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艳,师晶晶,施宏山
(云县人民医院,云南 临沧 675800)
科研管理是一个复合型的工作,涉及的管理内容非常广泛,专业性和系统性非常强。医院科研管理的工作重心是为医院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做好医院项目申报和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工作,整合医院科研资源,辅助医院职工开展科学研究。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明确要求,要建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管理机制,科研成果要服务临床和疾病防控一线,要有效解决医学科学领域的“卡脖子”问题[1]。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科研工作发展一直是短板,医务人员重临床、轻科研,重实施、轻总结的情况在县级医院普遍存在,为医院的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带来弊端。基层医院如何调动医务人员科研主观能动性、提升科研相关业务技能水平,规范科研项目和成果管理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医院科研管理的实际出发,剖析基层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基层医院由于自身基础条件所限,人员比较紧张,县级医院以临床诊疗工作为主,职能部门只有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等少数几个部门。该县医院2013年被评定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科教科是在等级医院创建时期建立的,起步较晚,此时科教科承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非常少,既没有同城的医学院校需要承担理论教学,也没有发展科研的意识和基础,科研教学人才严重短缺,没有建立规范的关于科研的管理制度。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参照,科教科在推进科研管理工作时,就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医院最初出台了一个总的科研工作管理规定,分为总则、项目管理、成果管理、论文管理四章,发现不能满足需要,后面进行修订完善,陆续印发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诚信管理办法、院内科研基金管理办法等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发现很多工作没有制度可循,例如缺乏可参照执行的科研项目经费报销细则、没有医院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导致经费支出范围模糊,专家工作站管理欠规范等,为了医院的长远发展,必须制订对应健全的规章制度[2]。
基层医院由于人才缺乏、地域偏远、科研基础设施落后、对科研认识不足等原因,科研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短板,长此以往成为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基层医院无法开展科研工作。即使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医学高等教育,该县级医院招聘的人员也要求是本科甚至硕士研究生学历,但也没能改变这种传统思维,潜意识默认了科研是上级大医院的事情,与基层医院无关,只有临床业务才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而阻碍了科研业务发展。其次,原来基层医院职工撰写发表论文大多迫于省人社厅关于晋升高级职称的要求,现在破除“五唯”后,科研积极性更低。基于这样的思想大环境,再加上医务人员平时完成病人的诊治都要加班加点,下班后还要查询相关诊疗指南、最新进展等,没有精力来思索怎样进行科研,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科研工作[3]。长此循环,基层医院科研学术氛围难以改善。
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医务人员科研热情的有效措施,但因为基层医院科教科成立较晚,科研工作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种奖励激励政策不健全、不完善,虽然制定了院内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成果转化管理规定、论文发表规定等,对成功申报上级项目、成果登记及转化、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进行奖励,但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也较为宽泛,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难以落实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科研人员自我效能感,失去了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医院对科研奖励是否合理合规以及财务审计是否通过等存在顾虑,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激励机制的落实。
人才和能力是阻碍科研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基层医院普遍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全日制专科毕业的都比较少,高学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该县医院2023年被评定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目前,该县医院卫技人员975名中仅有11名硕士研究生,且仅有3名是临床医学专业。大部分职工没有科研培训经历,本科学历的职工对科研的了解也仅停留在学校做毕业设计的水平,进入临床以后不接触不运用,本就粗浅的了解也逐渐遗忘。其次基层医院科研工作基础差、起步晚,不论是管理部门还是临床医务人员,整体上科研思维不成体系、科研业务难以提升,表现在对于科研政策的获取、理解和把握,对相关业务技能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对科研与临床服务能力和医院发展的关系等等方面都亟待梳理、提升和改善,特别是对成果转化这个对大三甲医院来说也是普遍困难的问题,更是束手无策。在具体落实层面,文字写作能力不强、缺乏统计学知识、缺乏科研思维能力、成果推广转化路径不明晰,获批科研立项级别较低,数量较少,缺乏高级别的科研项目,院内立项的项目管理不规范、论文质量不高,被引频次较低等问题突出[6],最终导致成果转化困难。
规章制度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障,基层医院一方面应以鼓励和便于医务人员开展科研为出发点,以科研为学科建设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准则,从项目管理、伦理管理、经费使用、成果管理、档案管理、科研诚信、激励机制等维度建立系统的科研制度体系,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工作变化不断修订和完善。除此之外,还应根据需要配套相应的实施细则,为制度落实提供更加详细可行的规范。另一方面,在制度建设时,应适当考虑基层职工的特殊性,在框架之下给予职工一定的发挥空间,例如针对院内科研项目经费报销问题,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力,避免项目有资金但报不了现象的出现,可参照上级医院、高校的经费报销流程,在合理范围内,以结果为导向,权力下放,给予项目负责人报销自由,既优化报销流程,又提高了科研效率。
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科研项目申报、管理。要想改变医院的科研氛围不浓厚的现状,从医院职工角度,首先需要改变认识,改变以前重临床、轻科研的传统思维,只有正确认识了医院科研管理的重要性,才会加大时间精力的投入。从医院管理上,应多举措为职工提供科研平台,为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条件,从而调动医务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该县医院从2020年开始搭建院内科研平台,由科教科统一组织,通过发布项目申报通知,申请人提交初稿,进行形式审查,提交学术管理委员会审议、院办公会审议等流程立项,获批立项后根据项目合同书实施和管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医务人员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技能。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提高员工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对促进医院科研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是单单靠科研管理人员的不断督促、努力是远远不行的,还必须把科研工作的成效与职工的岗位绩效、职称晋升挂钩,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激励机制。同时要将正向激励与惩罚相结合[5],正视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真空,查缺补漏,与时俱进,加大奖励力度和惩罚力度,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估指标体系,从而提高各学科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竞争意识,以点带面,促进科研发展。
要提高医院职工的科研业务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开展针对性培训,除了派出业务骨干、科研骨干参加各种科研政策、业务相关培训学习外,医院内部长效培训机制的建立也是关键环节。该县医院以医院硕士研究生人群为重点开展“科研育苗”行动,辐射带动其他医务人员,通过采用慕课、工作坊、主题讲座、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对临床研究的选题设计、文献检索、样本量计算、论文撰写框架、数据管理与统计学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系列培训和指导,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科研意识,开拓科研思维,提升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医院营造科研氛围,塑造科研文化,为推动科研发展奠定基础。
基层医院职工对科研项目申报存在畏难情绪,但实际申请和推进落实项目和成果,是强化锻炼科研思维和提升科研业务技能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没有实践,再多的培训都是纸上谈兵。近年来,该县医院积极申报科研成果和项目,获得纵向项目立项6项,横向项目5项,财政经费近400万元,在国家科技成果网登记成果14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作为三级乙等医院,科研项目和成果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首先要广泛宣传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流程及资助政策、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从零起步克服畏难情绪;其次是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对科研成果和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避免出现“重论文、轻成果”的现象,结合医院的实际问题,从前期的政策宣介到申报、实施过程中的审查管理,制定一套精细化的管理流程,让申请的职工少走弯路,从而达到成功申报项目和成果的目的。
文章以云南省西南部某县级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为例,在分析基层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该院为科研发展工作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思考。通过对该院科研管理工作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步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思索一些对策来提高基层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但还存在部分制度难以落实、高学历人才匮乏、省市级项目申报不充分等不足,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