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康 王勐 石金水 邓建军 张朝辉 秦玲 田青 张道源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99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 年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在朝着这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1]。
学会作为以学术为核心构建的专业性学术社团,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相关重要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学会作为科学共同体,不仅可以通过学科领域内知识及人才的流动,引领科技进步,促进创新变革,还可以通过科技界与政府、企业、公众等团体之间的合作,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推动科技与经济、文化、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如1660 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1683 年成立的波士顿哲学学会、1700 年成立的莱布尼茨联合会,既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通过其活动和行为规范影响和塑造着社会文化环境[2]。
在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学会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科技信息的交流、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水平人才的成长、公众科学知识的普及、政府科技决策的支撑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做好学会工作,对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协《“十四五”时期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工作方案》明确,要围绕增强学会发展活力和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中国特色一流学会的建设。根据学界认知,世界一流科技社团要具有强大的会员凝聚力、学术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具备提供一流社会服务、基础保障且引领推动学术发展的能力,体系完备、充满活力、联系广泛并能够长期持续发展[4]。
截至2023 年11 月,根据全国学会组织管理平台数据统计,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科技类社会组织,包括学会、协会、研究会(统称“全国学会”)等共211 个,约占全国同类社会组织的0%。全国学会之下,又可建立若干分支机构,即二级组织或二级分会。目前,全国学会共有分支机构5538 家。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提出:“分支机构是依据业务范围划分或者会员组成的特点而设立的专门从事本学会某一项业务活动的机构,是全国学会的组织基础。”由此观之,全国性学会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术性组织,高水平的专业分会建设是关键。
专业分会因其专业面相对聚焦,会员群体大多集中在学科领域内的优势单位,专家在日常科研活动中容易获得更多交流机会,因此在推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项目酝酿、科技评价等方面相对于上一级学会有其独特优势。高水平的专业分会应该在学科领域内拥有突出学术影响力的院士专家,还有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而且具备人才队伍梯次合理、内部治理规范、支撑政府决策有效等诸多特点。
高水平专业分会的建设,应在上级学会的指导下,既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术交流、会员发展、人才培养、科学普及、科学咨询、科技评价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能为上级学会建成有实际影响力的学术社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中国核学会及其专业分会为例,近年来,按照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中国核学会全面推进一流学会建设,紧密围绕中国科协“四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要求,服务广大会员单位和广大核科技工作者,持续规范各项管理活动,使总会与分会形成良好互动。
2018 年,中国核学会为规范专业分会的管理,根据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中国科协有关规定,制定了《中国核学会专业分会管理办法》,对分会的任务和职责、分会的设立变更注销、理事会设立与任期、会员发展、分会日常管理、分会的考核等要求作了明确。2023年4 月,又发布了《中国核学会专业分会考核评估办法》,通过考核评价标准的设置,引导专业分会规范管理,提升在领域内的凝聚力,同时,强化分会对中国核学会的支撑和分会之间的互动。此外,中国核学会通过每年召开管理年度工作会议,听取各分会工作汇报的方式,既促进了分会间相关交流,又强化了总会对分会工作的指导,使分会在发挥自身特色的同时,各项工作更加聚焦核学会的中心工作。在日常管理中,核学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组等途径,对分会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分会各项活动的规范化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客观上也促进了核学会治理水平的提升。2021 年世界一流科技社团报告显示,中国核学会进入世界一流学会引领力TOP 50。中国核学会现有的48 个专业分会,为核学会跻身世界有影响力的社团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各专业分会在核学会的带动下,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进一步推动了高水平专业分会的建设工作。
中国核学会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会成立于2008 年,依托单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现有会员单位32 家,会员1000 余人。在15 年的发展历程中,分会始终把推动领域内的学术交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普及、成果转化等作为核心工作,把服务和团结本领域科技工作者、强化领域基础问题研究、促进关键材料器件研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为重要使命,以实际行动带动本领域同行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2023 年,经中国核学会推荐和专家评审,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会入选“分支机构示范发展专项”,成为中国科协三十家示范性分支机构之一,也是中国核学会入选该专项的唯一分会,这标志着分会的建设和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学术交流有利于促进学会学科建设,是彰显学会功能的重要途径,学会的各项功能只有在各种学术交流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5],学术交流的活跃度和成效也一直都是衡量学会的重要标准。
脉冲功率学科因其与国防军事应用密切相关,我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渠道始终不畅,西方国家对我国同行参与行业内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设置了诸多障碍。基于这样的背景,在2006 年脉冲功率分会酝酿成立之初,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倡议并发起,亚洲、欧洲同行参与,创办了亚欧脉冲功率国际会议(EAPPC),并在成都召开了首届会议。该会议以两年为周期,已连续在亚洲和欧洲国家召开八届,如今成为国际脉冲功率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是与美国发起创办的国际脉冲功率会议具有同等影响力的会议平台。EAPPC 的创办,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平等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2014 年,美国将该会议的创办视为国际脉冲功率研究力量向亚洲发生重要转移的标志[6]。
2009 年,分会又创办了全国脉冲功率会议。至今也已连续举办八届,2023 年参会规模达到500 人,已成为集中展示科研进展、探讨发展方向、促进同行合作的学术品牌。此外,近年来,分会还承办了极端条件下物质与辐射国际会议(ICMRE)、中国核学会学术年会分论坛、电磁驱动高能量密度物理国际研讨会、中俄脉冲功率驱动器专题研讨会、固态器件研发专题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数十场次。
上述学术交流品牌的创建,是我国主动搭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推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这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的举办,表明围绕脉冲功率科学领域打造的学术交流矩阵已经形成,学会的学术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得到提升,标志着我国的脉冲功率学科逐步走向稳固和成熟。
脉冲功率分会一直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工作。过去几年,在分会理事单位、理事和全体会员努力下,脉冲功率领域的基础研究、关键材料器件研发、大型设施平台研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脉冲功率研究领域最具创新潜力的国家之一。
在基础研究方面,分会系统谋划、积极推动在国家部委基础研究项目立项,并获得支持,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关键材料和器件研发方面,过去五年,我国脉冲功率器件的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器件种类也不断完善,脉冲电容器、储能器件、固态器件、磁芯材料等关键核心器件的性能指标也显著提升,部分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基本实现进口替代;在脉冲功率大型设施平台建设方面,我国先后建成超高功率脉冲10MA 装置、世界第一台兆赫兹多脉冲直线感应加速器,以及一批中等规模的闪光照相、辐射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脉冲功率实验装置,形成了成体系、成规模的脉冲功率实施平台,为各类技术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领了世界脉冲功率相关装置技术的发展。
分会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分会作为我国脉冲功率学科领域专业人才最为聚集的组织,有责任和义务为专业内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培植好沃土,为我国核科学事业蓬勃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分会在助力科技领军人才成长方面,积极为高层次专家搭建平台,参与人才申报和推荐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在分会历届理事长、常务理事中,有1 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0 多人次入选国家级各类人才计划。通过分会推荐,1 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分会创立之初,国内各大高校缺乏专门的脉冲功率技术专业课程,进入本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大多来自高电压技术、等离子体物理、加速器等专业,脉冲功率专业基础相对薄弱,无法适应本学科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此,分会创办“全国脉冲功率技术暑期培训班”,两年一次,至今已举办六次,每次为期约一周,邀请国内外脉冲功率技术及应用领域的知名专家授课,为初入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快速融入学科领域的渠道,促进了后备人才的培养。
针对在专业领域已经有一定工作积累、又急需进一步提升能力的同行,分会先后举办多次高级研修班,促进其知识更新。其中,2022 年成功获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大科学设施复杂系统工程总体设计”高级研修班,作为精品课程,将连续举办三期。该课程由多位院士专家授课,迄今已成功举办两期,反响强烈,有效推动了国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
在国家“四个面向”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脉冲功率学科持续推进在各领域的应用,在支撑国防军事应用的同时,鼓励、支持各理事单位推动科技成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例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花瓣加速器,标志着大功率电子加速器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理事单位,在推动脉冲功率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果,展示出我国脉冲功率学科应用方向的多元化,进一步提升了学科在国家科技体系中的影响力。此外,为促进产学协同发展,吸引更多的同行加入,分会工作组初步构建了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专业技术需求及成果共享机制,需求信息来源主要是各理事单位及相关领域技术成熟的企业单位。
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分会积极承担上级学会组织统一部署的各项科学普及活动,先后承担了“科普中国”百度百科科学词条编写和全国《核科学技术名词》脉冲功率技术领域词条的编写,共组织编写词条130多个;参与中国核学会组织的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编撰工作,承担专题报告和专业方向报告的编写和审议;承担核医疗标准制定等工作;组织翻译国外科技史料,加深了理事单位和会员对本学科发展历程的了解;响应中国科协关于科普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要求,入驻科普中国平台,开通并运营科普号,积极推进科学普及工作。
基于依托单位管理体系建设经验,分会在管理工作中引入了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的管理理念,根据分会专业特色及发展需求编制业务工作相关条款,完善了分会管理工作的业务框架、业务流程、职能分工等。目前已建立基于业务标准的分会工作业务手册,涵盖了会员发展、理事增选、理事会换届、学会会议举办、科技成果评选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分会工作的规范性。
在学会建设方面,分会注重理事会成员的梯队建设,尤其是青年理事的选拔。在近两届理事会换届工作中,分会尤其注意充分体现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在确保理事会成员年龄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科带头人、地区和企业等的分布。在理事单位组成方面,分会坚持严格的选拔标准与广泛的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审慎发展。目前的32 家理事单位,覆盖了国内脉冲功率领域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发企业,新增理事单位均要通过材料审查、现场考查、理事会审议等程序,以确保理事单位发展的质量。
在会员发展和凝聚方面,分会依托中国科协核学会会员信息注册及管理系统,积极引导各理事单位领域内专家进行个人会员注册、完善个人相关信息,不断扩大本学科领域的群体规模。同时,分会工作组根据会员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结合2023 年新当选的第四届理事提供的相关信息,逐步整理形成会员信息数据库,制作并发布了理事手册,促进分会成员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与上级学会的交流方面,分会在核学会的指导下,充分遵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采用OA 系统实行办公流程化管理,将分会所有活动规范化、流程化;积极参与核学会组织的各类活动,例如,理事长、副秘书长等参加中国核学会023 年学术年会,并组织了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会分论坛,为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作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在学术思想传播、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人才成长、公众科学知识普及、支撑政府科技决策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核学会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会成立5 年来,以建设高水平专业学术分会、支撑上级学会建设世界一流分会为己任,在推动学术交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普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我国脉冲功率学科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中国核学会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会入选中国科协分支机构示范发展专项,既是中国科协对分会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核学会及其分会进一步推进学会治理、建设一流学术社团的期望。依托该专项,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会将继续在中国核学会的指导下、在依托单位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工作,特别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学会工作融入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之中;二是强化分会工作业务标准建设,规范重点管理活动;三是加强领域内需求和成果的推介共享,做好理事单位和会员服务,促进学科创新能力提升;四是持续打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品牌,不断提升本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助力核科学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五是进一步团结引领本领域科技工作者,立足“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