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机理和路径选择*

2023-04-18 05:48陈美华范敏华
经济研究参考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劳动者数字化技能

陈美华 范敏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2023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伴随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吸纳就业的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在数字化背景下,依托于数字经济的就业快速发展,适时分析数字经济时代新就业形态及其特征,厘清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在机理,有助于就业向着更充分、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一、文献回顾

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变革、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就业创业机会不断涌现,迎来了新的就业增长点。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强调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当前,传统线下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零工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经济下就业的新趋势、新形态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对于数字经济背景下与就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字经济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数字经济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创造效应也有替代效应,且在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尽相同。王跃生和张羽飞(2022)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就业规模有积极效应,能够创造新职业种类和新就业岗位,但数字经济对低技能劳动力群体的就业、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等方面具有负面效应。廖信林和董松涛(2023)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我国就业规模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短期内对就业规模具有正向影响,但长期看存在较为稳定的负面影响。Reljic等(2019)考察了2009~2014年欧洲6个主要国家(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的42个制造业和服务业,研究了数字技术的扩散及其对就业和技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就业来看,各行业的就业创造效应受到高数字消费的支持,并被高数字投资所减少。曾世宏等(2022)研究认为,数字化技术从总体规模上并没有减少服务就业量,并且由于南北方的数字化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南方的数字化技术对服务就业影响效应显著高于北方。

第二,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增加和带动了社会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市场化流动,对就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武可栋等(2022)研究认为,无论是从全国范围,还是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都增加了对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促进了产业就业结构高级化。Eder等(2021)研究发现,未来10年,经济4.0导致的就业岗位转移可能会大于就业岗位创造,各经济部门的就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就业率将会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率将会下降。此外,有学者研究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技能也具有一定影响。汪海玲(2023)分析认为,数字技术创新及其各维度水平提升均可促进就业技能结构优化,并且其影响存在非均衡效应,即相较于区域生产总值较低的省份,数字技术创新对区域生产总值较高的省份的就业技能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更强。Freya和Osborneb(2017)研究了未来计算机化对劳动力市场结果的预期影响,认为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低技能工人将重新分配到不易受计算机化影响的任务上,工人们要想赢得这场竞赛,必须获得创造性和社交技能。

第三,数字经济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数字经济对于就业质量的提高有较为积极的作用。林龙飞和祝仲坤(2022)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这种正向作用存在倒“U”型的阈值,即当数字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区间时,对于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作用达到最佳。戚聿东等(2022)实证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在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带动了就业结构优化和就业质量提升。马光秋和阎荣舟(2023)认为数字经济发展短期内会对传统就业造成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契机。还有学者指出数字化正在改变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传统关系,影响工人在公司内的参与权,数字化流程可能会导致公司决策民主化,也可能成为关于“工作场所民主”的休眠辩论的催化剂(Pärli,2022)。数字平台工作人员似乎面临着临时且不稳定的就业和工作条件,虽然数字平台工作人员在确定工作时间的数量和时间表方面有一定的酌处权,并且可以拥有开展工作所需的技术(如汽车),但大多数临时工作人员面临着不稳定的就业条件(临时合同、缺乏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福利、易遭工资克扣),这可能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Muntaner,2018)。

二、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特征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新经济形态。(1)国家统计局令(第33号)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EB/OL].国家统计局官网,2021-06-03.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扩大就业的物质基础,就业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所致贺信中指出,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刻演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速,智能产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极大改变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2)习近平向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EB/OL].中国政府网,2023-09-04.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和吸纳就业、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同时,伴随产业升级加速推进、平台经济中部分临时就业蓄水池饱和,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招工难与就业难的问题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存在。促进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深刻把握其内涵特征。

(一)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就业,对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较高

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同时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相应地提高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从而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从高质量发展中开拓高质量就业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促进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充分就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行各业人才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具备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持续扩大。2017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数字化和美国劳动人口》报告显示,2002~2016年美国需要高数字技能水平的工作占比从4.8%上升到23%,需要中等数字技能水平的工作占比从39.%上升到47.5%,数字技能需求不强的工作占比从55.7%下降到29.5%。2022年中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首次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新增数字职业数量占修订新增职业数的61%。将数字职业种类纳入职业分类并对其加以标识,反映出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和人才技能的需求。一方面,随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对数字技术领域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类数字技能需要从事开发、分析、整合数字信息等活动,更强调创新性和创造性。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达140万人,预计2027年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300万人。(3)开启数字人才刚需时代[EB/OL].光明网,2022-08-04.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在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渗透,对非数字核心领域专业人员的数字应用技能也提出新的要求。这类数字技能包括在工作和生活中具备使用各类电子信息设备获取和传输数字信息的能力,更加强调基础性和普适性。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了生产、经营、办公等活动的数字化,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2017年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关于“欧洲技能与就业”的调查显示,有71%的欧盟员工需要掌握某个基础水平(如初级或中级)的数字技能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只有14%的员工表示在工作中不需要掌握任何ICT技能。在数字化的时代潮流之下,劳动者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数字技能,才能更好地融入数字生产和数字生活中。

(二)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生产组织方式深度变革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流动高效的就业,对数字平台的依赖程度高

新就业形态依托数字平台,能够将分散的劳动力资源高效汇聚并优化,容量大、门槛低、灵活性强,有效拓宽了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促进了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提高。同时,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实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产品、服务的附加值和利润水平,促进了从业人员就业环境的改善和薪酬福利水平的提高。《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报告显示,以微信、抖音、快手、京东、淘宝、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为代表,2021年为中国净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4)数字经济研究报告:我国平台企业创造就业约2.4亿[EB/OL].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3-02-28.一方面,数字平台作为中间媒介,实现了劳动力供需双方的高效快速匹配。运用数字技术、大数据算法等新技术,劳动者可以在网络上快速搜索到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从而实现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高效精准对接,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成本。如外卖配送员、快递派送员、共享设计师、在线医生等就业形态劳动者,他们利用网络平台与客户进行对接并取得相应报酬。另一方面,数字平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工具,嵌入生产活动中。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知识分享平台等新型网络平台,成为劳动者就业创业的新天地,涌现出一批平台网约劳动者、平台个人灵活就业人员、平台企业就业员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于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而言,数字平台是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工具。他们的工作高度依赖于数字平台,其或是根据平台企业规则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报酬,或是通过平台进行创作、分享、咨询等活动并获得劳动报酬。《短视频平台促进就业与创造社会价值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快手平台共带动3463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内容创作者就业机会2000万个,电商生态带动923万个就业机会,内容生态带动540万个就业机会。(5)人民大学发布《短视频平台促进就业与创造社会价值研究报告》[EB/OL].中国青年网,2022-03-04.

(三)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人民生活品质广泛提高的就业,对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较高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劳动者可以获取更高的收入、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满足自身多样化、个性化要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更有保障、劳动更体面。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数字经济时代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充分肯定新就业形态对于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意义,陆续出台了《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鼓励灵活就业》《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订立指引(试行)》等相关政策文件引导新就业形态的持续健康发展。数字经济开辟了灵活就业与弹性工作的就业新空间,促进了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同时也对劳动关系产生了巨大冲击。在新就业形态下,平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关系。通过灵活多样的众包模式,平台企业与劳动者并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而是以合作协议、转包、外包、第三方公司等名义与劳动者建立非传统的用工关系,形成“隐蔽雇用”。实际用工主体难以界定,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模糊且难以认定,劳动争议时有发生。这样不仅使新型用工关系受到的约束力度不足,而且还给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带来了挑战。另外,新就业形态使得劳动者从事多种职业活动、拥有多种职业身份成为可能,新就业形态下的用工形式灵活多变。或是出于自身兴趣,或是出于增加收入来源,一些劳动者通过多个网络平台进行工作,成为新就业形态下的自雇型劳动者。《2020饿了么蓝骑士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骑手拥有“多重身份”,有26%的骑手同时是小微创业者,4%为兼职自媒体博主。(6)2020饿了么蓝骑士调研报告[EB/OL].搜狐网,2020-04-22.这些劳动者拥有多重职业,工作的时间场所均不固定,劳动关系灵活多元,劳动报酬也相对偏低,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不足等,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就业质量。

三、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机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四成。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把数字化融入企业战略。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也深刻改变了劳动者的就业方式、就业形式,推动了新型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渗透实体经济,加速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了生产效率,赋予了劳动者就业新方向、新动力。不论是产业数字化还是数字产业化,都对劳动者就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到就业质量,数字经济全方位、多维度地助推着就业变革。

(一)数字经济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机理分析

技术变革对于就业的影响是两面性的。纵观人类历史上的科学技术革命,技术进步在替代劳动者的同时,也促进了就业机会的产生。数字经济作为当前最新技术的典型代表,集新科技、高创造力、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点于一身,不仅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促使生产数字化、自动化,从而取代了一部分劳动力,减少了就业岗位。

数字经济通过其就业创造效应,扩大就业容量。数字技术已成为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支撑和强大推动力,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同时创造了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为我国劳动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电子商务、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跨境电商、电商直播、家政到家服务、社群经济、外卖配送等数字经济发展领域催生了许多新职业,吸纳了大量就业。截至2022年底,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10.27万家,直接吸纳就业1206万人。(7)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2)[EB/OL].http://images.mofcom.gov.cn/dzsws/202306/20230609104929992.pdf.《2020年在线学习服务师新职业群体调研报告》显示,仅K12头部十余家在线教育机构,聚集的辅导老师从业者已将近10万人。(8)首份“在线学习服务师”新职业群体调研报告发布[EB/OL].中国网,2020-09-15.另外,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创业热情,以创业带动就业。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数字平台的发展,时空对经济活动的限制逐渐减弱,越来越多劳动者加入创业大军。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劳动者,其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更容易把握互联网创业这一新机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自主创业。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共有2097万人通过抖音平台从事创作、直播、电商等工作而直接获得收入,其中67%为年龄在24~40岁的中青年。(9)灵工时代:抖音平台促进就业研究报告[EB/OL].http://nads.ruc.edu.cn/docs/2020-09/e45e512c133f40aca56c0cf3d4573b90.pdf,2020-09-09.

数字经济通过其就业替代效应,减少就业岗位。新兴技术的应用会对部分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毋庸置疑,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智能化、自动化的不断创新进步,在企业生产和管理环节中使用高效率、高精准度的智能机器代替人力的现象越来越多,劳动者被智能机器替代而失业。这种情况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表现更为突出。例如,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的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其强大的文字处理能力和人机交互功能,再次引发全球关注及对相关行业就业影响的担忧。据估计,2020年至2025年间,全球约 8500 万工作岗位将被机器替代。(10)全球发展报告[EB/OL].http://lv.china-embassy.gov.cn/xwdt/202206/t20220622_10707984.htm.另外,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等问题日益凸显。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1931)在《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中指出:“一种新的疾病在折磨我们,某些读者也许还没有听说过它的名称,不过在今后几年内将听得不想再听,这种病叫作‘技术进步导致的失业’。”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取得进步,智能机器在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对以中低技能劳动力为主的部分劳动力的需求量将减少。并且,由于这部分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这些劳动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在短期内引发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

(二)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分析

数字经济不仅能够带来新兴行业领域的兴起和发展,还能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市场化流动,使社会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不过,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就业的知识结构、地区结构等方面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也逐渐显现。

从就业的产业结构来看,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变革,有助于就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全链路的数字沉淀和融通,有利于数字技术优势发挥,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演进趋势在数字经济时代得到了印证。当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各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且,由于行业属性各具特色,数字技术在不同产业间的应用程度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各个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度,也影响着劳动者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从目前来看,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了产业数字化,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数字化渗透率分别为44.7%、24.0%、10.5%。(1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EB/OL].http://221.179.172.81/images/20230428/59511682646544744.pdf,2023-04-27.第三产业中的科研和生活性服务业日渐成为就业的主要需求,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从就业的地区结构来看,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可能加剧就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由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同区域对就业的需求量差异较大,使就业的地区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在2022年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中,我国东部地区有超过50个城市上榜。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迅速,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均快速扩张。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数字经济岗位数从东部到西部呈逐渐减少趋势。数据显示,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区,数字经济岗位规模分别占全国总岗位的25.74%、17.79%、12.25%。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需求量相对较少,东三省招聘总量只占全部招聘数量的1.59%。(12)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2021年)[R].中国信通院,2021.

此外,数字经济时代凭技能就业的形势更加突出,劳动者就业的技能结构将向更高技能发展。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将对中低技能岗位、常规性岗位等就业岗位产生替代效应,对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等需要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岗位需求上升,引导劳动者就业技能向更高技能发展。

(三)数字经济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机理分析

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以数字化思维精准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实施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新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就业规模、就业结构有显著影响,而且对就业质量也具有突出的作用。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对就业搜索成本、就业时空限制、劳动者工作强度、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施加影响,从而促进或抑制我国就业质量的提升。

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降低劳动者就业信息搜索成本,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效率,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在传统就业方式下,受限于科学技术水平,劳动者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一般是通过熟人介绍、参加线下招聘等方式,就业信息来源比较狭窄。而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为就业信息在线平台的搭建、远程招聘提供了技术支撑,出现了诸如58同城、BOSS直聘、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网络招聘软件,涌现了云招聘、在线招聘、直播带岗等招聘新方式,极大提高了劳动力供给和匹配的效率。劳动力需求者通过数字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劳动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快速查找就业招聘信息,并选择与自身情况相符的岗位进行简历投递。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还可以直接在线上进行视频面试、远程面试、签订电子合同等,降低了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促进了就业的便捷高效。有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互联网招聘行业市场规模达198.6亿元。在中国求职者的求职和企业招聘的主要方式中,互联网招聘占比高达到85.1%。(13)2022年中国互联网招聘行业研究报告[EB/OL].艾媒网,2022-04-02.2023年6月12~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日千万专项招聘行动推出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汽车制造、土木建筑、生物医药、外企6个线上招聘专场,共有95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28.2万个岗位。(14)百日千万专项招聘行动推出线上专场[N].光明日报,2023-06-14.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利于破除时空对劳动者就业的限制,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劳动者工作和休闲的界限,加强了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基于数字平台的求职招聘,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连接在一起。劳动者可以通过网络远程办公、居家办公,地理位置对劳动者就业、办公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未来工作研究院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超过34%的员工长期处于远程办公状态。(15)未来工作研究院:2022中国远程工作市场发展研究报告[EB/OL].新浪科技,2022-04-21.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也在无形之中延长和加强了。技术的进步使劳动者的工作更加容易被全过程实时监控,同时也为企业能够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获得剩余价值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美团、饿了么、滴滴出行等平台企业,通过平台系统控制和监控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者完成的订单数量挂钩,劳动者完成的订单量越多,获得的报酬也就越多。劳动者想要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就要不断地接新订单,加大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并且,在非工作时间,劳动者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休闲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信息也被数字资本加以利用,劳动者的这种休闲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免费劳动”,是不以就业为目的的工作。

除此之外,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劳动者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对就业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新挑战。数字经济时代,依托于数字平台的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等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但这些劳动者与数字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模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劳动者和平台企业往往也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在社会保障方面难以享受应有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频发,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任重道远。

四、数字经济时代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路径选择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要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拉动就业的巨大潜力,多措并举促进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一)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提升数字经济吸纳就业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新兴就业创业增长点,不断提升吸纳就业能力。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进程,通过技术创新赋予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动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新型数字化人才,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聚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我国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核心技术攻坚克难,用硬科技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要不断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着力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生产制造、产品深加工、日常经营管理、市场销售、客户反馈等环节的数字化,打造全新的数字化产业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智能制造,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的数字化渗透率,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要促进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精准把握各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难点痛点,因地制宜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实施对口帮扶政策,发挥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区域间数字鸿沟。

(二)加强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不断提升数字化就业能力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上升。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数字型复合人才,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有效缓和就业结构性矛盾、扩大就业容量与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措施。要强化就业导向,应注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手抓,强化数字化人才的培育,促进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支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具备数字技能与数字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要落实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技能培育目标,参考数字职业标识相关要求,适时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专业结构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增减,加强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教学,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加大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投入,开发数字技能类教材,通过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专门基地训练等方式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育。要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通过搭建职业在线学习、技能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技工教育数字资源服务等网络平台,提高劳动者的学习能力和专门技能,大力培育集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于一身的数字化人才。要不断促进教育公平,通过互联网、5G、AR/VR等新技术,为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等地提供丰富的学习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培训资源的跨地区共享共建,优化数字技能教育资源配置。

(三)建立完善数字就业服务平台,不断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数字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将促进就业供需的精准高效匹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就业相关服务。要推进“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依托数字平台整合各类就业创业信息资源,构建全方位就业信息共享平台,让劳动力供需方能随时随地自助式使用平台,智能快速获取想要的信息,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快速对接。要促进就业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智慧化,利用移动终端、智能终端、自助平台等改进就业公共服务模式,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体验。要不断优化就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推出个性化、精准化的就业信息服务,根据劳动者的求职意向及时更新和定向推送就业信息,确保就业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就业服务机构的设置,在城镇乡村定点设置就业服务平台,免费为各行各业劳动者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职业分析、创业咨询等就业服务。要深入推进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兼顾,努力让城乡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就业服务,特别要注意对重点就业群体、就业困难群体的倾斜帮助,如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零就业等群体,根据其自身情况和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要重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替代效应,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和救济制度等,做好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其不因短期失业而陷入困境,同时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帮扶,持续追踪失业劳动者的就业动态,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帮助其尽快再就业。要充分运用数字媒介,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渠道,加强对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劳动者能及时获取社会保障服务的相关信息,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参保。要构建更加合理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体系,补齐相关法律短板,进一步明晰新就业形态人员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建立灵活就业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机制,探索完善新业态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和吸纳会员的措施办法,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督促平台企业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结构、奖励惩罚机制、职业伤害等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方面的规定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从而解决好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认定难、劳动纠纷频发、劳动时间长、工伤认定难、社会保障缺失等新问题、新情况,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劳动者数字化技能
高级技能
劳动者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数字化制胜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