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柳坚
(肇庆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肇庆 526000)
2017 年肇庆市提出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强调要努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夯实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属于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其中一环,其数量及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021 年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的圆满收官,肇庆市创新办发布《肇庆市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 年)》,提出的第一个工程就是“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工程”。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在新征程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发展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肇庆市2020-2022 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实际经验,对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目前,肇庆市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主要有3个方面: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及项目扶持。
第一,财政投入。2021 年肇庆市印发《肇庆市企业研发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如果是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补助资金的,必须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该政策利用财政资金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补助,能够减轻中小企业的研发压力,进一步激励企业扩大研发投入。据统计,2022 年共有120 家企业获得企业研发财政补助。
第二,税收优惠政策。2022 年,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2 年1 月1 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2 年1 月1 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对于该政策,国家税务总局肇庆市分局严格落实,并联合科技部门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加计扣除。
第三,项目扶持。2022 年以来,肇庆市连续两年在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中设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题方向,将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小微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企业发展优势。另外,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肇庆赛区)暨肇庆市“星湖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市科技局将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编号作为企业组参赛条件之一,促进更多中小企业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
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从2020 年以来,一直稳步上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从2020 年的631 家增加到2022 年的1 513 家,年均增长率达54.85%。其中,拥有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的企业总量从2020 年260 家增加到2022 年826 家,年均增长率达78.24%,占比从41.20%增加到了54.59%。拥有经认定的省部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总数稍有波动,从2020 年37 家减少至2022 年23 家。
2.2.1 区域分布: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东南片区集聚
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端州区、高要区、四会市以及肇庆高新区这几个区域,2022 年占肇庆市总数的77.00%。其中端州区占比23.93%、高要区占比22.27%、四会市占比12.69%、肇庆高新区占比18.11%。这些数据均反映出,由于这几个县(市、区)经济发展快,交通便利,营商环境相对较好,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占据有利因素,但创新资源要素过于集聚,区域发展不平衡。
2.2.2 行业分布:涉及范围广,分布行业集中
2022 年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属行业领域分布较广,涉及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12 个行业,但也存在分布较为集中的情况。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中,制造业占比71.7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11.63%,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占比9.45%,仅这三大行业就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的92.79%。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肇庆市近几年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2.2.3 创新能力:整体研发水平较为稳定
2022 年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总额为23.76亿元,平均每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为157 万元,研发费用支出集中在制造业企业中。研发费用总额逐年上升,从2020 年的11.22 亿元增长至2022 年的23.76 亿元,年均增长45.54%。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值为21.53%,相较于2020年的22.65%,比值有所下降。有科技成果得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1 347 家,占比89.03%。总体来看,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但在创新产出上,仍有约11%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仅有研发项目,而无知识产权产出,研发项目产出效能仍需提高。
近年来,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较快发展,但与珠三角其他地市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发展质量,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相对落后。企业内外部各种不利因素仍然在制约着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费用投入、科技人员占比、知识产权水平等方面仍然较为落后。主要有3 个原因: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足,有的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在发展中怕冒风险,对研发创新态度比较保守;二是有的企业没有自主创新意识,吝惜于研发前期的创新投入,只想通过购买专利等方式享用科技成果;三是没有长期规划,对研发项目、研发费用归集、人员配置等没有长期的规划与管理,依赖服务机构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当“甩手掌柜”“一问三不知”,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相较于成长期、成熟期的中大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市场份额占比都相对薄弱,并且因为目前市场环境仍然比较严峻,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与大公司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生存发展都比较困难,压力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活下去”而将发展重心转向生产销售,暂时减少创新研发投入。对比历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2022 年研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不升反降,即可反映出有部分企业研发费用在下降。并且在实际调研走访过程中,甚至发现有部分企业已经处于停产阶段,无法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能力强、经营风险高的一类企业,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考虑到风险防控和效益稳定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态度以“稳健”为主。加之肇庆市尚未建立完善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够,部分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较为困难。在对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及分析的研究中发现,“民间借贷”依然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及方式的第一大来源。尽管肇庆市这些年通过投贷联动、政银企对接等多种形式推动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放贷,问题正在逐步改善,但仍然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创新研发型人才是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经统计,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职人员中学历全部为大专及以下的企业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三成。由此可见肇庆市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十分短缺,现有的科技创新人员在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都不足以适应肇庆市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薪酬待遇和平台发展远远不及大企业,且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不够规范,未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在产业发展中,协同创新是引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协同创新具体表现形式有: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创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联盟;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吸纳外地创新要素推动外地成果转移转化到本地等。目前来看,肇庆市在这几个方面的联动仍然不足,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够强,技术合作较为零散,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较少。
第一,深化市县联动,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挖潜。对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条件要素,通过大数据地毯式摸查全市企业,建立后备企业数据库,明晰企业存在短板,精准服务,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问题,邀请专家到现场点对点指导企业做好知识产权谋划、财务管理等工作,持续跟踪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应评尽评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第二,优化扶持政策,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布局政策链项目链,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资金支持,发挥出财政资金对统筹创新资源要素、支持企业发展的激励作用。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财政补助和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财税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减轻研发压力,激发企业创新研发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政策宣导,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向企业普及最新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推送精准度,让更多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政策的内容和申请流程,从而更好地享受政策红利。
第三,注重孵化育成,提升全链条孵化能力。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链条建设,推动全市孵化器在创业导师、种子投资、创业路演、项目招引等方面开放共享,着力推动在孵企业、毕业企业、孵化资金、创业导师等方面实现提质增效,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咨询、培训和交流等方面的服务。通过政府引导,整合孵化器自有种子资金,成立全市孵化种子基金,强化孵化器投融资服务能力。建立孵化载体运营评价和动态管理机制,优胜劣汰,推动打造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功能完备、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推动产业综合体和工业平台建设,集聚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人才、孵化项目。
第四,促进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是增强创新动力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路径。大力实施“揭榜挂帅”制度,由政府或者龙头企业根据本地或企业的核心技术需求进行发榜,按照“谁能干谁就上”的原则,让有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独立或者联合揭榜,发挥政府或龙头企业资金充裕、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活跃的优势,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本地的科研资源,赋能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积极吸纳、对接湾区核心城市创新要素的外溢,构建“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落地、集聚”的创新协作、错位发展新模式。
第五,强化金融支撑,确保“投早投小投科技”。精准化投资,设立支持初创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基金,优先选择高科技、轻资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全面落实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促进各类银行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绿色通道。推动发展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为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的管家式服务。完善推广科技保险,促进本地保险机构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保险类目。规范科技担保业务,推动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公司,扩大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的规模。
第六,加强人才引育,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充分发挥肇庆市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富集的优势,推动肇庆本地高职院校与科技型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交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技术研发的实习平台,学校为企业职工提供进修培训平台,互相促进,共同培养肇庆市科技型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利用好“西江人才计划”,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并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高端人才为肇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所用,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完善建立人才考核、评价、奖励的激励机制,对推动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的人才予以激励,以此留住人才。
第七,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加强科技部门的服务能力,多到基层一线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主动摸清企业发展困难及问题,做好企业服务官,协同各部门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使企业无后顾之忧。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肇庆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平台上发布全市惠企政策汇编、各项业务指引等,还可通过平台发布技术攻关需求、融资对接需求,为企业提供业务交流平台。充分利用肇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肇庆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等协会资源优势,加强协会会员间的信息流通,通过行业交流会等方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交流,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