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风险管理的现实困境及其消解策略

2023-04-17 02:59
城市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师生管理

罗 燕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科研处,长沙 410205)

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合并、调整政策的实施,日渐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使高校风险越来越凸显。为了有效化解风险,提高高校的办学管理质量,高校风险管理研究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内对高校风险管理的研究起始于21 世纪初,在相关的学术会议中,涌现了许多重要学术成果。[1]它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思考和研究: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高校风险的分类、高校风险的评估与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等。这些研究绝大多数聚焦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960 余篇论文来看,有900篇研究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而涉及高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国外高校风险管理情况介绍以及高校人才风险、学生事务风险、廉政风险等具体内容的仅有60 余篇。可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去审视高校风险管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风险”是一个极富意蕴的词汇,既具有机遇性,又具有挑战性。一般认为,风险就是损失或伤害,其实,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风险定义,属于狭义风险。本文探讨的是广义上的风险,即风险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事物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果的不确定性。所以,安东尼·吉登斯认为,风险是一个现代性问题。[2]这种现代性强调风险的关联性、复杂性和多变性。高校是现代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高校的期许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和高校内部组织的细密化,势必会给高校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因此,高校风险防范与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性之思:高校风险的产生机理

高校作为一个高水平文化组织,与教育、政治、经济、管理、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高校风险不是独立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而是由管理、政治、教育等内容建构而成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制。高校风险成因既是一个多维视域的理论命题,也是推进风险管理的实践准备。[2]其生成关联多方面的因素,立足高校发展有关利益者的组织特性,从不同学科视域审思高校利益相关方的行为价值取向,厘清高校风险产生机理,有利于提前做好风险管理的实践准备。

(一)高校风险生成的管理学释义

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从而使人们在群体状态下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3]也就是说管理出效益,管理以组织形成一种内在平衡的运行秩序为旨归,然而管理并非轻而易举,现代大学的管理亦是如此。伯顿·克拉克认为,现代大学是由院校和学科组成的矩阵结构,院校实行的是科层模式,而学科存在于基层学术组织,是学会模式。[4]这就一语道破了现代大学在管理方面的难言之隐。众所周知,就目前我国高校而言,其内部治理存在多元治理主体,它在与社会的深入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术与党政双峰并峙的复杂局面。学术要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原则,要求自由发展,保持学术应有的独立品格,而党政则要求在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方面保持政治思想的正确性、先进性。显然,这种张力存在一定程度的高校管理风险,其情形相当复杂。

高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还呈现为高校从单一主体决策向多元主体共同决策转变,已经形成了一种利益相关者合作共治的局面,而合作共治的管理模式内在地隐含了学术自治与科层管理的冲突风险。其主要表征在于:一是在高校风险管理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产生分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高校风险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这些风险,高校不同利益相关方均是基于自身利益进行研判,因利益相关方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他们的价值诉求也难以求同。二是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组织内在运行秩序的失衡。当前高校行政阶层在高校风险防控中起主导作用,师生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形成了高校行政阶层与师生博弈的强大张力。那么,高校如何在行政领域和学术领域的双重权力运行逻辑下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从管理学高度进行审视。

(二)高校风险生成的经济学考量

在经济学视域里,风险指的是潜在的危险或损失。伴随高校自主办学权的逐步扩大,高校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并存。高校理所当然要充分利用机遇谋求发展,努力克服挑战规避风险。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高校风险生成,实质上是高校各利益群体间相互行为的一种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这种抗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和高校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现象。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其意思是指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博弈的两个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平衡。其实,高校管理中时常也有这种局面出现,即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力与政府行政监督的权力之间相互博弈。高校既要遵循政府对风险管理的一般性原则,在各级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妥善处理,又要结合自身实际筹划具体的适合学校发展的对策,以此寻求两者平衡。二是委托代理的复杂性,即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下,代理风险可能就会在各方博弈中产生。高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既要保证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又要考量风险管理中的办学成本,高校管理的风险也就在所难免。

(三)高校风险生成的教育学阐释

高校风险管理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过程,关涉教师、学生、环境等多个变量,风险管理面临很大挑战。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一书中指出,伴随着现代性社会公共协商机制的日益消解,公民个体逐步从社会公共领域中退场到个体生活领域,不愿意主动参与公共生活,从而患上了“唯私主义综合症”。[5]目前受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影响,高校教师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学业发展,在面对高校风险与周遭环境的变化时,师生对高校公共领域中的公共角色持消极态度,缺少对他者、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从而“消解了社群共同体所应该具有的‘他在性’维度”。[6]“师生也逐渐偏向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共同体生活方式及价值理念对个体的支持正在消弭,加速了师生与高校共同体的疏离。面对高校发展进程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师生与他者、与高校直接的联结缺乏稳固的根基,师生参与风险管理的意识也逐渐弱化,而师生这种消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高校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效果。

如上所述,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给高校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由于高校应对外部复杂环境和重大风险的管理与决策支撑还不够完善,对风险演变规律把握不够准确,顶层设计与决策部署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从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维度分析高校风险产生机理,能为高校应对未知的可能风险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二、实践之困:高校风险管理的实然困境

从高校风险产生的各因素可以看出,风险的成因不单是管理、经济或教育某一领域的症结,而是由一系列不同因素导致。反思高校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既能为高校风险管理赋能,又能促进高校治理水平的提高。

(一)显性风险管理与隐性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

高校所面对的利益群体及其需求呈现出多元性,决定了高校内部治理风险类型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高校风险主要包括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两方面的内容。所谓显性风险是指易于被发现的表面风险,短期内会对高校管理产生一定影响;隐性风险则指短期内不易被发现或重视,对高校的长期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的风险。目前,我国高校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办学运作风险管理、安全保障风险管理、财务金融风险管理、师风师德风险管理四大类型。在这四大风险管理类型中,都会涉及对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的显性风险管理,而相对容易忽视对隐性风险的防范。在人防方面,高校风险管理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不同,学术领域人员和行政领域人员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排查、研判、评估、决策及防控的意识也存在差异;在物防方面,因风险发生的不可预知性,高校在很大程度上缺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所需的专业知识,难以对物资储备的数量做出精准研判;在技防方面,高校能够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风险防控中,但互联网技术也会带来各种隐性风险,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新生事物和信息技术带来的隐性风险。除此之外,高校因缺乏周密的内部控制可能造成无规可依,为逾规破矩提供了方便。因此,高校既要看到显性风险,也要考量有可能发生的隐性风险。

(二)高校风险防范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博弈

任何管理都存在着付出与回报即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矛盾对抗。从管理主体而言,总是尽量减少管理成本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管理客体总是期望管理者提供既便捷又安全的管理机制,以获取理想的回报。这一矛盾对抗贯穿于管理始终而推动管理的不断完善与进步,高校风险管理也是如此。尽管高校是一种非营利的社会文化公益组织,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会自觉或不自觉接受市场经济的某些理念,思考高校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高校由于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或管理组织水平的有限,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在风险管理方面总是尽量节省开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投入,而又期望学校平稳、快速发展。例如在学生安全保障管理方面,少数高校只负责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缺少基本的安全保障机制,忽视校园安全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一味地依赖社会来保障学校和学生的安全。实质上,这种安全保障管理的缺陷是高校风险防范中表现出来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矛盾对抗,这些现象是高校发展的障碍之一,给高校发展带来了风险隐患。

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其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社会功能,决定了它以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作为发展目标,使高校在不断提升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平稳、健康、快速发展。所以,高校风险防范要尽最大可能做到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有效平衡以规避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三)“个体意识”与“公共参与精神”之间的失衡

从系统结构来说,高校是个体与共同体相互依存而聚集在一起的公共社会组织。师生知识背景、人生经历、道德水平等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师生价值观、认同感的参差不齐。然而,高校又是一个非常强调认同感、归属感,强调集体完成教育使命的社会组织。如此一来,高校自然就会出现个体与共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亦即“个体意识”与“公共参与精神”的失衡。这无疑会给高校带来某些不确定性风险。例如,当前师生个体对于高校共同体的归属意识趋于淡漠,师生与高校关系逐渐疏离。在安东尼·吉登斯看来,现实公共生活中,公民个体与社会集体的关系逐渐从“嵌入”关系向“脱域”关系转换,个体在走向独立自主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以共同的文化、道德与信仰为基础的身份认同的支持系统。[1]18由于师生个体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在高校中的共同体归属感、公共精神以及他者意识弱化,主动以公共的、理性的方式参与高校风险管理的意识也相对弱化,抱持一种“各扫门前雪”的思想,从而导致自私的、封闭的“个体人”的产生。所以,如何有效管控高校内部“个体意识”与“公共参与精神”的失衡,是高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纾困之道:高校风险管理困境的消解策略

面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高校亟需筑牢风险管理体系,织密管理制度之笼,涵养师生公共参与之德,以此来提高高校风险管理能力,确保高校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人防、物防和技防是高校安全防范的三个范畴。人防、物防、技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力、物力、技术进行安全防范。高校要坚持人防、物防、技防齐抓并举,坚持风险防控关口前移,风险管理重心下移,打造以人防为主、物防为辅、技防支撑的全方位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高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其一,人防体系是高校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各高校应构建基于“一二三四五”主体结构的人防体系。“一”指设立一个高校重大风险防控中心;“二”指成立校、院两级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三”指做好三类人员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员工管理、校外人员管理;“四”指抓好四支队伍:领导干部队伍、党员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信息员队伍;“五”指建立五级防控工作联系网:学校—院部—年级—班级—寝室。其二,物防体系是高校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它是指风险应对过程中所必需的保障性物资,在高校风险管理中起基础性作用。高校需建立健全物防体系工作预案,强化应急物资储备的前瞻性,能够准确依据突发事件的预警,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物资储备的品类、数量,提高储备效能。全面做好高校风险研判,保障应急物资在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推动物防体系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其三,技防体系是高校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高校应运用数字技术支撑风险监测防控,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风险资讯管理技防系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信息公开透明、实时数据动态更新、合理配置资源、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全力打造智能化技防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客观、精准地对重点领域、重要环节进行监控,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风险管理成本的评估与控制

高校如何在风险防范成本与收益之间做到平衡,这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高校需要关注不同利益主体的风险识别,把握风险传播规律,深入融合多源、异构、跨模态的动态办学成本大数据,实现多风险联合预警和研判,以多风险识别与评估作为高校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基础。一方面,高校要用全覆盖的制度之网提升高校风险管理实效,主要包括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应急机制、风险分担机制、转嫁风险惩罚机制、风险防控激励机制等。根据高校风险等级与技术防护级别要求,进行风险隐患排查与预警、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价与控制、风险规避与处理,使风险管理制度的显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下尽可能使风险管理成本得到最优化。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全面评估风险管理中各环节、各方面所关涉的成本。要在关键问题和重要环节上出重锤,在潜在风险、要害部位上慎思明辨,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每一个细节处严格标准、严格程序,尽最大可能将高校风险管理成本降至最低。

(三)师生公共参与精神的培育与涵养

高校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参与,即师生参与高校风险管理。高校有效防控风险的关键在于师生主体及其是否具有公共参与精神。师生公共参与精神的培育主要是指通过引导个体积极投入到学校公共治理实践中,使其获得“他在性”的思维品质,从而培育其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德性品质以及公共关怀精神的一种教育活动。[7]高校可以通过发展师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以及公共精神等来消解风险管理中主体参与意识不强的困境,从学校制度、学校文化以及实践行动等层面进行整体性建构,不仅让师生在高校风险生存境遇中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生命意义所在,而且引导师生在公共参与中构建个体与高校的有机联结,促进师生成长为具有公共理性及共同体精神的公共人。

从学校制度而言,师生公共参与精神的培育需要学校建构公共治理制度体系,进而为师生主动参与高校风险管理提供条件保障和支撑,为师生公共参与意识、参与品格、参与精神的生成敞开各种可能,正如约翰·罗尔斯所言,制度不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同时“还以不同的方式限制着人们的抱负和希望”。[8]师生公共参与精神的培育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整体性建构,才能使师生主动参与高校公共生活具备坚实的制度之基。从学校文化而言,学校应建立一种公共参与和公共关怀的人文环境,鼓励师生主动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确保师生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形成共一种“公共责任不是集体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9]的文化共识。从实践行动而言,高校应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强化师生主动参与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把握风险管理在战略上的主动和战术上的先机,为师生公共道德品质及参与精神的厚植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世界大变局仍在不断发展演变,给高校风险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风险管理需要用“因时而进”的思想来指导。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有效应对风险产生、科学进行风险管理的题中之义。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显性和隐性风险,既需要高校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防范风险,有效推行风险管理,也需要处于利益共同体中的师生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真正参与。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师生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麻辣师生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