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2023-04-17 18:26彭文鼎杨旭珍
甘肃理论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彭文鼎,杨旭珍

(1,2.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兰州 730071)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对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遵循。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厘清其理论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思想,具有其鲜明的理论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特征,既是理论的创新又对文化建设工作作出了部署,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主体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理论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魂,以中华五千年文明为根。在坚定文化自信、维护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和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优秀品质,形成了主体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理论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建的基本遵循,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书写的新篇章,鲜明的人民性与时代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又一理论特征。

(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理论、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文明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因此如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建,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文明复兴,就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需要回应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是实践的升华。十八大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各种文化不断相互碰撞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构想,回应了文化建设过程中面对的理论、实践问题,回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与世界之问,具有非常鲜明的问题导向。在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紧密结合实践要求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实践中形成,在回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形成,因此,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能够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也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科学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涵盖了文化自信文化强国论、意识形态主导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论、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论、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论、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论、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论等[1]。其理论体系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对相关文化建设领域实践问题的回应,对实践经验的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清晰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确认和其基本文化立场的宣告。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从不同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作出了质的规定,同时也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就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各方面作出了明确部署。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深刻阐释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同时为新时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开创新的文化工作境界指明了方向。

(二)主体性与包容性相统一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3]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质的规定性,也是中华儿女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文化自信自强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第二个结合”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由路径。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从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旧邦新命中传承而来,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从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凝聚而来,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在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来。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特征,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不是故步自封、闭关自守,而是要以高度开放包容的姿态汲取人类文明中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学习借鉴、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协调。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勇气和智慧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转化吸收,我们看到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保持自身鲜明特色,是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排斥或模仿,而是坚持以我为主、化为己用。正是因为中华文化这种开放包容的特征能够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养料,所以才能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成为唯一能够延绵至今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古老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主体性与包容性高度统一的理论特征,这一理论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精神相契合,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相统一。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够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度,也能够与时俱进站立在时代的最前沿汲取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绘制出人类文明新图景。

(三)人民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提出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不论是“哀民生之多艰”的朴素情怀还是“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价值观都体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高度契合的精神文化基因。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样具有显著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4]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了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价值和地位的同时,也指出了为人民而创作的根本宗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5]这表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可以说,人民性贯穿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个体系、方方面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6]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研究解决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文化领域重大而紧迫的实践问题时所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从酝酿到产生都站立在时代的最前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指导实践的同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丰富,与时俱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拓宽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空间,使得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够赢得更加宏阔的空间视野和更加久远的历史纵深,因此而具备更加深刻的时代性。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不会凭空出现都是从历史中走来,每一个时代的特征都和历史有着深刻的源流关系,所以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对时代之问的回应不能仅仅停留在包罗万象而又瞬息万变的表象,要透过历史的纵深,从广阔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去对时代作出判断。

人民性和时代性同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显著理论特征,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呼唤永远是时代发展的先声。真正能够回应时代之问、勇立时代潮头的思想理论,必然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思想理论。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人民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理论特征。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多重维度的独特价值意蕴。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作出了创新贡献。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源流问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建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有广泛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气度又有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和辨识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到:“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3]。“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创新同时也是当前和今后我们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路径方向,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我们不仅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在担当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使命。在当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文化建设工作的新使命,对新时期新使命的担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又一价值意蕴。

(一)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优秀的理论成果,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开拓。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创新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阐释和理解,也包含后继者的发展。”[7]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大多通过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等哲学术语概念来表达其文化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化”“对象化”等概念阐释了文化的内涵,界定了文化的本质,揭示了文化形成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8],奠定了唯物主义文化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关于文化思想的阐释贯穿始终,并超越了西方文化价值理念,提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因子,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把文化的价值、功能、属性统一起来,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产业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品质、加强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维护文化安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明确实践指向的理论建设。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有对具体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要求,既丰富了其内容又开拓了新的理论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了“七个着力”的要求,既是宏观的整体理论体系,又是具体的实践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把握文化发展内在的科学规律、结合时代条件世界大局,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原则,成为文化建设强有力的行动指南。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最新的优秀文化成果。

(二)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中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如果脱离了对传统的传承,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仅是历史观的知识缺失,更是身份认同的自卑和无耻。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加以珍视,没有起码的温情和敬意,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在失去历史的同时也将失去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特征出发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9]。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所以能够历经五千年岁月的沧桑,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原因正如《诗经》所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就是在一次次面临危机、挑战,面临历史沧海桑田的巨变时,中华文明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勇气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正是这种守正创新的文化特性,让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既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的主体性,又不断创新,不断以海纳百川的气象熔铸贯通、辩证取舍、自我革命、推陈出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而又焕发出最年轻的气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从根源上为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找到了力量的源泉。我们的文化决不能是对西方文化的模仿照抄,邯郸学步,因为文化一旦迷失自我精神就会坍塌。我们的文化必须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从五千年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我们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从而熔铸中西贯通古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主政期间就非常关注文化建设工作,他认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作出了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作出了精辟阐释。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和“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3]从文化自信自强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使命,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让文化建设明确了“我是谁”和“我从哪里来”的本体性问题。

(三)在推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明确了文化建设新使命

如果说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坚持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明确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那么对于“第二个结合”的阐述则指明了实践的方向,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应该担负的新使命,回答了“要向哪里去”的方向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文化建设始终在全局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规律性认识,在“第一个结合”的实践基础上深化认识提出了“第二个结合”。两个结合各有侧重但彼此紧密联系,“第一个结合”中蕴含着“第二个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具体实际都与五千年文明积淀息息相关,中国人民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中国成为什么样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悠久历史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走到哪个阶段,哪个阶段的具体实际就不仅仅是当下的实际还是历史的实际。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也必然在以某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理论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是对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方向的明确。“第二个结合”赋予“第一个结合”更加持久的精神动力、更加深远的文化自信、更加显著的中国特色。“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担当文化建设新使命的必由之路。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的同时也为担当文化新使命提供了途径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了“七个着力”从七个方面指出了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11]。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文化新使命的深刻洞察与阐释,也明确了文化建设“要向哪里去”的方向。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品质,从伟大的实践中而来,同时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指导、思想武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因此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能够在指导文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明确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以贯之、不可动摇的实践进路,才能在文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确保其正确的主体、道路和方向。

(一)坚持党的领导,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近代中国,被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在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交锋中,中华传统文化被迫中断了文化内在的发展逻辑,被迫面临剧烈的嬗变。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作为“为传统文化所化”之人,他们承载着文化剧烈嬗变所带来的巨大精神痛苦和压力,也承担着传承延续中华文化的使命,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为中华文化寻求生机与出路。在众多仁人志士如饥似渴的寻求中,在众多思想和思潮中,马克思主义犹如一缕晨光,给黑暗中为中华文化寻求出路的求索者带来了希望,也给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担负起了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开始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新篇章的书写,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第二个结合”的伟大实践就已经开启。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但同时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也自然而然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哀民生之多艰,长太息以掩涕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与情怀。正是因为中国人血脉中所传承的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产生的高度精神共鸣让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让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既是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也是五千年文明史新的辉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失去了主心骨,中华文化就会陷入失落和迷失。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第二个结合”的伟大实践中,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辉煌就是中华民族凝心聚魂、万众一心的新使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把“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11]旗帜鲜明地置于“七个着力”首位,明确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要实践进路。

(二)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群众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个政治性既体现了党性原则和党性立场,也体现了人民性原则和人民性立场,两者是一致的。”[1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为少数统治阶级利益作辩护的哲学,而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民史观,认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共产党宣言》阐明,共产主义所追求的终极价值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传承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同时也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贯穿始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和原则性贯穿在方方面面。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方面,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们要坚持人民史观,传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文化精神,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志向,要尊重人民、聚焦人民努力多出经得起人民检验的研究成果。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作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建设要依靠人民,激发人民的创作智慧与热忱;文化建设要围绕人民,人民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艺作品的主角;文化建设要以人民需要为目标;文化建设要贯彻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史观,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其他任何自身的利益,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统一的实践进路。

(三)创建人类现代文化发展新图景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共产主义理想都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理想灵犀相通。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离不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必然不是单一的、霸权的文明,而是丰富多样和多元包容的文明。因为单一就会走向封闭自大,就会走向故步自封,就会失去发展的希望成为一潭死水。近代以来,由于经济军事力量的加持,西方文化中心论甚嚣尘上。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研究方法被视为更科学的方法,在人文艺术领域西方话语体系占有绝对的话语优势。一旦文化领域的霸权主义不断扩张,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就会遭到被扼杀的危险。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于一个国际关系经历深刻调整,世界步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关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世界给出的中国特色文化方案,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自我角色定位。“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13]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中华“和”文化精神,以天人合一、协和万邦为实践取向,是人类文明在更高阶段发展的应有向度。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在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并不能超越历史,不能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所带来的弊端。因为资本的性质而在文化领域所反射出的极度追求利益最大化、零和博弈、掠夺、扩张的性质,让西方文化存在深层次的缺陷,更不可能成为人类文化的终结。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文明的缔造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大家庭成员不可让渡的权力,也是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历经岁月洗礼而延绵至今的古老文明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因此打破唯西方论、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旧有格局,创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现代文化发展新图景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使命也是其实践进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伟大实践中所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当下和今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有力的思想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科学的体系、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意蕴深厚。学习阐释、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建设工作者应有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