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台湾足迹及在台北朝拜妈祖之历史往事

2023-04-18 00:32莫桑比克张飞帆
统一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台湾同胞妈祖孙中山

□ [莫桑比克]张飞帆

据史料记载,孙中山先生一生有4 次在台湾革命活动的经历,首次赴台时前往台北的天后宫朝拜妈祖。查阅《孙中山先生四赴台湾的故事》《台湾与辛亥革命》和《中国革命中的台湾与大陆》等书,详细记载了孙中山先生与台湾的深厚渊源。

孙中山首次赴台是1900 年9 月至11 月。孙中山化名吴仲,在台湾停留了44 天。他在台北新起町设立了指挥所,策划了惠州起义,并从日本运送军械、武装人员和经费到祖国大陆,于10 月8 日在台北指挥郑士良在惠州起义。

第二次是在1913 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化名汪国权,与胡汉民和其他两名随员乘船从福建马尾抵达基隆,他们先后前往台北,在御成町的“梅屋敷”旅馆下榻并开展活动。“梅屋敷”旅馆现已更名“孙中山先生台湾史迹纪念馆”。

第三次是在1918 年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携胡汉民、戴季陶等人乘船从汕头出发,途经台湾前往日本,抵达基隆时,根据随行者回忆,孙中山此行是为了“与台湾同胞见面,宣扬他的观点和主义,唤起民族意识,鼓舞爱国精神”。尽管日本殖民当局使用各种手段阻止他与台湾同胞见面,孙中山仍然在台北短暂停留了一天,然后继续前往日本的神户。

第四次是在1924 年11 月。孙中山为了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反对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右派的分裂行为,乘船自广州北上,在台湾作了短暂停留。这是孙中山一生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台湾之行,在其思想感召下,台湾涌现了一大批青年志士,或奔赴祖国大陆投身革命,或在台湾组织反日斗争,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根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1 年出版的《台湾省通志》,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两年后,孙中山派陈少白前往台湾,在台北秘密招募数名会员,并于1897 年冬成立了兴中会台湾支会。自从革命之日起,孙中山就将收复台湾作为革命目标之一。1912 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他向中外记者明确表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世界之林。”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和辛亥革命成功的激励下,台湾同胞展现出了强烈的抗日和反殖民意志和愿望。仅1912 年至1915 年4 年间,与辛亥革命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大规模抗日活动就多达9 次,口号都是“驱逐日寇,收复台湾”。而且,孙中山身患重病时,依然深切关心台湾同胞的革命事业。

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全身心投入,以及他对台湾同胞的深切关注,在爱国的台湾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1925 年孙中山病重之时,曾一度传出去世的错误消息,关注孙中山健康状况的台湾同胞难以接受。1925 年2 月21 日,《台湾民报》刊发《愿中山先生之死不确》文章。得知孙中山仍然健在时,《台湾民报》又刊发《孙文没有死》文章以示庆祝。1925 年3 月12 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去世后,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陷入巨大悲痛中,冲破日本殖民者的一切阻挠,以各种方式举行了悼念活动。《台湾民报》发表了蒋渭水写的社论《哭望天涯吊伟人》,缅怀孙中山先生。

台湾同胞普遍信奉“天后圣母”妈祖,自郑成功驱荷复台于1662 年首建“开基妈祖庙”始,全岛有妈祖庙5000 多座。这些庙宇的门楣、殿堂上镌刻着宋、元、明、清至民国历朝历代帝王与名人墨客牌匾和楹联,成为历史与文化交汇圣地。孙中山1900年首次赴台时,即与当时化名吉川晋、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一同前往台北天后宫朝拜妈祖。

梁启超,一个在近现代中国学术领域影响深远的人物,被誉为“民国的百科全书”,在文学、政治和思想等各方面都有卓越贡献。梁启超曾即兴创作了一副盛赞妈祖的楹联:“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楹联用语精致,风格高雅,不仅全面反映妈祖文化的广泛影响,也从时空两个维度加以颂扬。楹联通过描述历代帝王的册封历程,赋予了妈祖在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传达了妈祖信仰将被代代传承。

在美国檀香山经商的兄长孙眉安排年幼的孙中山在檀香山读书,他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除了学习西方政治理论和自然科学等基础科目,还参加了《圣经》课程和基督教唱诗班。4 年的学习和生活让孙中山成为一名基督教信徒。孙眉发现后,出于对孙中山可能“数典忘祖”的担忧,强令他放弃宗教信仰并退学,把他送回家乡。家乡贪赃枉法的官吏,求神拜佛的乡邻,抽鸦片、滥赌的富人,食不果腹的农民,外处充满着陈旧的气息,落后得看不见一丝生机,与檀香山的进步和文明有天壤之别,宛如两个世界,相比之下,更显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社会的黑暗,这使得孙中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逐步加深。孙中山立志唤醒乡亲,使他们摆脱迷信观念。有一次,他与好友陆皓东以及其他几位年龄相仿的伙伴去村庙游玩,遇到村民正在大殿里烧香膜拜,孙中山便抓住这个机会,向他们明确指出雕像并非真神,也不能真正帮助穷人。他还推倒了其中一些神像。

1929 年,政府推行名为“新生活运动”的社会改革,其中包括一场以驱逐僧侣、毁坏宗教塑像和占用庙产为主要手段的反迷信运动。由福建和广东士绅名流联名经地方政府提交到内政部的妈祖相关文书中,妈祖“御灾捍患”传说符合《礼记·祭法》所规定的祭祀标准,妈祖“护国庇民”和“救父寻兄”故事也深含儒家思想。内政部最终批准,“依照先哲标准强调其孝道和女性美德”将妈祖庙改为“林孝女祠”,使其得以保存并加以崇祀,凸显妈祖庙在民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确保妈祖信仰历经波折后依然得以传承,香火常燃。

受基督教教育影响,孙中山甚至在乡村庙宇中曾当众砸毁泥塑神像,但在他所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中,却极为尊崇妈祖,首次去台湾时亲赴台北天后宫朝圣,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笔者认为其中有多重渊源。

首先,当时的华侨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这两个省恰好是妈祖文化的中心。当年的海外移民主要依赖船只,船上都会供奉“海神”妈祖,多数人会随身携带妈祖神像渡海以祈求平安。因此,妈祖作为“华侨保护神”信仰也随着他们在海外定居而广泛传播。孙中山和宋庆龄幼年开始就留学美国,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主要得到东南亚、日本、美国和南美洲华侨的资助。

其次,1895 年孙中山从檀香山返回香港后,将兴中会与福建人杨衢云领导的“辅仁文社”合并为兴中会香港总部。在其著作《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赞扬妈祖文化发源地莆田湄洲湾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并设想将其建成“东方第一大港”。

再次,有据可查,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原祖都来自福建莆田。孙中山长子孙科为台湾孙氏族谱(1971 年台湾版)作序载:我孙氏远祖唐朝以前居住河南陈沟地方,孙氏子孙一支居福建莆田,于明代迁广东紫金为入粤始祖,清康熙中由紫金辗转迁至广东香山县翠亨村,孙中山为该族第十八代传人。从孙姓移民路线看,西林孙氏乐安与孙中山都来自福建莆田,同宗同祖,同属“乐安堂”。《西林族谱》出版前夕,孙中山之孙女孙穗芳为族谱题写“潮州西林孙氏族谱”。另据《五指山史话·迁琼始祖的由来》等资料记载,宋初,福建莆田人宋原铭,于明经及第后,与弟宋理渡琼,任琼山知县,后来兄弟均落籍文昌,定居文昌玉田村,成为迁琼宋氏始祖。宋庆龄之宋氏家族,正是莆田人宋原铭之后。因此孙中山、宋氏三姐妹的远祖和宋代成神成圣的妈祖皆是同乡人。

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的典型代表。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这是流淌在血液中、镌刻在基因里的。两岸同受中华文化哺育滋养,有着共同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追求国家统一和中华振兴,为全体中华儿女所敬仰。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开启中国前所未有社会变革的丰功伟绩,已经载入史册。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当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岸同胞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同时,要继承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精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孙中山4 次赴台之行及在台北天后宫拜谒妈祖,映衬出孙中山的革命理念,与对台湾人民的感情,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造就了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人类进步的光芒。

猜你喜欢
台湾同胞妈祖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刘毕新
妈祖之光
妈祖祭典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重大意义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大陆领导人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指示
“万国茶帮”拜妈祖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