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论述的逻辑阐释及育人启示

2023-04-17 02:59汤放华
城市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成才时代

楚 静,汤放华

(湖南城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研究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成才的重要论述,发现其有鲜明的理论逻辑、独特的价值逻辑与直面问题的现实逻辑,为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论述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关注青年一代的成长,他们在探讨社会发展与变革中频繁提及青年,认为青年的精神代表着时代的精神,青年的性格代表着时代的性格。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利于我们深刻认识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论述的理论源起与核心要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论述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存在,任何人总是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发展,任何人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任何人的发展进步都是与时代发展进步相契合的,任何社会的发展最终是要由人来推动,而青年正是离新时代最近的社会群体,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定依靠青年去推动,因此,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特定的时代条件,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年健康成长,是党的事业希望所在,这也注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宏伟事业需要由一代又一代青年来完成。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历史地位的阐述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论述的根本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青年的地位与作用曾有过如下论述: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强调青年应该追求的职业方向是“最能为人类而奋斗的职业”,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社会变革时强调,“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但是这种青年不应该在资产阶级中去寻找。德国的革命行动将从我们的工人当中开始。”[2]马克思、恩格斯重视把青年吸收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队伍中来,指出“人数空前众多的年轻人汇集在我们的旗帜之下,那些支配着我们的思想目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更广泛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非常重视青年并注重发挥其作用。“我们的未来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取决于正在成长的一代。”[4]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他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说道:“做一个共产主义者,就要把全体青年都组织和团结起来,要在这个斗争中作出有教养和守纪律的榜样。那时你们才能着手建设并彻底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大厦。”[5]由此可见,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青年的支撑,这个重大任务注定由青年来担负。

上述为中国共产党人做好青年工作与探索青年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论述的内涵要义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论述的直接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是青年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青年工作摆在突出位置,1922 年5 月就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青年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也为党的革命斗争培养了后备力量。毛泽东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6]“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7]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共青团是党的可靠后备军和有力助手。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时呼吁加速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8]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号召广大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9]的时代新人,“四有”新人的成才目标是邓小平青年成才观的核心内容。1998 年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对青年提出了“四个统一”要求,“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10]2001 年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给青年提出了“五点希望”,即希望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之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之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之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之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之人”。[11]这“五点希望”成了那个时代青年成才的新标准。2003 年胡锦涛在同共青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强调青年要“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12]鼓励青年在创新创造中增长才干、成就自我。

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青年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角色地位的战略判断及要求,为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论述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论述的价值逻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青年成才的价值目标,是指青年的成才最终应当实现的目标与达到的状态,是党对青年成才的价值预期,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论述的核心内容,它是因时、因势而变化的。2021 年4 月,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四大”价值目标,即“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3]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总书记对青年的价值期望进一步凝练为“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4]从“四大”目标要求到“新时代好青年”,体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价值目标的与时俱进,但其一以贯之的价值内涵就是要能够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的价值目标释义

不同历史阶段的青年成才价值目标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 青年成才“四大”价值目标的内在要义

青年成才“四大”价值目标,即指“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它构成逻辑严密的青年成才价值指向。

第一,立大志——青年成长成才的政治目标。立大志,是指青年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习近平青年成才论述的根本价值旨归。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灯塔,决定青年成才的方向和立场。马克思在中学时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穷其一生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地为人类解放而奋斗。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的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甘愿流血牺牲。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争当改革先锋。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考虑,多次同青年学生座谈、给青年回信,指出“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13]为此,总书记号召广大青年要为实现中国梦这个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5]在当前,立大志,就是要求青年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学习进步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个人的志向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让青春在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绽放。

第二,明大德——青年成长成才的道德目标。所谓大德即“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16]这里“大德”指的是国家之德、社会之德。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它与志向相辅相成,皆为人生发展的方向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17]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坚持和弘扬的大德。青年人“明大德”就是要确立“服务社会,奉献人民”思想理念,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事实告诉我们,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胸怀大德,我们才有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新时代青年只有明大德,才能锤炼为民服务的道德情怀。习近平告诫青年,只有养成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大德方可成就人生的大业。这个“养”字道出了道德品质是这样锤炼而成:“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18]

第三,成大才——青年成长成才的能力目标。成大才,就是要求广大青年掌握扎实的本领才干,具有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不厚实,既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又直接影响着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习近平强调:“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19]新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是知识更新快、周期短的时代,当代青年要有本领不强的危机感、能力不足的紧迫感。古人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青年人要勤学苦练,才能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总之,青年不但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要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树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理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第四,担大任——青年成长成才的责任目标。担当,即承担起与自己身份、责任相当的任务。担大任,就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自鸦片战争以来,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无数有为青年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年轻的共产党员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也涌现了很多青年榜样,如邓稼先、王进喜、孔繁森等,他们甘于奉献,在各行各业为国担当尽责。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以主人翁的姿态,听从时代召唤,挑起历史重担,才使得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有担当的青年是影响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19]新时代青年更需有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四大”青年成才价值目标相互贯通,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立大志、明大德给青年成才指明了方向,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成大才是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提供能力支撑;担大任是立大志、明大德与成大才价值指向的落脚点,在新征程中,不管遇到什么风浪,新时代青年要克服艰难险阻,勇担民族复兴的重任。

2.“新时代好青年”是对青年成才价值目标的最新凝练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4]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好青年论断,是与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紧密关联的,是继“四大”价值目标后对青年成才目标期望的最新凝练。

第一,“有理想、敢担当”是对“四大”青年成才方向目标的进一步强化。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指引青年穿越迷雾、辨别航向的灯塔,是激励青年乘风破浪、搏击风雨的风帆。勇当先锋、勇挑重担,是中国青年特有气质。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新时代青年要担当的是在高处“爬坡过坎、更上层级”的民族复兴使命。

第二,“能吃苦、肯奋斗”价值目标的内在意蕴:“吃苦”与“奋斗”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从主观来看,“苦”是主体对周围环境的一种主观体验,是相对的;从客观来看,不同时代的“苦”是客观存在的。“吃苦”与“奋斗”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从理论角度来看,是指人们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畏艰难困苦、不断进取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的总和;从实践角度来看,“吃苦”与“奋斗”是指为达到目标,人们努力克服各种艰苦条件或是巨大困难而进取拼搏的实践活动。今天仍强调要“吃苦”,但已不是过去那种受冻挨饿的肌体之苦,也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故意“找苦吃”,更不是“躺平”而甘愿贫穷,而是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始终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始终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总之,要保持以苦为乐的思想境界,始终有种“越艰险越向前”的精神追求。“奋斗”指为实现某一目的而拼尽力量去干,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应当把为个人的动机服从或服务于为社会的动机,即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结合在一起,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能吃苦、肯奋斗”指的是青年既要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道理,又要有坚忍不拔的韧劲和自强不息的意志,还必须做到遇到危险能上、遇到困难能扛、遇到挫折能熬、遇到诱惑能挡。革命需要奋斗,建设需要奋斗,改革发展更需要奋斗,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的精神底色,也是激励肩负历史使命的当代青年“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

第三,“新时代好青年”强调青年应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好青年”的价值要求中,没有提“四大”目标中的“成大才”,不是说“成大才”不重要,而应该将其理解为它和“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不是同一层面的要求。“成大才”强调的是能力素质,“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强调的是精神状态,这种精神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发扬斗争精神、激流勇进、誓达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充分认识做“新时代好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育人目标,它不仅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也关乎全面提高我国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只有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才能深刻认识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反映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复兴都伴随着这个民族大批青年人才的出现,而且也是依靠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来推动并完成的。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已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需要好青年,新事业需要好青年。这种“新时代好青年”,就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好青年”人才培养目标,它将新时代好青年与民族复兴紧紧关联在一起,体现了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也适应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发展需要。只有培养造就一大批“新时代好青年”,才能更好地开展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论述的现实逻辑:回应社会各种挑战

引导青年成长,推动青年成才,需要深刻分析当代青年成长成才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现实挑战。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然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把握习近平青年成才论述的实践逻辑,利于更好地应对青年成长成才中面临的各种挑战。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杂音,典型的是艰苦奋斗过时论,诸如“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的事,当代青年不需要艰苦奋斗”等。为此,青年中有人把享乐当成人生目的,少数青年学生用父母的辛苦钱来高消费、追求物质享受……凡此种种,将严重影响青年的健康成长。

(一)强调青年过好“思想关”,以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

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现代化、信息化对青年产生影响,特别是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思潮的冲击,对青年能否坚定崇高理想构成挑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在现代化、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思潮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这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非常活跃,一定程度上可能迷惑青年。因此,习近平要求广大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20]只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才能迎接各种挑战,才能不被“乱花”迷住双眼。

(二)强调青年过好“道德关”,以应对社会不良道德风气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现了社会道德观念功利化,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一少部分青年主流的道德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刺激下,少数青年逐“利”心理越来越强烈,有的甚至放弃理想。对此,习近平提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19]对于道德养成,理想信念至关重要,从实践来说,坚定理想与崇德向善是统一的。要过好“道德关”,关键是政治思想要过关。

四、育人启示:用“三坚持、三坚定”培育新时代好青年

大学生是“时代新人”的主体,如何将其培养成新时代好青年是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既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阐明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从中观角度标定了新时代好青年的标准。

(一)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坚定其担当民族复兴的理论自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14]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大学生,就是要求他们学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它当作干事作为的指导思想。

1. 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4]16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实现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全国人民。高校应抓住“培根铸魂”的关键力量即高校思政工作者这个关键主体:要求思政课教师成为塑造“好青年”的“大先生”,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路者、崇高师德的践行者、学高为师的探索者、仁爱之心的传播者;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用活、用好社会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更好担负历史使命、坚定奋进信心。三是要着力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业务素质。首先,要求辅导员深入学习领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准确把握工作新形势,面向新百年新征程大力实施新行动;其次,要求辅导员深刻理解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切实提高政治“三力”,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提高政治能力。

2. 善用“大思政课”,坚定理论自觉

理论自觉是指人的思想觉悟达到一种高度觉悟境界,即能够在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新时代面临新挑战,随着新技术发展及受教育者的改变,“大思政课”应运而生。高校应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善用‘大思政课’启智润心,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建设“大思政课”。一是破解知性道德观,构建生活道德观。要在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理论体系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知行合一”问题。二是要突破传统教育阵地,创建新型综合平台。充分运用新媒体,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提供从设备到技术人员的充分保障。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为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二)坚持用大历史观教育大学生,坚定其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历史自觉

1. 用大历史观铸魂育人要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

所谓大历史观,指依据人类的发展历史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断,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近年来,出现了否定国史、党史价值与意义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行,少数大学生中存在错误历史观,他们过于推崇西方历史人物,漠视过去艰苦卓绝奋斗的历史和人物。对此,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20]坚持以大历史观教育大学生,就是要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辨清历史发展中的主流和支流;坚持以大历史观教育大学生,就是要引导他们认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割裂历史、主观片面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坚持以大历史观教育大学生,就是要引导他们把握历史、现实与将来三者之间的联系,用具体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四史”。

2. 用大历史观铸魂育人,要坚定历史自觉

历史自觉是指在对历史发展潮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坚持用大历史观铸魂育人,要自觉遵循这些原则:第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原则。既重视学习、借鉴历史,又善于运用历史经验来把握好现实,明白中华民族是如何从贫弱到富裕、从富裕到强大,掌握自信、自觉和主动的关系。第二,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原则。注意学校各级党组织协同发力,确保育人工作的扎实开展。第三,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原则。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红色资源,结合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提升育人工作实效。第四,榜样带动原则。从学校老教师、校友中推举出优秀代表,请他们现身说法,用鲜活的人和事来感染学生,推动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总之,用大历史观铸魂育人,要充分掌握好、发挥好历史主动精神的育人功能,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坚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增强其担当民族复兴强国的实践自觉

习近平鼓励青年“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18]说明青年本领才干要在实践中养成。

1.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时代新人能力和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社会实践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掌握国情、认识自己打开了一扇窗口,利于他们提升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应主动适应村镇建设需求,把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契合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诸如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可直接服务于社会高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充分发挥高校产学研用结合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平台,依托高校管理类专业优势和实力,不断探索和积累全过程服务社会能力,为社会多元化经营模式开辟新渠道。再次,通过政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网络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打通新技术、新知识的吸收、消化与传承的直通链条,探索网络人才培养新思路、新机制。综上,高校通过与政府、企业对接,可带动一大批教师、青年学生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

2. 投身社会实践,坚定实践自觉

实践自觉就是要求大学生自觉以党的创新理论来指导实践、参与实践。大学生要以“脚踩黄泥”的实践经历来丰富技能素养、磨砺意志品德。高校利用持续多年、类型丰富的暑期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以党的创新理论之“矢”射地方经济建设之“的”,自觉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成果来解决新问题。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功,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真正把地方经济社会情况摸实摸透,使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21这是二十大为我们擘画的奋斗目标。使命呼唤担当,青年应在社会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时代新人应当不辱使命,主动响应习近平号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21]让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让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猜你喜欢
成才时代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开展“五帮”活动 引导青少年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