拿杯子这一准则,从而形成户外活动进入教室后立刻洗手的习惯。
良好的生活常规有助于幼儿形成稳定、有序、宽松、自主的生活氛围。幼儿自入园以来的各项活动中,既有灵活多变的活动又有着充满“制度化”的活动。在晨间锻炼的游戏中,器械运动是宽松、自由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玩的游戏同时可以创编新的玩法,需要幼儿有良好的生活常规,才能在满足幼儿个性化的同时又能保障幼儿安全。例如,在玩篮球游戏时,幼儿要明确每种游戏的基本玩法及人数限制,在探索篮球多样性玩法时才能够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不争不抢。
建立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的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既要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又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在前期制定、实施活动的时候,有较强的规划能力、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根据幼儿随机发生的不良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智慧化”“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幼儿,在无形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在洗手时,洋洋要求进来的孩子说出暗号,教师用游戏化的方式化解沉浸在假装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班级秩序恢复正常。
一是常规的内容过于繁杂。小班幼儿的常规建立是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服务于幼儿,最终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某班幼儿的部分常规要求过于琐碎、细化,只是便于教师管理,而未真正实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一定束缚,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例如,在吃橘子时,幼儿剥开橘子的方式不同,有的幼儿从橘子脐的地方剥开,有的幼儿从橘子脐的另一边开始剥,还有的幼儿随意地剥橘子……教师看到后立刻制止幼儿的探索,教给幼儿一个最便捷的剥橘子方法并且要求幼儿统一。对幼儿而言,只要能剥开橘子就是一个好方法,至于最便捷最省时的方法,幼儿可以在日后的生活中自己探索、发现,最终找到最优的方式,探索的历程是对幼儿有益的,而不是成人直接要求、限制。
二是常规的可变性大。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的行为准则。在实际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为了提高班级活动效率,往往会随着教师的个人意愿进行变化,临时改变幼儿固有的常规。例如,幼儿第一次下午在园吃点心,为了节约时间,教师未请幼儿搬椅子到桌子旁边就餐而是随意地坐着、分发点心就餐;次日,幼儿下午吃点心时,教师又请幼儿搬椅子到桌子旁边就餐。下午就餐时的常规就是教师个人意愿产生的,第一次的常规对幼儿印象最为深刻,幼儿已经形成刻板印象,以至于在改变常规的时候,部分幼儿在吃点心时仍不知道搬椅子到什么地方就餐。建立常规工作出现没必要浪费环节。
三是常规的内容缺少高瞻性。教师作为幼儿常规的建立主体,往往对班级幼儿的常规有着较为深远的考虑,能够清楚地明晰为什么要求幼儿这样做,是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而不只是为完成某一活动而进行的。教师要有大局意识。例如,教师为了幼儿进班路线顺畅,请幼儿将所带的健康卡放在教室里面的学习柜子中。随着天气多变,幼儿需要穿脱外套,离园时幼儿先到后门放椅子,又到教室最里面拿健康卡,最后去教室外面拿外套。离园时间本就是很紧张的,27名幼儿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分别去三个地方拿、放东西,对小班幼儿而言过于复杂。教师在制定放健康卡的常规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对后续活动的影响,缺少前瞻性,以至于教师在建立常规时出现较为被动的状态,不适应才进行调整,而非精心规划、思考。
四是常规的内容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所组织的活动都是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前提。好玩、好动、好模仿等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实施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常规的内容是服务于班级管理,而违背人的发展规律,对幼儿的成长起不到促进作用。
五是常规管理制度不健全。幼儿园管理制度制约着教师对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幼儿园对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指标,安全放在第一位,一旦班级出现安全事故,就没有评选的资格,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教师格外重视幼儿的常规管理,保证班集体有序的秩序。此外,园所对教师的培训多是规章制度、教师师德、教学能力,而如何对班级常规建设的培训较少,往往是新教师模仿老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缺乏幼儿生活常规教育方面的知识,难以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生活常规教育。
第一,常规的执行性不统一。洛克认为,我们不应该制定太多的规则,规则确定以后,就需要严格执行。常规不是一次可以建立起来的,对小年龄的孩子而言,孩子越小,建立常规的时间越久,需要多次、反复巩固,最后成为幼儿自发践行的常规。三位教师作为幼儿常规的建立者,需要统一常规的要求,并且严格执行。如果幼儿达不到要求就应立即停下来,而不是含糊进行。按照当初制定的规则严格进行,多次重复巩固经验,直到内化为幼儿的固有规则。
第二,管理者职责不清楚。幼儿的活动是繁杂而琐碎的,管理者要明确每一环节应尽的职责以及在各个环节中教师的站位,幼儿活动要在教师的视线范围之内,确保大多数幼儿的安全。对小班幼儿而言,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教师监管的。由于幼儿的能力不同、完成的时间不同,三位教师又不清楚自己的职责,站位不对,某些环节出现无人监管的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无人监管,幼儿在常规的践行中,因年龄太小,规则不熟悉,自我管理能力弱,达不到固有的要求,偷懒、拖拉的行为产生,不利于幼儿规则的建立。
第三,执行的方式单一。建立常规需要借助多种媒介进行,而不是以单纯的指令去进行。此外,建立常规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教师的指令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班级管理的要求,但是从长期来看,幼儿对指令性的语言执行性逐渐减弱。指令过于呆板不是小班幼儿喜欢的教学方式。家长作为建立幼儿常规的另一个参与者,需要配合教师,而不是凭自己的喜好而忽视班级常规要求,有些家长常常因为自己喜欢睡懒觉,没有遵守班级入园时间,长此以往,迟到将成为幼儿的习惯,常规难以建立起来。
一是正确的儿童观。建立常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人为本,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建立幼儿常规要与游戏结合起来,创设游戏情境,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常规并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同时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幼儿,生活常规的习惯不同,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分层次引导和帮助,每一名幼儿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科学的管理理念。要想帮助幼儿建立常规,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每一位教师的管理理念不同,会阻碍常规的建立。小班幼儿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稍弱,教师必须要统一管理理念,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对幼儿常规的建立不仅仅只有监督的作用,对幼儿更多的是引导、促进幼儿常规的形成,常规是可以内化为幼儿心中的习惯,幼儿自然而然地践行,并且辐射到生活其他规则中,而非在教师的监督之下被迫实施。
三是树立正确的评价方式。积极正向的评价有利于幼儿良好常规的建立。幼儿年龄越小建立常规越困难,尤其是初入园的幼儿,一个简单的常规需要教师多次、反复提醒才能形成。小班幼儿善于模仿,辨别对错的能力差,往往刚建立的常规因为旁边幼儿的干扰而阻断或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评价的时候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用正面、积极鼓励的话,先从简单的物质奖励(贴小贴画),逐步过渡到幼儿自发地要做好。教师要多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表扬,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
一是师幼共同制定并遵守班级公约。常规管理的目的是幼儿童在发挥主体性的前提下形成的自律。“班级公约”实际就是班级的常规,只是内容不仅仅由教师制定,幼儿同样可以参与其中。孩子虽小,但是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安全方面,他们知道在上下楼打闹会出现哪些状况,对疼痛有很深刻的感觉。部分常规建立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参与、制定,真正地彰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二是协调一致的管理模式。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做到班级管理各成员相互尊重、协调一致,保教分工不分家。主、配班教师高度协调,生活老师和教学老师配合默契,科学合理地组织一日活动。班主任教师做好规划有预见性、高瞻性,掌握班级幼儿常规的方向、速度,配班教师运用情境、游戏强化已制定好的规则,保育教师明晰自己的职责,将幼儿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协同班主任教师,这样才能形成班级合力,共同帮助幼儿建立常规。
三是多元化的教育媒介。幼儿常规的形成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教师除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或生活中发生的事实现象进行教育,还可以借助绘本、视频、儿歌、情境表演等手段进行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常规。现今,以生活习惯为主题的绘本深受幼儿喜欢,教师将其制作成PPT或直接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在了解绘本的基础上,改编绘本故事并进行表演,体验绘本中的情境,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建立稳定的生活常规。
四是家园共育强化协同。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大力宣传幼儿生活常规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园合作理念,开展家园合作[2]。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复杂的,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协调、共同努力。根据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家园合作的计划,切实地落实行动,借助多媒体工具,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完成预定的计划;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有利于秩序感的形成,对幼儿生活常规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是制定合理的常规。当前的幼儿园常规存在一些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方面, 教师要定期调整和删减不适宜的生活常规,生活常规真正地服务于儿童的生活[3]。例如,规定时间之外不允许幼儿进餐、喝水等。这些规定没有考虑大多数小班幼儿无法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与自理, 故部分幼儿在口渴或是饥饿的状态下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在制定常规时, 要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为目标,尊重小班幼儿发展需要及个体差异制定符合小班幼儿发展规律的规定。
综上所述,小班幼儿建立生活常规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科学的生活常规管理理念,在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社会需要的生活常规内容,选择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确保管理者有效地实施管理工作,对幼儿的各种习惯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提高建立班级生活常规的质量,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自觉遵守各项常规要求,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