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生 周艳修
甲 (唱)刁家镇上的老汉本姓刁,刁老汉在镇上开了家小店卖煎包。刁家的煎包名气大、声誉好,刁家镇十里八村个个都知道俺——“煎包刁”。
乙 (白) 行了行了,吹牛不上税。这太阳都升到头顶上了,咋没见一个来买煎包的呀?
甲 (白) 你不识字儿呀?没看见门上贴着告示:家逢喜事乐颠颠儿,今天不卖煎包休个班。
乙 (白) 看来,刁家的煎包今天俺是甭想买上了。
丙 (白)别着急,别上火,想买煎包你找我!
甲 (白) 你也卖煎包?
丙 (白) 我了解大老刁。上个月他当上了爷爷,也挂出牌休息一天。但最后他还是点着炉子把火烧,做了一锅水煎包。
乙 (白) 那为啥呀?
丙 (白) 那一天事情发生真凑巧,咱镇上来了一位大领导。这位领导当年从咱镇上读高中的时候,年龄不大还挺小,吃过刁家的煎包始终惦记忘不了。
乙 (白) 你的意思是?
丙 (白) 如法炮制用一招,让老刁给你的“领导”做煎包。
乙 (白)我的领导?哦,你让我编个瞎话找个巧?
丙 (白)你说买煎包给领导呀。你快抓紧吧,一会儿他就出门了。
乙 (白)好,我敲门儿。
乙 (唱)煎包店关门我没了招,打听缘由,把门儿敲,一边敲门一边喊,“刁师傅,开门啊,俺想进来买煎包。”
甲 (白)大妹子,你咋敲起来没完了?没看见门上贴的字吗?今天歇班,明天照常。
乙 (白)俺就想今天买。
甲 (白)妹子,多原谅、多包涵,今天你先忍忍馋。
乙 (白)你家的煎包俺不馋,怕只怕俺家里领导吃不上煎包心里烦。
甲 (白)你家里的领导?
乙 (白)啊……她年龄大、资格老,德高望重人缘好,俺们一直叫她老领导。
甲 (白)谢谢老领导高看俺“煎包刁”,我明天一定给她做锅好煎包。
乙 (白)刁师傅,你的态度虽然好,可你为啥不一视同仁待领导?
丙 (白)对啊,你儿媳生孙子歇班儿那天不是还给个大领导做过一锅吗?
乙 (白)对啊,你给大领导专做一锅都能行,对“老领导”更应该富有爱心和热情。
甲 (白)唉,大妹子,你误会俺老刁了……(唱)那一天我刚刚贴出关门的条,就发现,有一双眼睛通过门缝往屋里瞧。开门看,门外站着个男子汉,戴着副眼镜文质彬彬,个头是个细高挑。
乙 (进人物,白)老人家,打扰你了……
丙 (进人物,白)刁师傅,这是咱省城来的领导本姓萧,来了就打听你“煎包刁”。
乙 (进人物,唱)刁师傅啊,20年前,俺就知道您“煎包刁”。俺上大学,母亲为我送行,买的你家里“刁煎包”。几十载,家乡的滋味我忘不了,多少回,梦里吃煎包,醒来嘴角依然美味飘。
甲 (白)谢谢领导。
乙 (进人物,唱)回乡来,我不单是为吃恁的“刁煎包”,更想是见上一面你“煎包刁”。我想问,我想找,想让你回答让你教。回答我,啥是刁家煎包的“传家宝”?教会我“煎包刁”为什么几十年兴旺不衰声誉高?
甲 (白)领导啊——(唱)一千条,一万条,老祖宗的传统保着俺买卖兴隆不动摇。进食材,我从来都是亲自到市场精心选,切肉馅儿,肥瘦、大小从来不差半分毫。刁家煎包美名远扬味道美,那香味儿,本是俺全家人的心血熬。“煎包刁”的招牌,本是良心做,良心做,乡亲们才对俺刁家的煎包喜欢、爱吃、不小瞧。
乙 (插白)说得好!
甲 (白)我老刁虽有徒弟,但是他的功夫不到,我今天宁可关门,也不挣砸牌子、毁名声的钞票。今天有事儿走一遭,明天再请您吃煎包。
乙 (白)刁师傅说的哪里话,听你讲述“煎包刁”,等于吃了你刁家的好煎包。
丙 (白)领导说罢转身就走。
甲 (白)老刁心里难受啊,人家来一趟煎包却没能吃上一口,越想心里越觉得不是滋味,所以决定捅开炉火,做了一锅水煎包,让徒弟送到了他下榻的宾馆,不承想这位领导不但坚持给钱,还给了双份。
丙 (白)人家说,节假日加班应付双倍工资,否则贱贵不吃。
甲 (白) 你咋知道得这么清楚?
丙 (白)这你都说了八百多遍了,我背都背过了。那今天这位老嫂子也是给领导买煎包,你就晚些时辰喝喜酒,捅开炉子再赚个双工资呗。
乙 (白)这可使不得。不是俺不舍得拿双份工资,俺后悔,俺后悔不该听你的话,对刁师傅找巧耍心眼,非说买煎包是伺候俺家老领导。
甲 (白)不伺候领导伺候谁呀?
乙 (白)俺婆婆妈。
甲丙 (白)你婆婆妈?
乙 (白)啊,就是俺婆婆妈。前些日子,她老人家身体不好没有胃口,今天见好想吃东西了。我知道她最喜欢吃刁师傅的水煎包,俺就急火火地往这跑,没想到这么不凑巧,没事儿,改天再来。
甲 (白)大妹子,留步,你没有骗我?果真是给你生病的婆婆买煎包?
乙 (白)俺骗你干啥。俺一直都说买煎包是伺候俺家的老领导,要说俺婆婆是老领导你觉得我夸张,我觉得挺好,合适。她领导俺一家人和和睦睦,不打不吵,正所谓,家有一老,就是一宝。
丙 (白)老刁,她不会骗你。她和你一样也是咱镇上的品牌,是个有名的好媳妇!
乙 (白)俺可不敢给刁师傅比,这孝敬、照顾老人就和刁师傅说的那样,那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传统。
合 (白)对,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传统!
甲 (白)大妹子,好传统咱不能光说不练让它“打水漂”,哥哥我这就捅开炉火给你婆婆做煎包。
乙 (白)谢谢刁师傅!
甲 (白)你应该谢谢咱祖宗留下的好传统。
合 (白)对,谢谢好传统!
乙 (白)这正是——
甲 (唱)老刁姓刁人不刁。
乙 (唱)美德做出美煎包。
丙 (唱)中华传统谱新曲。
合 (唱)运河岸边歌声飘。
点评:
这是一则由“买煎包”引发的故事,儿媳为大病初愈的婆婆买她喜欢吃的“水煎包”,不承想老板正挂牌“暂不营业”,于是乎,在“跳进跳出”中,儿媳获知煎包店的老板,曾有过为“某领导”破例重捅炉灶的经历,便假扮为大领导“代购”的人。哪成想彼此经过交流方知,那次的“破例”有着一段委婉曲折动人心魄的故事。老板为儿媳给婆婆买煎包的“孝举”感动,于是再次重开炉灶……这则以老百姓身边故事为题材的山东琴书文本,继承了中国说唱文学“以小见大”“以小见新”“无巧不成书”的优良传统,从而步步为营,设立了许多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书扣”,所以读罢的第一感觉是它一定是出自曲艺文本写作的行家里手。说实话,曲艺文本必须适宜舞台演出、演唱,唯有在吸引观众喜欢聆听、主动送给你耳朵的时候,才可言或追求富有引人向上的价值。基于这样的曲艺审美,觉得《买煎包》从框架、结构、起承转合,直至其语言表达,都有可圈可点的意义。诚然,它在排演过程中倘若再增加些风趣幽默的情节、语言,则更会受到百姓的喜欢。精品是诞生在排练场上的,作家与演员共同创作是一部好戏的开端,“见观众”的演出实践是检验、提升曲艺新作的必经之道。写一段富有人情味、曲艺味的好作品极其不易,期待作者重视实践总结,在不断修改、打磨中,让它实至名归地成为一篇曲艺佳作。
(点评人:中国曲协创作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编剧王宏 )
(责任编辑/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