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机关幼儿园 钱紫吉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环境属于隐形资源,教师需结合实际教学所需,从不同视角切入,积极打造艺术环境,增强非遗文化对幼儿的熏陶,具体来说可采用下列几个途径。
首先,针对班级公共环境来说,幼儿园美术教师可利用把教学楼转角、走廊、楼梯等地方作为宣传载体,在上面摆放实物,或者展示图片、文字等体现非遗文化的丰富多彩,展现本地独有的民俗与民风。例如,可将楼梯的两侧墙面安排为“民俗风貌区”,内容以民间工艺品、家乡文化宣传册等为主,这样幼儿在平常上下楼时能够无意间接触非遗文化,当然这些内容要定时更新,以免引起他们的视觉疲劳,使其增进对当地非遗文本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教师可以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实物直接摆放在教室中,对美术学习环境进行布置,让幼儿在平常学习中受到非遗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让班级环境散发出浓郁的非遗文化色彩,但是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而且不同班级能够循环和交替使用,促使他们在非遗文化的班级环境中深受熏陶。
再次,教师可围绕非遗文化打造一个“创客坊”,就是专门在教室内选择一片区域用来开展非遗文化美术活动,这里应结合具体年龄阶段幼儿的实际情况,最终他们对当地有关美术的特色技艺进行分享、交流与互动,使其成为幼儿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的目标追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开阔的美术学习场地。比如,教师可选取非遗文化中建筑物的特殊色彩及色彩搭配来开展创意性美术活动,指导幼儿为古建筑模型涂色,使其通过亲自操作把非遗文化的色彩美给展现出来,同时学习如何为建筑物进行色彩搭配,让他们对非遗文化获得直观感知。
最后,幼儿园可特意安排一个“非遗文化”方面的美术区域,教师根据幼儿具体情况合理设计探讨非遗文化的特殊美术活动,使其真正感知到非遗文化的与众不同,并根据个人美术特长提升该区域活动的质量,精心设计颇具特色的非遗文化美术学习活动,助推他们更好地学习美术,并扩充班级文化内涵。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学习场所已经不再纯粹局限于教室与学校,而是提倡同大自然和社会接轨,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开阔他们的眼界。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与固定的幼儿园场地相比,校外能够为幼儿提供大量有趣的体验式学习机会,当作他们进行学习课外场所。在幼儿园教育时期,每个学科教学空间都不仅仅局限在固有的教室与校园,需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设,美术活动也是如此,要想进一步融入非遗文化,幼儿美术教师也能够合理设计课下活动,可以与幼儿来到大自然,让他们在亲眼观察与亲身体会中来学习美术。所以,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融入非遗文化时,教师应带领幼儿积极开设课外实践活动,举办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美术学习活动,指导他们亲自参观和走访周边存在的非遗文化现象,使其可以同非遗文化进行亲密接触,讨论与研究非遗文化中蕴含有哪些方面的美术知识,不断积累与丰富美术知识。同时,幼儿园开设课下美术实践活动时,可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实现对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进一步拓展和开阔。当然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相应的非遗文化,作为美术活动的基本学习形式之一。因为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幼儿园附近往往都会有非遗文化,在课下活动中,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来到非遗文化场所,了解非相关美术常识,使其产生更为直接的学习体验,既能够增加美术知识积累,还可以拉近师生、家校与亲子之间的关系,整个美术活动气氛将会显得更为和谐与融洽。当幼儿慢慢积累着丰富的非遗文化知识之后,教师在平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就可融入大量的非遗文化,当作他们学习美术知识的常规途径之一,使其主动发扬和传承非遗文化。
例如,教师选择周末或者节假日同家长、孩子一起走访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场所,开展美术研学活动,提前搜集好相关资料,为他们认真讲解非遗文化有关信息,如时间、美术元素、文化内涵等,使其在参观与游玩中更加了解非遗文化。这样在课下实践活动中,幼儿可以了解和领略本地存在的非遗文化,知道这是古人所留下的文化财富,使其通过亲密接触,更好地感知非遗文化内涵及特点,深入发掘相关美术知识,且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持续积累美术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更多辅助性资源。同时,还可以尝一尝当地的代表性食物,这同样属于非遗文化,幼儿通过了解食物的造型,可以在美术课堂上用橡皮泥进行仿制,使其更加深入地认识家乡及相关非遗文化。当然还能够来到非物质文化展览馆,让幼儿看到形式各异、颜色多样的非遗文化物品,增强他们的视觉冲击,再搭配相应的讲解,从多个方面了解非遗文化,尤其是里面的美术元素,最终记忆得更为牢固。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针对非遗文化的融入,教师应当以深度挖掘和灵活利用这些资源为前提,多加关注幼儿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动向,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来筛选非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通过恰当、巧妙的方法适度地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新或者改编,使其在非遗文化助力下全身心地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具体而言,幼儿园美术教师应该以保持非遗文化固有特征与结构为前提,根据幼儿的具体美术素养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新,引入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模式,根据他们的爱好、兴趣和成长需求等选择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项目式、主题式或者多领域等综合美术活动,涉及美术学习的多个方面。故而教师需要围绕具体美术学习内容进行教学,以项目为依托预设进行学习,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对非遗文化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同时学习美术,使其形成深刻认知,提升他们的美术学习效果。
比如,美术教师应借助与非遗文化相关的传统节日来安排项目学习,与幼儿一起来到现场观看民族音乐、传统舞蹈、古典戏剧及杂技表演等,近距离接触相关的非遗文化,指导他们共同欣赏非遗文化作品,尝试发掘内涵,特别是要深入探索这些非遗文化中蕴含的美术元素,使其知道非遗文化的传承历史,以及是怎么代代流传下来的,了解这些非遗文化作品的表演方式和技巧等。其实开发与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要求幼儿美术教师善于发掘蕴含在这些同质异态的资源中的特有价值,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感性认知,且加以吸收与内化。通过分析与探究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幼儿美术教师可以考虑到该如何基于幼儿学习需求与固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来制定教学规划,把握住非遗文化的核心要点,从中提炼出重要的教育价值,确定进行美术学习活动的切入点,增加幼儿学习美术的经验与体验。此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基于儿童本位视角切入,结合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成长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结合非遗文化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与非遗文化密切相关的美术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尝试学习本地传统舞蹈、戏曲和其它表演等,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部分民间美术工艺品,使其把所学的美术知识落实至实践活动里面。如此,教师带领幼儿通过实践亲身体验非遗文化作品是怎么制作与产生的,使其更为深刻地认识非遗文化,形成主动传承和发扬的思维意识,让他们在非遗文化助力下更好地学习美术。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个性与审美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结晶,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不仅可丰富美术课程资源,还能创新学习美术的方式,引导幼儿在非遗文化助力下深受熏陶与感染,热爱学习美术,使其获得更为深入的体验,让他们充分发挥个人想象能力与创造意识,增进美术素质与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