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生
(江苏省职工科技活动中心,南京 210000)
21 世纪后世界各国均以提高国家公民综合素质作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实现这一目的,科普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企业职工是企业这一盈利性经济组织运转的基础,近年来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
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具有整体内容广泛、个体内容集中、科普依托产品、内容贴近生活、内容呈现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在开展科普工作时也需要紧密贴合企业职工的科普需求,为职工的科学素养提升夯实基础。
科普传播内容所传送的信息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且有意义的符号组成,从内容结构层面来说,主要有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4 部分构成。企业职工科普工作主要是向信息接受者传递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但是所传递的具体信息内容,则需要根据职工对象的具体需求进行筛选和加工。换言之,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实际操作中,如何实现对科学知识的通俗化转变、对复杂科技理论进行简单化处理,是企业职工科普工作需要不断探索的重点。除此之外,企业职工科普工作还会向职工们传播科学思想并弘扬科学精神。企业职工科普不同于专业教育机构或教育院校的科学技术普及,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往往会采用更加灵活的手段、更加丰富的途径,以通俗易懂、贴近职工生活的语言形式向职工们宣传科学思想、宣讲科学方法,进一步拉进职工与科学技术的距离。由此可见,企业职工科普工作不仅能够激发职工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还能加深职工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对于职工的科学素养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企业职工科普工作的主要受众是企业职工。企业职工科普工作者在充分把握职工群体科普需求与对象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全面把握职工的兴趣爱好与需求趋向,从而使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内容、工作形式与方法均能契合职工的需求点。由此可见,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开展的前提,就是满足企业职工群体的特殊需求与特定利益。企业职工科普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内部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加深企业外部受众对企业科学形象的了解,进而帮助企业打造出外在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现代化企业品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按照生理、安全、归属(认同)、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由低至高的五层次需求构成,1954 年马斯洛以此为基础,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对人的求知需求与审美需求进行了探讨。虽然上述两种需求没有列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但马斯洛依旧认为人的这两个需求对于加强人的满足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群众对于求知的需求愈发明显,也决定了大众的知识需求必然会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内容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科学知识普及活动等,企业只有持续性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才能满足企业职工的求职需求,进而提高职工的科学素养。
从传播效果角度来说,企业职工科普工作的首要成效可概括为促进了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的外在形象得到了良好树立。与此同时,借助企业职工科普手段,企业职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为企业的科学创新提供动力。现代市场竞争是一种多样态的竞争形式,而随着科学观念深入消费者心中的同时,借助企业职工科普手段也能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提供帮助。例如,上海世博会倒计时500 天时,中国东方航空针对世博会进行了“普及知识·了解世博”的职工科普活动,该项活动不仅对职工们宣传普及了世博知识[1],也在世博理念方面激发了企业职工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这种活动的开展,能够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加深受众对企业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对于促进企业美誉度提高、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就是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以新兴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手段的过程。借助企业职工科普工作能够进一步加强职工的现代化生产理念,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需求。对新兴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其首要功效就是帮助企业凝聚了创新动力,进而为企业带来卓越的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是科普事业的主要推动者,但是因为科普工作面向受众为所有社会群众,在科普内容设置上普遍存在针对性不强、内容整合性不高的问题。而企业职工科普工作面向受众为企业职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普内容过于宽泛的问题。企业职工科普内容多以企业经营产品、企业行业涉及的科学领域和职工个人发展与专业技术培养等方面为主。企业可依托自身生产产品包含的科学知识和行业科学信息,向职工提供具有较强专业性的科普内容。与科技馆、图书馆等科普组织相比,企业职工科普工作相对来说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其领域分类甚至可以精确到某一具体产品或具体的技术手段[2]。例如,洋河酒厂以“白酒的地下宫殿”为主题,修建的酒文化博物馆,再现了古槽坊酿造工艺,集酿酒历史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向企业职工科普了白酒的制作工艺、文化品鉴等知识,职工对企业的生产模式与产品中蕴含的科学技术拥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一定程度上向外部受众表现出企业科学的、严谨的生产态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专业性。
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讲述专业名词和科学术语,但是因为专业名词和科学术语是作为某一领域研究事物及其存在规律等内容的词语,专业性较强,没有接触过这一领域内容的受众很容易出现理解障碍。但是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得以借助真实的生产车间和具体的企业产品,来向职工们呈现其中的科学知识。这种以具体的科技产品为载体的企业职工科普活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普工作中存在的受众难以理解专业名词和科学术语的问题。企业产品本身就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与普遍的实用性,而企业产品与职工工作息息相关,借助科学产品实现知识生活化的转变,有利于职工们理解较为复杂的科学术语,结合产品实物也能帮助职工们加强对科普的关注度[3]。例如,2023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以“迈向智能世界”为主题,全方位展示了华为在移动影像、运动健康、智慧办公等领域的创新技术、旗舰产品和生态布局,传达了“感官体验主义”的风格,获得科技与高级感的沉浸式体验。
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专门性抽象,本身具有较为复杂、晦涩的知识体系。如果仅用说教式、讲解式的科学知识呈现方式,则很难达到科普的最终目的。从实际情况来说,在科普过程中对科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对于受众掌握知识内容、理解科学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其他科普工作相比,企业职工科普工作的呈现形式更为多样,科普内容表现形式上具有更强的可选择性[4]。例如,索尼科技馆组织的职工科普活动,大多以游戏这一方式对科学知识进行呈现。在不同的游戏中均设有科普电子界面,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企业职工能够了解游戏运行的科学原理和游戏方法。企业职工科普活动的组织多以职工切身需求为内容选取的主要标准,因此在开展企业职工科普工作时也能帮助职工全面了解并体验企业生产过程,以及行业的底层技术手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组织系统横向跨越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多数产业部门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需要持续深化自身的纽带作用,针对我国企业职工搭建出一个具有指向性与社会性的科普平台。此外,也可以组织一些整合民间资源的科技学术交流活动,职工在交流活动中得以学习到自己工作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技术知识[5]。与此同时,作为企业工会组织,需要承担起向职工进行科普教育的责任,配合企业人力资源和技术研发等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不同层次需求采取对应的激励措施。一方面,尽可能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具体产品开展科普活动;另一方面,充分融入企业产品和所处行业的新兴技术,保障企业职工科普活动规范性、合理性地开展并持续壮大。近年来,江苏省总工会在持续打造“五小”“三个十大”等群众性科技创新工作品牌,依托“江苏工会服务网”建设线上江苏省工匠学院,涵盖工匠学堂、技能比武、工匠人才、技术创新、互动交流等内容,集在线学习、科普教育、交流互动、成果展示转化等功能为一体,做到有学习、有考试、有证书、有积分、有奖励,增加在线学习资源,满足广大职工提升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及文化素质水平的需求。
在鼓励企业开展职工科普工作的同时,应借助合理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政策进行约束,并为企业职工科普工作提供基础保障[6]。一方面,制度的制定核心在于内容条例与规则的制定,可为企业和员工提供降低不确定性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借助规章制度与政策,也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整合公众资源,并有效遏制其中存在的隐患与弊端,为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企业需要充分结合职工岗位技术技能需求,围绕科普工作标准要求,从培训、宣传、教育、经费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充分发挥不同科技组织的作用,联合工会职工技协、企业研发中心以及科研组织等,按照企业职工需求开展科普教育、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活动。此外,为确保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开展的有效性,还需要重视考核制度的搭建,将职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接受科普教育程度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与科普人员的一种考核指标,强化企业职工科普工作的持续开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各级工会要广泛深入开展“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拓宽产业工人成长成才通道,建立健全技能导向激励机制,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企业职工科普工作除了需要顺应科普公益性要求外,也需要拓展科普思路与科普方式,在充分契合职工科普需求的基础上,丰富科普涉及内容与范围,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人员与领导人员对职工科普的重要性认识,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找到与企业职工科普的双向融合点。第一,企业可借助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大力宣传“绿色科普”观念,打造出正向的企业形象。例如,麦当劳曾针对职工群体开展“蜜蜂总动员”活动,传递绿色环保概念,旨在鼓励职工支持绿色生产、助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第二,“体验科普”观念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职工通过思维、知觉、行为乃至情感等方面的体验,切实领悟到科普知识内涵,完成“体验科普”观念的实施开展。在职工与企业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帮助职工了解企业产品蕴含的科学知识,并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7]。例如,可通过邀请技术专家、“劳模工匠”进入企业进行现场科普讲座的方式,与职工进行现场互动,对职工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进一步丰富企业职工的科普体验。
综上所述,科普工作本质上具有公益性特征,无论哪种科普形式的最终价值的都是谋求公共利益。企业职工科普工作是依托职工需求、整合企业资源、面向企业职工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考虑科普工作的公益性特征的同时,也需要满足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所具备的经济效益需求。因此,企业职工科普工作在组织者与受众方面具有目标上的双重性。一方面,企业职工科普工作需要契合职工需求,从职工亟需了解、掌握的科学知识为着手点,有效合理地向企业职工普及科学知识并加深科学理念;另一方面,企业职工科普工作还需要以提高职工科学素养、促进企业创新力提高为目标,对于企业职工科普工作来说,两个目标并不冲突,反而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企业职工科普工作需要建立群众性创新活动平台、完善科普制度体系、丰富企业科普观念,为实现上述两个目标不断改善科普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