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
国家助学贷款是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一项重大惠民政策,事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国家战略,促进我国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关系莘莘学子切身利益,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求学,替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本文以云南某民办独立学院为例,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研究助学贷款正负外部效应,分析助学贷款如何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达到帕累托最优。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促进教育公平。而助学贷款就是促进教育公平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助学贷款减轻家庭负担,圆梦大学。本文以公共财政理论为依据,以云南某民办独立学院为例,剖析助学贷款产生原因、需求、现状及外部效应。
一、理论基础:公共财政理论
(一)公平理论
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指的是人的动机和行为与其所感受到的公正程度即公平感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分为社会比较(与他人同时期)和历史比较(与自己历史时期)。如若通过高考考上某所高校,却因经济原因不能就读,就会造成浓烈不公平感,对其思想及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助学贷款恰好解决了高等教育中经济困难家庭的不公平感,使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幸福指数提高。
(二)财政困境论
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属于准公共物品,因而国家和地方都会对其进行财政补贴。但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出现财政收支不平衡现象,造成财政困境,所以现行高等教育学府都征收学费。而民办独立学院收到的财政拨款更少,财政困境问题会更为突出,学费也就相对于公办院校更高,贫困学生更需要助学贷款的支持。
(三)贷款需求理论
贷款需求理论指的是目前没有支付能力,以贷款的方式进行超额消费的实际需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微薄收入不足以支付其上学所需、支撑其完成学业,但入学接受教育又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助学贷款孕育而生,可以解决这类学生超额支出的实际需求,消除其后顾之忧。
(四)教育支付能力论
教育支付能力取决于收入水平,2022年上半年,云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09元,由此可以推算,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为26000元,平均每个家庭3.3口人,有一人接受高等教育,家庭年收入为85800。以云南某民办独立学院为例,学费22000/年,学费占整个家庭收入比为25.64%,此项开支巨大,部分家庭负担不起。
二、助學贷款需求现状——市场失灵
(一)助学贷款概述
1.助学贷款
我国的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的信用贷款,是我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金融机构发放的,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监护人等)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是对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学习的学生或直系家属或法定监护人发放的商业性贷款。贷款适用于学生的出国留学贷款、再教育进修贷款等。
3.异同点
两种贷款都属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为出发点,用学生或家长信用贷款。生源地信用贷款财政贴息,学校、行政部门参与进来,没有门槛限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可以参与,主要运用于普通高等教育,贷款额度较低,本科生每学年不超过12000元,研究生每学年不超过16000元;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财政补贴,学校、行政部门不参与,要求贷款家庭具有一定资产或工作职务方可申请贷款,主要运用于职业再继续教育及出国留学,贷款额度较高,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
4.重要意义——实现帕累托最优
学生需通过助学贷款筹集上学所需资金,解决家庭一部分困难,减轻学校、政府、家庭负担,从金融机构中盘活了资金,自身也积累了知识,改变命运,达到多方共赢局面。助学贷款优化了传统托人情、找关系到处借钱的局面,让每个有需求的学生都能得到救助,家庭困难学生的边际成本降到最低,而社会整体效益最高,进而达到帕累托最优效果。
(二)助学贷款分析——以云南某高校为例
以云南某民办独立学院为例,全院共计在校学生13983人,享受助学贷款资助4623人,占全院总人数33.06%,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都需要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这么高的比例,固然与云南省内家庭收入不高有一定关系,但私立学校的费用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案例中的独立学院学制分为四年制和五年制两类,2017级是毕业年级,为中途休学或入伍学生,2018级已有四年制学生毕业。由表1可以看出,除2017和2018涉及毕业生之外,参与助学贷款人数逐级上涨,且2022级有一个拐点,是案例中学院学费调整上涨造成的。可以看到,学生贷款人数与学费等费用息息相关,均逐年上涨。
1.贷款利率
国家助学贷款在学生上学期间不缴纳任何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从毕业当年开始计息,利率为LPR5Y-0.3%,低于市场价格,低于市价的0.3%仍然有财政贴息。(LPR5Y指的是5年期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可以说助学贷款就是无息贷款,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大部分利息困扰。
2.借贷数量
近年来,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许多学生都选择国家助学贷款减轻家里负担。在校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生源地贷款银行协商,申请合适的贷款额度,每学年从2000元到12000元不等。
据统计,大部分学生申请的是每学年8000元、10000元和12000元这三个档次。12000元是本科生申请助学贷款的最高限额,也有根据自身家庭情况借贷只欠缺数额的,因此各个数额,有零有整的都有学生借贷。借贷数量灵活多变,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学生圆大学梦提供有力保障。
3.还贷方式
助学贷款的学生及家人自主选择还款方式,可以就业后一次性偿清,也可以分期偿还,且在读期间利息全部财政补贴,毕业当年起自付利息。分期偿还可以与银行商定一个数额按月偿还,一般有一个较长的还款期限,足够学生偿还完助学贷款,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征信问题,政策设计得可以说是非常人性化。
4.还贷时间
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时间为剩余学制延长15年,最长不超过22年。还款时间有15年之久,足够一个学生从毕业到找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一定年限,获得一些报酬,用来养活自己,偿还债务了。超长的还款时间解决了学生刚毕业没有积蓄还款的窘境。
5.就业率和预期收入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云南省教育厅更是将学校就业率纳入考核,是衡量一所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部也每年都在教育工作大会上通报各学校就业率。对此,学校对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很重视,与各企业联合召开专题招聘会、宣讲会,校领导带队返企拓岗,制定专门方案帮扶贫困学生就业等各项措施,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通过各方努力,绝大部分学生不用愁就业,也有一定的预期收入,但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选择相对于其他学生就会窄很多,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工资待遇,或者要先就业再择业,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也没有机会静下心来慢慢挑选适合自己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就业选择不公平。
三、外部效应
(一)负外部性
1.心理感受:传递负能量
一方面,助学贷款学生家庭经济本就不尽如人意,毕业还款就像是头上的紧箍儿,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身上还背负着一笔债务,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容易因此整天患得患失,特别是临近毕业,就业压力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少数学生疑神疑鬼,总觉得周围的同学瞧不起自己,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或话语都会刺激他敏感的神经,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常与同学、老师沟通交往,人际关系较差。这些不良的心理感受都会造成情绪蔓延,扩大就业不安和人际焦虑,影响到周边的同学,传递负能量。
2.物品用途:边际效应递减
在众多的助学贷款学生中,一部分学生并不像贫困学生一样省吃俭用,合理开销,甚至存在并不困难的学生因审核不严拿到助学贷款的情况。这些学生一拿到钱立刻购买手机、电脑或是其他生活用品,甚至有学生助学贷款用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并未发放给真正需要的贫困生,凸显出助学贷款审查程序不严、走过场敷衍了事的漏洞。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当不符合条件拿到助学贷款人群越来越多,达到一定水平时,助学贷款带来的外部边际效益就开始递减,MSB(社会边际效益)终将趋于零。
(二)正外部性
1.社会:矫正教育公平,提高社会福利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根据教育理论,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助学贷款恰恰是保证起点公平的重要抓手。经济条件差异造成入学机会不公平,条件差的学生可能因付不起学费错失机会,助学贷款让每个通过录取分数线的学生都可以享受高等教育,不会因学费原因抱憾,让公平优质的教育惠及于民,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福利。
2.政府:积累人力资本,调整人才结构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在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通过助学贷款的审核,政府可以精确掌握学生的专业及基本信息,通过还款又可以掌握学生就业动态,筛选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从而不断地积累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助学贷款,让助学贷款政策向国家重点需要的专业方向倾斜,用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调整人才结构,鼓励家庭困难的学生多向国家需要的专业钻研学习。
3.学校:提供资金保障,支持可持续发展
学校运行需要成本,如果学生拖欠学费固然影响其本身信用及毕业,但也对学校发展不利。没有资金支持,特别是国家财政支持较少的民办院校,学校科研项目研究、社团文体活动开展、教职工工资发放,乃至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不能顺利进行下去,估计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能运作一年算一年更别提可持续发展。助学贷款虽不能完全解决学校资金问题,最起码提供了一部分资金保障。
4.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开发潜在市场
助学贷款的从无到有,丰富了银行服务内容,创新了金融产品,增加了贷款种类。产品越丰富,风险越分散,发展越稳定,提供助学贷款,对银行来说百利无一害。从另一角度而言,需要助学贷款的这批学生,将来工作后有很大概率需要房贷车贷等产品;就算不需要贷款,具有一定积蓄后根据惯性,也会优先考慮将存款放在相对熟悉、了解的银行里。助学贷款的学生就是一大批潜在客户,参与助学贷款的银行相当于在开发潜在市场。
5. 学生:平滑消费曲线,提升能力素质
平滑消费曲线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将自己一生的财富平均到每一天消费,才能得到幸福最大值”。从广义上来说,助学贷款就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把未来挣的钱,用在现时的自己身上做投资,以期收益最大化,平滑人生消费曲线。助学贷款对于个人而言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激励学习,让贫困学生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头脑,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其次,积累社会资本,在学校里学到的有形资本——知识,无形资本——人脉,都可以用来提升自己;再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还款压力迫使学生快速成长起来,自己规划收入分配,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依据公共财政理论,市场失灵带来的助学贷款政策有利有弊:资源配置效率增加的一方面是对社会,矫正教育公平,提高社会福利;对政府,积累人力资本,调整人才结构;对学校,提供资金保障,支持可持续发展;对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开发潜在市场;对学生,平滑消费曲线,提升能力素质。而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的一方面是心理感受传递负能量,另一方面物品用途使边际效应递减。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实行助学贷款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不二选择。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