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科技(文化内容产业)角色及两岸融合新舞台、新路径

2024-01-24 09:44杨仁飞
统一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

□ 杨仁飞

中国最广大人口在农村,民族复兴离不开乡村全面发展。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政策、技术、人等各种促进生产力与社会进步的因子。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离不开现代产业与科技的赋能与加持,区块链、人工智能(AI)现代科技力输送到广大农村,无疑将使科技助力中国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支援乡村全面发展。中国文化是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内生力量,乡村振兴更离不开内在文化这一永恒动力,离不开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民族精神、意志为基础的传统文化精神支援。21 世纪中国乡村振兴,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离不开当代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科技对新乡村建设的精神引领与文化塑造。

要通过新一轮乡村资源全面深入调研,真正找到问题源头、制约因素以及活力、优势,避免千村一面做法。文化科技与文化内容产业是乡村振兴中关键不可或缺一环,有助于发掘乡村优势,有助于调动乡村民众积极性与热情,有助于国家、地方政府制定更加科学、精细化、更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乡村振兴文化方案。在两岸融合、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征程上,台湾同胞可以发挥所长,在文化科技、文旅创新等领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厚植、弘扬中华文化和国家、民族认同。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乡村文化形态主要结合形式

以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突出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人与自然永续和谐。与一些村书记聊天时,他们常用一个名词叫“提升”,即在原有基础上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道路拓宽、乡村一家一户外景小花园、外墙美化,有的甚至对全村停车场、市场进行了改造。如同安高山村社、翔安区黄厝村,一批优秀艺术家和文创团队入驻,在国有企业支持下,将现代艺术与传统古厝有机结合,以艺术乡建、高山党建唤醒千年古村之美。这样的村庄越来越多,以示范乡、镇建设为引领,美丽乡村迈出坚实步伐。

以村史(历史名人)、乡土馆建设带动优秀传统民俗回归与复苏,展现乡村绵久永恒的历史文化魅力。如青礁芦塘社等村改造,经过认真细致工作,在当地政府直接支持下,清末以来的一些红砖建筑得到系统维护,相继开辟成为书院、纪念馆,引进研学团队进驻,将具有历史价值的民居改造成为文旅新场域。

以闽南文化与侨乡文化为重心,传统文化得到不断弘扬。在新一轮乡村振兴中,闽南文化研究社群带头呼吁、参与,整理了一大批闽南文化(含侨乡)资源,形成一支推动闽南文化的志愿队伍,福文化、平安文化、开拓奋进、守望相助、爱国爱乡的闽南区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崭新活力。如蜈蚣阁表演、烧王船成为一年一度的民俗欢乐节。

结合党的百年历史主题教育,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得以深入挖掘、建设、宣传成为亮点。如新阳霞阳村等5 个村成为海沧区首批革命老区基点村,结合党史宣传,将海沧革命烈士陵园(东头山)、古楼农场(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挥师南下渡海作战营地)、罗永良等烈士事迹编入《红星照海沧》,汇入《一片童心向党》动漫,呈现百年厦门抗日救亡事迹。

两岸文旅与先进农业产业汇流成乡村振兴文化经济新形态。近年来,花海经济已成为区域文旅经济新热点,浙江灵隐寺花季热、福建樱花茶园旅游热,背后是文旅、新形态种植与美学文化结合,迎合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城乡精神需要。而台湾同胞将其擅长的精致农业、文旅休闲产业与数字赋能、网络传播文化科技有机结合,源源不断开拓两岸融合新形式。

二、对当代中国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再调研,为乡村振兴进行文化把脉,为文化内容产业找到拓展空间

客观而言,中国广大农村依然处于急需大力发展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文化新辉煌。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中华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精神品格、共同信念、历史取向、胸怀格局,要深刻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包容开放、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因此,建设、创造新时代文化强国,农村是基石,做好了,中华民族整体现代文明水平将会大幅提升,包括文化产业在内文化事业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近年来不少地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迈出了可喜步伐,取得了前所未有成就,但必须看到不足,正视挑战。主要问题有,上下互动模式下农村百姓参与不足,依赖财政投入改造、提升之后的乡村可持续管理与维护成本问题,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带来的各类人才稀缺,在地文化内容不够精细、感人,乡村振兴对农业产业带动力不够强劲等。

为此,建议组织研究力量与乡村基层组织合作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调研,了解新时代新农村巨大变化,听取广大农民与企业心声。找问题,想思路,通过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文化产业比例与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农村农民文化水平、文化活力与文化凝聚力。

调研内容包括,所在乡村文化产业、文化资源(硬件)与文化(本地与外地文化人才)优势;乡村文化活动模式与提供方式,民众休闲时间娱乐方式;与周边乡村互动形式与数量质量;乡村推动文化内容产业发展可能性与可实施形态;两岸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合作可能性等。

三、乡村振兴中文化科技与内容产业推进路径

(一)乡村振兴中文化科技、文化内容产业

乡村振兴两大主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资金、技术、人是三大核心要素,而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上贯穿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中华文化全面繁荣现代化。乡村振兴不是全面城市化与城市产业集群向农村简单转移、转化,应该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模板新过程。这一过程必须是文化传承、文化建设同步推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文化建设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气质得到保存与提升,使乡村成为现代化之后的新精神乐园。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齐头并进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差异在于推进主体有所不同,即文化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强调公共资源、人才在文化建设中的投入与作用,具有公益性与政府主导性。而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主体是民间力量,是指社会各种力量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集合。文化产业是文化内容产业加传媒平台产业加衍生品和文化制造业。北京大学陈少锋教授认为,文化产业分为三部分。一是内容产业,包括新闻、娱乐、设计等精神产品;二是传媒和平台产品,主要用于传播内容;三是衍生品和文化制造业,为消费者提供终端文化产品。可见,知识与价值伴随发展的朝阳产业,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通过市场机制,为直接满足中国人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生产、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与产业集群,包括产品、服务及活动,是特殊文化形态与特殊经济形态。

/ 2023 年11 月10 日,“2023 首届乡村休闲产业博览会”在南京举行。图片:视觉中国

内容产业主体首先是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产业,包含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内容、音像电子出版物内容、音像传播内容、用作消费的各种数字化软件、数字媒体及营销平台,等等。

文化科技,包括数字科技及知识产权化带来的文化集约(知识产权)经济,是文化产业的助力器,也是护航船,驾驭得好,文化科技为更广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产业插上翅膀,使传统文化数字化永生,使音乐艺术经典重生,打破时空距离,使文化社会服务延伸到更广阔城乡,以加速度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下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瓶颈与困难,最主要表现为文化内容精品不多、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够,根本原因是熟悉国家文化政策、熟悉城市、农村两个文化与社会的复合型专才与人才志愿队伍稀缺。为此建议:一是挖掘在地人文资源与文化人才志愿队伍,从丰富的乡村发展历史中找到能打动人心、洗涤心灵、滋养灵魂的乡村文化精神,开发面向农村村民并贴近他们生活的物质与文化精神产品。二是在挖掘、活化在地历史文化过程中,探寻文化产业投入与走向市场可能性。例如:如何将划龙舟、武术、体育、音乐汇演及非遗创新性转化、大众化、产业化,进而形成科技、文旅、知识相结合的农村产业、文化形态与潮流,增进乡村凝聚力与活力。三是如何将现代城市流行、推进的文化内容展现形式与推进渠道输入到农村,如将动漫、动画、儿童剧、音乐、非遗、数字文创等引入乡村文化产业,带动文创产业新发展,进而呈现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丰富的历史与现代交织时代风貌,为文化产业找到崭新舞台与新内容产出。四是文化产业必须回归内容产业本质,生产出具有价值、精神引领、深入人心的文化产品与文化供给,由此推动乡村经济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五是推进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当代文化创新型转化、活化,让文化为产业助力。六是推进文化数字产权(知识产权)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独有的文化内容产业知识产权。

(二)推进路径

人才推进路径。重视文化人才,培育、发现、吸收、发展一支乡村振兴文化志愿队伍,吸引优秀产业与文化人才“回乡”。

可持续文化科技推进路径。形成优质农业、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产业、文化科技产业有机结合的现代农村农业现代产业新体系。

优质文化内容产业推进路径。讲好农村故事,丰富中国文化与中国故事内涵。

四、两岸文创、文旅、文化科技合作前景广阔

2023 年6 月5 日,在2023 年度福建省对台工作会议上,福建省省委书记周祖翼提出,要发挥福建特色优势,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6 月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第十五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福建作为对台交流合作前沿、台湾同胞登陆第一家园,探索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及文化产业,为台湾同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两岸同胞应目标向上、目光向下、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支持台湾青年走进祖国大陆城市与乡村,参与乡村振兴,助力民族复兴,实现梦想。

一是抓住两岸科技创造力对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加持作用,鼓励、支持台湾科技、文化科技产业与产品应用。学习台湾区块链技术在茶园种植、管理上的运用经验,将现代技术推广到主粮种植、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管理、销售中,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提升中国大陆农业产业竞争力。鼓励台湾相对成熟文创产品研发与应用,助力中国大陆乡村经济实现高质量飞跃式发展,共同推进中华文化时代化。

二是以点带面,加快已登陆台湾青年等群体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感与投入力度。建议将在祖国大陆的台港澳学生的中华文化、国情教育课堂放在广大农村,与祖国大陆文化、科研机构一道,对两岸历史、文化连接进行深入调研,鼓励台湾学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高质量调研报告,拍摄微视频,以富有特色的乡村宣传方式,将共同文化元素、历史记忆以各种方式推广出去、传播出去,甚至创造市场效应。目前,一些村社已组织两岸学子进行乡村历史文化建筑与传承调查,希望调查能尽快以各种方式展示,让两岸民众看到包括闽南、客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与当代文化的生机与魅力。

三是立足两岸民间机构,包括民间信仰机构与团体,发挥特有的凝结力量与社会关系网,在共同传承、弘扬传统民俗上有新作为。宫庙、民俗文化植根于两岸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要将两岸民间力量真正团结起来,将根脉留住,一起弘扬中华民族宽容和平包容、团结互助、救死扶伤的精神,组织、号召两岸文化产业机构与人员创作具有两岸特色、接地气的文化产品,面向最基层民众。

四是增强文化创新与拓展意识。要结合当下正在兴起的寺院、宫庙花样游,共同打造两岸民俗、信仰、文旅结合新热点、新形态、新品牌。如福建永福樱花茶园产业与文旅结合,营造年轻人喜欢、大众乐于参与的,精而美、雅俗共赏的两岸民间信仰与文化新品牌。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