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入京津产业链,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研究

2023-04-18 07:47佟丹丹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佟丹丹

(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河北张家口 075000)

1 京津冀产业协同深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更加长远、更加系统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2023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新时代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行的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将展现出以下新趋势和新特点:

第一,构建京津冀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优势与疏解、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协调联动。河北与京津双城在医疗、教育、交通、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有效衔接和对接,区域间产业将实现有序转移和联动升级,增强产业供应链韧性,建立起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天津、河北增强非首都功能承载力与提升当地产业吸引力、融合度紧密结合。北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突出,呈现高端化趋势,天津产业发展体现出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并驾齐驱的特征,河北则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为主。北京与天津和河北之间产业的互补性是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和错位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而形成首都立足研发、天津河北实现转化,区域内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相向而行的格局。

第三,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将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协同创新,同时,更加重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驱动作用。具体来说,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产业联动形式和政策,提高产业联动效率,将北京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与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到最大。

第四,产业协同的推动力量由促进工业发展向推动重塑产城空间转变。产业转移不是落后产能的空间变化,而是根据城市功能定位进行的主动调整,要系统谋划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深度融入京津产业链赋能加速。

2 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困境与突破口

2.1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困境

产业协同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使产业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形成协同集聚、相互支撑的产业联系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同时,产业协同是一种促进产业不断创新转型升级的经济运行模式。从产业协同层次发展上看,存在一个由低级演变到高级的变化过程,产业转移仅仅是最初级、最低级的层次,产业链协同属于升级版本,而新兴产业链协同则属于更高的层级。

京津冀三地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源于北京向天津、河北进行的产业转移,但当前的产业协作无论是层次、水平、融合程度还是融合范围,均尚未形成深层次的协作分工,协同模式的层级仍处于“初级循环”,尚未形成区域产业发展的联动发展格局。

由于天津、河北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横向、纵向的部分产业缺失,产业的区域配套能力和配套水平不高,使得区域间产业的企业对接合作和成果转移落地困难,产业持续发展、自主发展、集群发展的能力受到较大限制,这些都大大制约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因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世界级产业和产业集群的难度较大。

2.2 破解困境的路径选择

产业链的完善、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集群的打造、产业带的规划实施等都是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因此,三地要着力发挥比较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破解发展瓶颈,推进京津冀三地产业链深度融合,夯实区域经济增长根基,推动区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效能来看,不仅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呈现效应递减趋势,同时,其驱动力的发挥有赖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因此,面对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困境,要真正破解难题,必须以推动产业链的深度协同为立足点,推进京津冀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第一,要更加注重打造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与高端化、智能化相结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延链聚带”,顺应产业链区域化、集群化趋势,提升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能效;做强特色集群,聚焦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挥北京辐射带动效应;注重产业生态建设,聚焦园区载体功能复合,激活产业生态的“核聚”效应。

第二,要推动研发服务型智造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京津冀三地企业创新发展,共同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北京聚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通过输出高端要素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成为三地产业协同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营造创新生态,激发“双创”载体活力,打造融合协同共享的生态环境。

第三,京津两大中心城市要立足自身优势,通过集聚效应吸引大量的优质生产要素资源,在提升自身城市能级基础上强化其辐射带动引领能力;河北各节点城市要通过加快优化自身城市产业结构,培育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区域产业协作的新引擎,从而推动京津冀三地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3 张家口深度融入京津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3.1 以融合集群发展布局谋划,做实做强绿色能源产业链

第一,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立足自身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推动产业集聚园区建设,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市间及省市间自由有序高效流动。张家口应立足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探索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先行先试的落实方式,重点引入高载能、对绿电有迫切需求的外向型企业。加强风光氢储龙头企业引领,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拓展绿电应用,开展低价绿电市场化交易试点,建设一定规模的风光项目,所发电量以较低的价格全部纳入电力交易平台,以低电价吸引企业落地。积极探索直供模式,推进绿电直供园区先行先试,打造一批零碳产业园。不断拓展绿电应用市场,打造供暖、制氢、大数据、绿色交通等多元消纳“样板间”。

第二,按照“建链强基、延链扩容、强链突破”的思路,瞄准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开展链主精准招引,育强绿色低碳产业链主,做强做优链主企业以提升产业优势,并加大对关键延链补链项目的引进力度,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尽快形成区域聚集和产业聚集效应,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打造立足区域的绿色产业体系、辐射全国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努力成为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引擎,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大数据产业为例,张家口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进一步完善大数据上游产业布局。以数据服务引资引才,搭建数字应用服务承接平台。高水平打造国际高端人才信息港,广泛招引计算机视觉、图像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型中小企业入驻。以数实融合升级赋能,聚焦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重点实施数字装备智能制造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加快工业“制造”向现代“智造”转型。

3.2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能级

推动“双链”融合发展必须明确产业重点,聚焦重点发力。其中,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活跃,是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力量,是推动“双链”融合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现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创新的优势,注重产业政策与创新政策协同,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创新企业的精准扶持力度,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主导产业在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上的竞争力,推动本地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让主导产业成为当地的响亮名片。

其中,尤其要聚焦区域协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与重点高校、协会、科研院所等在京资源对接,促进京津冀区域间新兴产业、科技产业项目对接合作,努力在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项目和领军企业等合作领域打造鲜活样板。

3.3 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打造产业协同发展新高地

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支点,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产业向更高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张家口可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绿色资源优势,加快形成“数据存储+算力调度+装备制造+应用服务”的大数据全产业链,构建服务京津冀的实时性算力中心和全国性算力调度枢纽。

第一,立足龙头企业资源,持续巩固和完善产业发展格局,强力推动大数据产业升级、链条延展、生态营造。立足算力枢纽定位,积极探索京津冀枢纽统一算力调度平台,研究覆盖算力申请、调度、保障、结算、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的算力调度机制,构建算力服务资源池。立足国家政策窗口,抢抓国家“数据二十条”政策机遇,以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为重点,主动对接京津,全面参与数据交易场所和行业数据交易平台建设。立足专家智库优势,依托当地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聘请国内外行业院士专家,加强与高校对接,构建“产业联盟+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的人才共享模式,打造首都数字经济产业外溢集中承载区。立足论坛展会平台,对外精准推介招商方向,力争吸引更多数据中心及上下游产业前来投资建设。

第二,优化培育服务大数据企业的园区环境,破除制约其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建立有利于实现资源议价的授权服务与价格机制。根据园区各企业的用电、用水、污水排放、能耗等资源实际消耗指标,充分发挥园区统一管理的平台公司议价能力,探索实施以资源投入衡量承诺税收的准入标准,引导大数据项目“打捆绑定”落地,同时,吸引有税收贡献的其他制造业或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同步落地。二是建立有利于引导产业集聚的需求整合与采购模式。充分优化需求侧,在引进服务器拆解、服务器生产加工、机电配套、空调机房生产等产业上精心谋划布局,聚焦以龙头项目为牵引,建设产业生态圈。三是建立有利于提升运营效率的统筹建设与路线优化机制。不断优化园区服务体系,统筹兼顾企业地块位置、技术路线以及产业特点,优化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配套设施的布局及建设方式,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四是建立有利于市场运作合作的股权形式与公司架构。在大数据产业中实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并将项目中所涉及的上下游企业也纳入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机器设备、知识产权等动产和权利质押融资,实现企业项目资金的整合、提升利用效率,最大限度释放市场价值和效益。

3.4 以加大政策支持为保障,提升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用地规划,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优化资源综合利用,集中土地等要素资源,对产业重点布局的地区、对单位产品能效达到国际或国内行业先进水平的项目预留适当空间,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符合报批条件的即报即审、即审即批。各县区可立足本地实际,结合项目需求,在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各类手续齐全、风格规制统一、基础配套完善,且具备拎包入住、迅速投产条件的标准化厂房,吸引各方企业投资兴业,形成京张高铁、高速沿线的产业带,以此为依托向外辐射,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各县区可在工业园区集中推进若干地块的供给标准化,形成一批手续齐备、企业即来即用无需再等土地审批、环评手续的“熟地”。

第二,在软件服务提供方面,采取样板打造、试点引领的办法,全力清除项目落地、企业运营、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树牢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确保项目顺利高效推进。一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推进“一网通办”,打好“网上审批+并联审批+虚拟审批+承诺审批+全程代办”组合拳,打破“部门分割”,实现政务服务全流程网办;建立健全营商环境举报受理、反馈评价、整改落实制度,规范清理第三方服务。二是坚持放管结合,建立减权放权监管责任清单制度,对近年来取消、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逐项明确责任单位、事中事后监管职责,明确下放及承接部门职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构建“审监分离、批管并重”工作机制,推进“互联网+监管”,建成全市统一的网上办事大厅和网上行政执法平台。三是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坚持监管重心下移,加强县区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和力量,支持基层探索开展综合执法改革,加快形成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监管格局。四是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积极探索创新审批服务便民化措施,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五是推进政策扶持标准化,各县区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上应构建起“一揽子”政策扶持体系,使招商团队在洽谈项目时有据可依,项目推进前后连贯;项目包装要对资源环境、市场前景、政策支持、固投强度、投入产出等各类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做到“明码标价”,使企业对项目落户本地区所能享受的政策支持和建设成本做到心中有数。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