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婷 杨旭闽
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福州,350122
自2009 年9 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发布《文化部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历程。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给文化强国形势下的文旅融合指明了新的奋斗方向。
从现有研究看,国内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相关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理论及模型研究[1-2];二是高校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创新服务模式与路径研究[3-4];三是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案例分析[5-6];四是高校图书馆助力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研究[7-8]。 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作为一种产业,目前从产业的价值共创、产业融合的角度对其探讨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价值共创视角分析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推广对策,希望能对国内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提供建议和参考。
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9]185本义花纹、纹理,引申指文字、文化。 旅,《说文解字》卷七部:“军之五百人为旅。”[9]141本义指军队,引申义“旅行”“旅途”。 融,《说文解字》卷三鬲部:“融,炊气上出也。”[9]62本义为炊气上出而融化。 合,《说文解字》卷五亼部:“合口也。 从亼从口。”[9]108本义为盖合,引申为闭合、聚合。 文化与旅游融合,表示二者的关联性、协调性、契合性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即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支柱和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介质和依托。
2019 年,文化和旅游部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总思路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其主要结构体系为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融合[10]。 这不仅从宏观角度全方位诠释文旅融合的内涵,也为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内涵勾勒出一个基本的框架。 此外,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内涵解释,还应立足高校图书馆非营利性等特性和社会服务的作用,从融合的实践过程和深度等方面进行阐述。
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参与者指的是在现实环境中以行动推动图书馆文旅融合并实现共同价值创造的行为主体,包括图书馆、旅游组织、学校、其他公共文化机构、企业、新闻媒体等。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旅融合的中心枢纽,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可依据自身的文化资源种类和特色设定文旅融合的总体框架与活动流程,并将馆内外人力、物力投入融合实践,充分体现图书馆的内涵与价值。 实践表明,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不是单主体活动,应寻求合作伙伴,弥补自身在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不足。 旅游组织作为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主要参与者,需具备提供旅游产品、服务的专业能力及市场营销推广能力;学校、其他公共文化机构、企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是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各自领域发挥着规章制定、宣传推广、资源共享、调研培训、设计体验、监督反馈等作用。 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中各方的合作方式,主要包括渠道合作和内容合作2 个方面。 渠道合作是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基本方式,把高校图书馆与其他参与主体连接在一起,将更多社会公众引导到高校图书馆并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参与者,对文旅融合的内容、形式产生正向吸引力。 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在马蜂窝、携程、B 站等发布图书馆导览图片或视频,通过平台的交流互动链接高校图书馆、旅游组织和社会公众,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和评论,获得更多正面评价,促进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优势开发。 内容合作是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载体与依托,分为2 种情形:一是各方共同策划文旅活动,如2023 年4 月,北京康邦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合作举办“虚拟图书馆”推广活动,提供空间资源可视化服务;二是各方合力参与文旅融合方案的设计或体系的建立,如温州肯恩大学举办湖光书影——图书馆摄影大赛,通过公众投票对摄影作品进行排名,实现观众参与摄影作品的征集和选择,吸引观众线上线下参观。
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是在特定逻辑中由众多主体在不同空间层次形成的关系集合。 因此,厘清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层次,剖析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边界,更有利于洞悉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深层含义。
本文依据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空间层级和主体关系,认为其有4 个逻辑层次,并体现在不同的融合模式中:第一个层次,从物理空间来看,将高校图书馆视作文化旅游目的地,如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隽永朴素,是游客参观的好去处;第二个层次,从虚拟空间来看,高校图书馆以传播旅游文化为目的建立各类数据库,如河套学院图书馆收集当地乌拉特文化、阴山岩刻文化、河套农耕水利文化等资源建立河套文化文献库,不仅方便读者检索,还提供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多类型资料,从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生态民俗文化等方面为游客合理规划旅游路线,提供丰富资源;第三个层次,从场域边界延伸至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打破行业壁垒,拓展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外廓,与其他各种社会组织在多元区域空间有机交融,实现文旅活动体验价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2023 年青岛理工大学图书馆联合山东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带领师生体验非遗手造;第四个层次,以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等为要素嵌入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活动,如2021 年浙江大学图书馆依托本馆特藏与本校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浙江大学文创商店联合设计开发“资治通鉴纲目”冰箱贴、“四库全书”笔记本、“古稀天子之宝”与“乾隆御览之宝”铜书签、“册府千华”杜邦纸包。
价值共创思想最早源于19 世纪的服务经济学文献,1823 年,Storch 在研究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时指出“服务过程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作”这一观点,暗含服务价值创造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决定的思想[11],但当时未引起重视。 2004 年,美国学者Prahalad C K 等[12]提出基于消费者体验视角的价值共创理论,Vargo S L 等[13]提出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虽然视角有差异,但都体现合作创造价值的本质。
1997 年,欧洲委员会绿皮书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3 个角度的重合[14]。 厉无畏等[15]指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胡汉辉等[16]指出产业融合模式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3 类,其中产业渗透是指发生于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之边界处的产业融合,产业交叉是指通过产业间功能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产业重组主要发生于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高校图书馆文旅产业内容构成复杂,覆盖面广,不仅体现了高校图书馆、公共机构、旅游产业、媒体与资源设施之间的多元关联性,也反映了学校、企业、社会公众等对高校图书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多重影响。 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文旅产业融合即表现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因素和旅游因素共生,并据此形成具有多元业态、相互依存的共生系统。
高校图书馆开展有形的文旅融合,一方面包括服务融合、市场融合和产品融合。 服务融合不仅是高校图书馆文化与旅游融合内涵的基本要求和直观体现,还是重要切入点。 如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建筑地标和历史文化建立独特的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游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馆藏资源介绍地方特色旅游资源。 当前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多围绕服务融合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有形的市场融合和产品融合,如各高校图书馆研学旅行和文创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文旅融合应逐步向无形的要素融合、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价值融合过渡。 其中,价值融合是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高校图书馆不仅依赖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建筑地标、服务意识与服务手段等要素,还将与之相关的各类行为主体加入其中,在系统要素的共振中,通过多要素关联与多主体互动,实现资源整合、价值与利益的共建共享,形成以高校图书馆为中心,以价值共创为目的的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实践方式,由此产生高校图书馆旅游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服务价值、经济价值、游览价值、体验价值、品牌价值等,融合成高校图书馆文化旅游融合的价值共创系统。 李英等[17]分析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价值取向,指出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主要包括渗透融合、重组融合、延伸融合3 种模式。 综合以上概念,本文认为文旅产业融合是指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使产业边界模糊而逐步形成新型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本文根据高校图书馆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在协同发展的形式、运作过程、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特点,将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模式分为重组融合、渗透融合、交叉融合、创新融合等4 种模式。
重组融合模式指高校图书馆通过对特定资源和空间的重新整合,融合成图书馆生态旅游等新的产业形态。 重组融合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代表了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两大产业原有资源的整合、产业核心环节的重组,推出互动式的文化体验旅游活动或项目,打造全新的旅游产业形态,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产业效率,推动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重组融合模式体现文旅融合逻辑的第一个层次,从物理空间上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旅游作用。 游客在参观展览、研学旅行中获得游览价值和体验价值。 重组融合模式可以分为以下3 种。
2.1.1 观光旅游
普通游客去高校图书馆,更多是去参观游览和感受氛围。 国内外的高校图书馆大多拥有历史文化积淀、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再结合校园风光,成为令人向往之地。 例如: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以古老华丽的哥特式建筑闻名于世,成为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等电影的取景地。 随着个性化、多样化旅游需求的增长,高校图书馆势必成为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地。 各高校图书馆可将馆内空间、校史馆、博物馆、植物园、学校的代表性雕塑建筑等景点信息做成手绘地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提供地图信息,并进行精准定位。
2.1.2 文化地标
文化旅游主要是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18]。部分高校图书馆是文化大儒学习或造访过的地方,至今还有文化大儒的事迹传扬或足迹留存;有的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历史文物,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地标作为研学旅游的基础。 清华大学图书馆是我国建筑史上文脉主义设计的代表作品;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2 年的三江师范学堂藏书楼。 这些图书馆深厚的文化和旅游底蕴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随着高校图书馆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将进一步打造 “沉浸式旅游”新体验。
2.1.3 研学基地
高校图书馆文旅重组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研学基地。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以及先进的服务手段,对广大中小学生、旅游爱好者和社会人士开展符合本馆特色、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活动。 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9],利用馆内有关钱学森的各类资源,推出一系列主题研学活动,包含参观、观影、讲座、研学手册制作、“荣誉小馆员”职业体验、“微课题”探究学习等,并组织读者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园、校史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等;特别是2022 年12 月推出的沉浸式剧本体验《归乡1955》和2023 年4 月推出的原创诗剧《钱学森》受到了游客的热烈欢迎。
观光旅游、文化地标、研学基地等构成新型的高校图书馆旅游生态,其以吸收高校图书馆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为目的,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高校图书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如推出保护生态环境、观赏景色、学习文化等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渗透融合模式往往发生在高校图书馆和旅游产业的边界,包括高校图书馆向旅游产业渗透、旅游产业向高校图书馆渗透。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讨论高校图书馆向旅游产业渗透。 高校图书馆向旅游产业渗透主要通过开发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立各类型特色数据库,并将其转化成文化IP,如展览、讲座、纪录片、剧本、图书,助力旅游服务。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库和文化IP 的转化以科学技术为核心,逐步成熟。 因为科学技术具有渗透性和倍增性的特点,使得数据库和文化IP 的转化可以无阻力地渗透到旅游产业中,并提高旅游产业的效率。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特色数据库形成渗透融合模式,体现文旅融合内在逻辑的第二个层次,从虚拟空间实现文旅融合的文化传播与学习,游客在特色数据库的浏览学习中,获得各类型文献典籍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渗透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以下4 种。
2.2.1 地域文化特色库
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等[8],积淀了当地深厚的社会历史和地理人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发展的长期进程中,原生态的地域文化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搜集、整理、保存、利用本地区地域文化资源,挖掘地方传统文献价值的重要职责。 加强地域文化特色文库的建设和研究,对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地域文化旅游的发展乃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弘扬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厦门大学图书馆建立的莆仙妈祖地方文化特色库,能发挥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莆仙地方文化优势;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冀东三支花特色资源库,加强了冀东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华侨大学图书馆的戏曲文献特色文库可以让游客感受到闽南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
2.2.2 古籍特藏库
2007 年文化部印发《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全面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截至2021 年底,全国汉文古籍普查完成270 余万部,汉文古籍普查基本完成,已有2 861 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占预计存藏机构总数的96%以上[20]。 这些古籍大部分藏于各高校图书馆,在古籍整理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学会从保护到利用,从利用到推广,发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 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博物馆、文学院、历史学院等举办“册府千华·南雍撷珍——南京大学藏古籍菁华展暨中国古代套色版画特展”,并组织了多场“跟着教授看展览”活动和3 场现场体验活动,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引发了热议;利用读书节、世界读书日、非遗日等,举办各类文化推广活动,如“化浆为纸,古法传今”——蔡伦造纸DIY、亲手制作一本属于你的“武林秘笈”、 “剞劂成书,纸墨传之”雕版印刷体验活动、指尖上的记忆——抢救古籍我们在行动、湿拓·印象、书籍装帧与文化创意等活动,让读者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2.3 名家特色文库
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建有包含书籍、报刊、图片、音频、视频、手稿、书信、账册等各种形式的名家特色库,例如清华大学的科恩图书室,北京大学的季羡林专藏文库,复旦大学的毅公书屋、望道书屋等。 依托名人建立的特色文库,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地方文化内涵。 复旦大学图书馆利用校内展览空间,与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策划举办“陈毅与上海——纪念上海解放70 周年图片、资料展”,与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联合举办“文韬武略,浩气长存——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20 周年书画展”,提升学校的社会文化影响力。
2.2.4 专题领域特色文库
专题领域特色文库是高校图书馆根据本馆历年积累并形成的具有一定集聚性、稀缺性的某一专题领域文献构建的特色藏书体系[8]。 高校图书馆将计算机通信技术、声像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充分嵌入高校图书馆与旅游的融合进程,打造数字图书馆,开发专题数据库。 嘉兴学院图书馆利用地域优势建立红船精神研究与红色文化数据库,通过举办一系列红色资源展览等活动,助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经典品牌,提升了嘉兴红色文化旅游内涵[21];四川轻化工大学图书馆建设的中国盐文化数据库,诠释自贡盐业的成长史,促进自贡旅游经济的发展。
交叉融合模式指的是高校图书馆和旅游产业功能互补和交叉拓展,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出新的附加价值,使得二者的边界自然延伸,最终可能形成新产业、新业态。 这些发生交叉的产业往往并不是全部融合,只是“部分的合并”,这也使得融合后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形式。 目前存在较多的是高校图书馆与旅游产业的交叉融合,体现图书馆文旅融合内在逻辑的第三个层次,与多元化主体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进行多业态的延展。 多元化参与主体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经济价值、流量价值。 交叉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以下3 种。
2.3.1 与旅游、其他公共文化机构交叉融合
高校图书馆可以适当扩大合作关系,寻求更多的外部支持:一方面,图书馆可以与长期关注及研究文旅融合的协会及联盟交叉合作,帮助了解游客需求,在吸引游客参与、打造文旅空间与开展项目等方面提供专业建议。 另一方面,可以和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交叉合作,如福建博物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省图书馆等都有丰富的闽台区域文献资源,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也拥有自身特色的闽台中医药文化文献资源,其与公共机构之间的资源可以互通有无。 同时上述公共文化机构又经常需要专业的文旅专题咨询服务,而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人力、物力、技术等可以提供这些服务,实现合作共赢;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自2017 年起,连续7 年举办假期社会实践之“非遗深度文化之旅”,与非遗文化基地、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22]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2.3.2 与企业交叉融合
2019 年7 月,《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23]。 2021—2022 年,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分别引入本土知名书店品牌大梦书屋[24],书店均位于高校图书馆建筑群内,除了联合举办休闲阅读、学术交流活动,还尝试提供咖啡、简餐、读书沙龙,承办音乐会、小型影展等,拓展服务功能,打造特色化阅读空间,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高校图书馆与企业的交叉融合,不仅创建师生的书香乐园,也成为周边居民和游客的公共书屋,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和正向的社会影响。
2.3.3 与新媒体平台交叉融合
新媒体平台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文旅服务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接收旅游资讯的方式。图书馆可以借助今日头条、抖音、B 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加强对图像、视频类网络平台的利用。 例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在B 站上发布的微电影《那年秋天》,播放量达到1.5 万次;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构建图书馆网络社区,利用新浪、人人网、微博等即时发布培训讲座、好书分享、佳片欣赏等信息。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意味着高校图书馆服务渠道的拓宽,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服务需求的进一步满足。
创新融合模式指的是高校图书馆通过文旅创意产品的开发,将文化与旅游进行创新性融合,让功能发生质的变化,形成其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2021 年8 月,《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的精神内涵,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为人们感受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25]。 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重要力量之一,高校图书馆应当深入挖掘本馆、本校、本地区的文化特色,积极参与有自身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增加以及地区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常征集游客创意思维或者利用读者阅读数据,做成相应个性化文创,体现文旅融合的第四个层次,利用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符合社会公众审美和实际需求的文创开发。 高校图书馆获得品牌价值,游客获得体验价值和情感价值,创新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2 种。
2.4.1 线下文创产品开发
调查发现,各个高校图书馆的线下文创产品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 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发帆布包、“清华映像”周历、“穿越清华园”毕业棋手绘壁纸、清华“城”手账本、清华风物纸胶带等,作为配合阅读推广活动的奖品;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发的“密室逃生”时尚游戏吸引学生纷纷加入;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组织师生创作的“丝路传音”“客使八方”“马上击鞠”“胡部新声”等雕塑,与大雁塔遥相呼应,诉说着西安的悠久历史;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开展的《上海滩风云》、《谍影》系列、《兵临城下》系列等红色剧本杀活动备受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2.4.2 线上文创产品开发
高校图书馆在线上文创领域较为活跃,如清华大学《爱上图书馆》短视频和排架游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手机游戏“图书馆的初遇”与“疯子的计划”、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拯救小布”游戏等都是基于网络平台开发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2023 年5 月海南医学院图书馆推出“文物历史,情景演绎”剧本杀设计大赛,把游戏形式和场景化演绎嵌入阅读,增加阅读趣味性和交互性,让游客在线上感受文化的魅力。
从上文分析可知,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显著,取得了较好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效益。 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单一、融合渠道不足、融合空间不够广阔,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因此笔者尝试从以下5 个方面针对性地探寻更加成熟的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模式。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载体,第一,以其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源吸引游客;第二,通过规划馆内空间布局,以数字赋能、场景营造等多样化的科技手段打造集阅读、交流、文创、服务、体验等于一体的空间,实现沉浸式的场景互动与空间体验,通过资源与空间一体化提升重组融合效果。 这能激发游客与高校图书馆资源空间的“同频共振”,加强游客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感知力,提升其旅游体验感。
高校图书馆要重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建立文旅融合主题馆藏,整体呈现高校图书馆及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为地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渗透融合。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除了体现学科性、历史性等,还应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资源区域性体现在收藏的资源包含本地区的历史、族群、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相关信息,尽可能全面地展示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演变和发展,满足读者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展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空间。
高校图书馆文创产品的营销至关重要,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线上线下的文创产品展销会、文创思路读者分享会,扩大产品影响;可以与各种机构合作,将文创产品销售到书店、商场、学校等场所;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和宣传手段,推广特色文创,提升创新融合的发展前景。
高校图书馆整理文旅服务资源,丰富文旅服务供给,完善文旅服务体系,把服务渠道向周边的社区、中小学等延伸,不仅要做到服务空间的拓展、服务时间的延长,还要丰富服务内容,积极主动地为周围的社区居民、中小学生提供知识服务,优化全民阅读服务,挖掘交叉融合的深度。
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多角度提升文旅融合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从多方面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师生、游客证实本馆文旅融合的效果,争取更多外部合作与支持。 评估手段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活动前后利用问卷调查、人员访谈、游览数据、文创产品效益等定量数据,工作人员及游客感受等定性数据,对活动进行评估,获得体验反馈及绩效评价,以此揭示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高校图书馆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通过与旅游产业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融合,实现价值共创。 本文梳理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现状,提出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内涵概念、内在逻辑和价值共创,结合产业融合理论,将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模式分为重组、渗透、交叉和创新融合4 种模式。 建议高校图书馆从资源空间一体化、特色资源融合建设、文创产品营销、服务渠道延伸、评估手段优化等方面探寻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模式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