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机理和实践指向*

2023-04-17 20:44:20董浩然王英乔
新疆社科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想建设文化

董浩然 王英乔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聚焦了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价值意蕴,是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理论性新、实践性强的科学思想体系,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化建设层面的新飞跃,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指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指向。

一、意旨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价值意蕴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增强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丰富了文化建设内涵,创新科学理论体系;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新高度”: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增强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促进文化建设事业飞速发展,深刻把握了文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不仅坚持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而且秉持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1.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两个结合”②等重大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总结、整合这些重大论断基础上汇总而成的系统思想,体现了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③

2.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出旺盛的生命力;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文化建设的重要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建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全体社会成员日趋活跃的文化生活状态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充裕的经验素材。这些现实情况为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推动其他各项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伟力。

3.秉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和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主张把人的主体性与文化本身联系起来,强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满足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⑤;强调满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程是人逐渐摆脱奴性、不受压迫,拥有独立人格,个性实现自由发展的过程。这符合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⑥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辩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在关涉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人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⑦,“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⑧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⑨只有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才能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其运用于治党治国的伟大实践中,明确了首要政治任务,聚焦了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基本遵循原则。

(二)“新发展”:丰富了文化建设内涵,创新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把握,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全新认知,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事业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与理论总结。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针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阐释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意义,体现文化建设对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的巨大作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性体现在文化理论和系统理论层面。第一,就文化理论而言,第一次提出“增强文化自信”⑩,将其纳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形成了目前的“四个自信”。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地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立场;首次提出文化自信自立,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的论断,向世界传达开放包容的文明理念、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支持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态度。除此之外,习近平文化思想针对不同主体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文化范式,用以指导具体层面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如党内政治文化、网络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独创见解。第二,在系统理论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层面的完善,与强军篇、经济篇、生态文明篇、外交篇、法治篇互促互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总结和时代产物,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指导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建设互促互进、相辅相成,必将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

(三)“新思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其他意识形态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模式推广、经济援助、军事恫吓、文化霸权、媒体操控等手段“软硬兼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全方位意识形态渗透,标榜自己是民主的“楷模”,以传教士的姿态向全世界推广所谓的“普世价值”,强烈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风险、新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绝对领导。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向前迈进。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配合,文艺事业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意识形态阵地始终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其次,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初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安定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我国文化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思路,以中华文化涵养各民族文化发展。在实践中注重去伪存真,摒弃糟粕文化和不健康的文化,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最后,坚持斗争精神,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动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的关键,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坚持斗争精神,打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主动仗,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安全的必然要求。

二、由何而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梳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升华的结果,具有十分严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时代产物;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从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文化自立自强的行动指南。

(一)历史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时代产物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渊源历史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厚重感、时代特色感、文化底蕴感,更凸显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根脉的始终如一,对文化的薪火相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时,已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创办报刊等方式加强对党员和群众的文化教育,以达到传播先进文化、启发群众思想、提升党员境界的目的,凝聚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主权独立与完整的共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既关注党内同志,又照顾人民群众,在有限的条件下打造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环境。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炮火的洗礼下,党的文化建设尤其是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发展日益突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坚韧不拔,集中呈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高度彰显了革命文化的坚强韧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南,继承了优良的革命文化传统,蕴含了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中国人民用血汗和泪水书写的光辉历史孕育了属于中国人民的革命文化,充实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文化宝库。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优良革命传统,反对经验主义,克服教条主义,拒绝形式主义,杜绝照搬照抄苏联发展模式。在筚路蓝缕中迎难而上,在举步维艰中攻坚克难,困难再多,“我们都没有动摇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没有在任何外来的压力面前屈服。”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中国人民敢想敢拼,真抓实干,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壮大自身,以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在物质领域和精神世界取得大丰收,有力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鼓舞了中国人民持续奋发向上。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在一穷二白中探索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中国人民充分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了革命文化,充实了革命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之问和时代之实,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底色的基础上,切实立足中国文化的发展现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沃土,创造性提出了解决文化建设难题的新理念——实事求是,兼收并蓄,去伪存真。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意识形态的交织白热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处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保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新闻媒体、思政教育、党刊报刊、新媒体、文艺、国防、外交等领域安全,全面强化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的“五个方面”任务,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实施重点和建设目标,以文化建设的新部署突出其在新时代的战略地位,这既是对文化建设的新认识,也是对文化建设的再动员。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性,以及所阐释的“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等重大创新观点,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深入阐述,为今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是扎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理论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厚的理论逻辑,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又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气魄,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包容。这一思想兼具科学性、体现实践性、契合包容性、展现发展性,理论逻辑深厚。

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与“新”的辩证统一,表明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发展才能长久不衰。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兼具科学性、实践性与真理性,是指引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是涵盖历史与现实的时代表达。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为代表的历史眼光,以“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为代表的大一统思想,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代表的人民取向,以“为政以德,齐之以礼”为代表的政治原则,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代表的自立品格,以“革故鼎新,吐故纳新”为代表的创新精神,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代表的正义理念,无不深度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中所彰显的文化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核,这些优秀特质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优秀延续,更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的重要载体。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以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本,以“两个结合”为蓝本,以文化自信自强为底本,致力于发展中国文化现代化,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助力,为维护国际文化安全增能。

文化的历史属性要求其为推动历史发展、充实人们生活、传递价值观念服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符合这样的目的要求,体现这样的历史属性,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呈现文化规律的内容,并持续深化对文化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人的角度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为精髓,以社会历史发展为线索,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范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学习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明确指出,文化发展受不同民族客观环境的影响,会表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并以独特的形式呈现出文化民族性和多样性。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类集体劳动创造的结果,“孤立的劳动……既不能创造财富,也不能创造文化。”列宁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草案中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是在继承以往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凝聚与升华,无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资本主义文化,只要具有先进性,就要加以继承与创新发展,“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开放包容、有容乃大的思想体系,博众家之长,学习世界文化的丰富有益成果和世界文明精髓;取世界之优,辩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理念,将其创造性转化并契合中国发展要求。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态度非常明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主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出访,都会注重了解和学习出访国家的文明形态和文化内容,在拉近与出访国家距离的同时,以寻求文明共识的方式增进彼此互信,以平视文明形态的角度增进彼此了解,以此实现平等对话和协商交流。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并体现了尊重外来文化,辩证分析并吸收外来文化,以为我所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彰显文化大国之风范、文化自信之底气、文化理念之科学、文化立场之坚定。

(三)实践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文化自立自强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来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也将继续作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成果还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发展不匹配,出现文化产品质量不高、文化效果作用弱等现实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现实困境,关键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进行许多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坚持党对文化建设工作全面领导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担负着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寻求人民群众认可、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职责。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体现在党始终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体现在始终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有序推进、积极作为、良好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文化自信有力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坚强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最根本的政治原则,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向前发展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追求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气魄和胸怀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使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和自信来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通过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体现了以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文明、以中华文化涵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注重焕发强大精神力量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斗争精神,打好无硝烟的宣传思想文化主动仗,牢牢掌握主动权,确保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切实安全,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绘制了宏伟蓝图,彰显了广阔前景,也意味着历程艰辛、任务艰巨,需要众志成城、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必须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价值共识,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战线,调动全党全国人民向前进的坚定信念。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实践再次表明,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舆论阵地的守护具有重大作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要发挥政治宣传、统一思想作用,以凝聚人心为最主要职责,强化政治任务的落地落实,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安全,掌握舆论主动,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化强国建设伟大征程。

三、以何而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过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立足现在,以新时代历史性变革为脚注;展望未来,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依托。新时代新征程,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为文化建设注入活水源泉,为文化创新提供崭新路径,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文化发展促进其他领域进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领域的发展,实现文化思想的新变革、新跨越。实践指向层面,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南,坚持为人民服务价值旨归;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用全球视野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守正创新,持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坚定文化自信,要加强文化凝聚力。加强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的认知,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挖掘优质红色基因。坚持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语言形式,让经典喜闻乐见,让古籍通俗易懂,发扬现代媒体的教化作用,用新颖的形式将传统形式转化为现代风格,用创新的手段为传统内容赋予时代特色;坚持中国文化国际化,以国际风格有效表达中国故事,用国际交流构建全球话语体系,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国形象树起来;坚持外来文化中国化,采取谨慎态度批判吸收外来文化,将其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要加强文化内部安全,以正确的价值观滋养人民,用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人民。发挥文化载体的传播功能,寻找科技工具的价值理性与中华文化价值理性的平衡点,善用和挖掘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化优势,实现从资源大国到产业强国的巨变。要筑牢国家文化安全防线。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排除不怀好意的文化渗透,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激发文化创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文化创造活力。以融合为主线,加强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高质量融合,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高水平对接,鼓励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以数字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突破为目标,建立与文化发展现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文化发展障碍,促进政府各文化管理部门交流合作,探索管理新方式,创新领导新体制。

(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南,坚持为人民服务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者、享有者、继承者、发展者、弘扬者的主体,根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深入挖掘、高度提炼习近平文化思想智慧元素。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树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融入人民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各领域,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引发人民群众作为中国人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加大文化发展力度,鼓励优秀文艺创作,培养优秀文艺人才,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提升文化作品内涵,推出先进文化精品,将文化建设发展思路落实到提升人民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层面。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越体现人民性,越能赢得民心,越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标准更严,对文化产品质量的要求更高。着眼于为人民服务的现实立场,坚持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出发点的文化发展理念,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切实贴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加大文化发展力度,不断产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文化成果,实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目标,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人民群众是衡量文化发展效率、评判文化建设成果的唯一主体,人民群众的真实反映是衡量文化发展优劣的唯一标准。人民是创造优秀文化作品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产出优质文化产品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判断标准是国家文化力量的大小,文化力量大小的判断标准是这种文化是否被广大人民积极接受,并主动认可。坚持文化作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健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人民文化创作主观能动性,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激发全社会创作活力,提升人民创作文化产品能力,为人民提供学习创作文化产品技能、手段的发展环境和现实机遇,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肩负起文艺引领时代风气的光荣使命。

(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与动力,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机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打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积极向上的文化作品感染人、鼓舞人,借助于新媒体,如微信、抖音、微博、快手等平台,依靠现代传播技术,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众主体,扩展受众覆盖面,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播的表现形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精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既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又适应时代特点和需求。注重文化传播形式和内容、体制和机制,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传承和创新能力。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辩证看待中国历史,客观立足现实国情。对历史负责,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未来负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丰富意蕴,广泛发扬民本思想、诚信文化、爱国精神、忧患意识等文化精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制机制,以激发中华各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手段,铸就中国精神,凝聚中国价值,巩固中国力量,展现中国形象。

积极释放和激发文化创造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显著优势。在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反映人民诉求的同时,注重完善文化发展政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推动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鼓励、支持并引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作用、互动发展。要求文化生产者、文化从业者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创作出符合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让优秀文化产品供给成为常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合理设计产业规划,科学制定促进文化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

(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用全球视野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全球视野,体现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多元文化倡导和而不同的宏大格局,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对不同文明所持的交流互鉴宽广心胸。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关于跨文化交流、跨文明对话的开放性文化思想。要坚决杜绝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顺应历史发展进程、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弘扬人类共同价值,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球视野,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的世界性意义。

全球视野要求既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又要面向人类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以“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为支撑,在文明多元化复杂局势中塑造中国形象,敏锐洞察国际发展形势,将文化自信的国家面貌展示给世界,破解国际社会对中国舆论的封锁和控制。增强中华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使各族人民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持续焕发各族人民的文化创作活力,以源源不断的文化新内容和文化新形式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以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兼收并蓄、平等对话原则为指导,开展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积极采纳不同文明的有益经验,不仅让中国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更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成果。建构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世界话语形式,以中国智慧为灵感,破解全球共同问题,贡献原创中国方案,在互促互进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全球视野要求秉持开放包容的立场,要有世界眼光、天下情怀,决不能陷入故步自封、自我孤立的境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特点是开放,因开放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另一个特点是包容,因包容而生生不息,因包容而源源不断。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得以发展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时代标识,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必须发扬光大。在发展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前提下,积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经验和他国文明的先进成果,杜绝全盘否定的狭隘眼光和保守偏见。保守封闭只会导致自身衰落,居高临下只会产生自视甚高的傲慢。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充实自身文化肌体,学以致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发展增能。

注 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41页。

②“两个结合”,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

③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0页。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