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超 鄢木银
(湖北省仙桃市第八中学)
地理变化类综合题是近年来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频率高、所占分值大的一种主要的题型。试题的难度往往较大,有较好的区分度,便于高校选拔人才;它能很好地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等关键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强调“学生能够……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课程内容中有多处涉及要求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来看,对该类试题的考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因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从高考地理试题考查“变化”的内容来看,主要为描述某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特点、解释引起该变化的形成原因、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其不利影响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往往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解题时要用哲学“联系与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解答地理变化类综合题常用的解题方法主要有逻辑推理法、对比分析法、图示法、因果联系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解题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材料和题设条件而定,以期达到节省解题时间,提高答案准确性的目的。
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就是由前提(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逻辑推理由前提、推理的根据和结论三个要素组成。逻辑推理法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对比分析法:又叫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图示法:是一种以图形为主要方式,通过点、线、面等的描绘,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内部结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统计资料,绘制成简明扼要的图形,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因果联系法:因果联系是指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由两个因素组成,其一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其二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属于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分辨出地理事物指标的高与低、长与短、大与小等概念标准。
下面以2022年全国地理乙卷第37题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上述的解题方法来解答地理变化类综合题。
(2022年全国乙卷,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1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甲站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解析】本问分为两小问。第一小问,分别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方向,即既要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发生了怎样的垂直变化(上升或下降),又要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消融区陆面发生了怎样的垂直变化(上升或下降),可运用逻辑推理法进行求解。结合所学知识:冰融化成水即为冰水混合物,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是0℃。冰在温度0℃的情况下开始消融,由固态变为液态(前提)可知,陆地上的冰盖消融,冰川融水受地势的影响(陆面海拔高于海洋)流入海洋(推理的根据),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结论);由文字材料“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关键词“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前提)可知,消融区内的岩层具有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随冰盖的逐渐消融,冰盖对陆面的重力作用逐渐减弱,岩层承压减轻,其形变缓慢恢复——沿垂直方向向上反弹(推理的根据),会导致陆面上升(结论)。
第二小问,考查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即判断海岸线是由陆地向海洋方向运动,还是由海洋向陆地方向运动。可运用逻辑推理法进行求解。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受海平面和陆面之间垂直方向上的高度影响,即如果海平面在垂直方向上,其上升的幅度大于陆面上升的幅度,则海岸线由海洋向陆地方向运动,反之,海岸线由陆地向海洋方向运动。“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关键词“广大”)(前提),陆地冰盖在消融时,由于冰盖面积大、厚度大,冰盖消融的速度快,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使海平面上升幅度大,而陆面“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关键词“缓慢”)陆面上升的幅度小,海平面上升的幅度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推理的根据),海岸线由海洋向陆地方向推进,即海进(结论);当陆面冰盖消融殆尽,陆面的冰川融水急剧减少,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大大减小,而由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关键词“持续”)——陆面缓慢而持续上升,陆面上升幅度逐渐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推理的根据),海岸线由陆地向海洋方向退缩,即海退(结论)。
【答案】冰盖消融,更多液态水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冰盖消融,岩层承压减轻,垂直方向反弹抬升。当海平面上升幅度超过陆面抬升幅度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时,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移。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解析】本问考查甲站陆面垂直变化(上升或下降)的原因,状语是根据地理位置,即答案来源于材料所提供的甲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可运用逻辑推理法,结合图示法来求解。
文字材料中“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提供了甲站所处的海陆位置,“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有……地壳运动……”,可推测出甲站所处的板块位置,见图2所示:
图2
从海陆位置看,“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结合材料“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前提),可推测出:基岩海岸区的岩层在被冰盖覆盖时,由于重力增加且方向向下,岩层因受压发生形变(推理的根据),导致甲站陆面下沉(结论);冰盖消融后,由于重力减小,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沿垂直方向向上反弹(推理的根据),导致甲站陆面上升(结论);根据所学,从板块位置看,“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前提),太平洋板块因位置低、硬度大,便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使得美洲板块的前缘部分受到碰撞、挤压而产生隆起(推理的根据),导致甲站陆面抬升(结论)。
【答案】全球气候变暖,冰盖消融速度加快,甲地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物质组成较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岩层变形缓慢恢复,陆面上升;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导致陆面抬升。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解析】解答此问,先要明确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运用定量分析法来求解。由图可知,乙站的海平面由1980年的-0.4米演变为2020年的0米,即上升了0.4米,表明乙站所在区域海平面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定量分析法)。
然后分析导致发生这种变化(总体上波动上升)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实质上是分析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人类活动。可运用因果联系法、图示法来求解。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从全球尺度因素来讲,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CO2;同时人类盲目的毁林,导致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吸收CO2的功能削弱,大气中CO2的含量相对增加。而CO2属于温室气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造成全球气候的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使陆地上的冰川融化,冰川融水流入海洋,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同时,气温的升高使表层海水受热膨胀,也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的上升,致使海岸线由海洋向陆地方向推进。如图3所示:
图3
从区域尺度因素来讲,局部区域的人类活动会影响“泥沙沉积”,进而影响海平面的升降。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拦水拦沙的作用(水库库区蓄积了部分河水,部分泥沙在水库库区产生沉积),大坝以下河流流量减小,含沙量减小,河流的输沙能力削弱;同时,流域内生产、生活等用水的增加,使河流流量减小,也会导致河流输沙能力削弱。河流输沙能力削弱,使得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河口三角洲泥沙沉积减少。造陆能力下降,河口三角洲萎缩。海水入侵,导致海岸线由海洋向陆地方向推进。见图4所示:
图4
在运用因果联系法进行表述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原因与最终结果之间所存在的因果链条,逐一搭建原因与最终结果之间的一系列桥梁。
【答案】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陆地一侧移动。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解析】本问分为两小问。第一小问,考查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即海岸线是由陆地向海洋方向运动,还是由海洋向陆地方向运动。可运用图示法、对比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来解题。
先将试题中“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的两图置于同一幅图中,见图5所示:
图5
由图5可知,甲站海平面1980年为0.6米,2020年为0米,从1980年至2020年40年来,甲站的海平面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乙站海平面1980年为-0.4米,2020年为0米,从1980年至2020年40年来,乙站的海平面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定量分析法)。
由于甲站海平面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可推测甲地海岸线由陆地向海洋方向运动,根据甲站所处的海陆位置——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南临太平洋,可得出甲站区域的海岸线向南移动;乙站海平面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可推测乙站区域的海岸线由海洋向陆地方向运动,根据乙站所处的海陆位置——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南临墨西哥湾,可得出乙站区域的海岸线向北移动。如图6所示:
图6
第二小问考查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幅度的差异,即海岸线水平变化的幅度哪个大哪个小。可运用对比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图示法等来解题。
由文字材料“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可知,因“地壳运动”——甲站区域因受板块碰撞挤压隆起抬升成为山地,山地直逼海岸,形成基岩海岸,基岩海岸往往比较陡峭,由于坡度陡,海岸线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幅度较大,但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短,其变化幅度较小;“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泥沙沉积”——河流流速变缓,流水携带的泥沙在重力作用下产生沉积,地势平缓,坡度缓,虽然海岸线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幅度较甲站区域略小(0.4米-0.6米=-0.2米)(定性分析法),但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较甲站区域长,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幅度较甲站区域要大(对比分析法)。如图7所示:
图7
【答案】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相对下降,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在水平方向表现为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