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起点,学生将要接触一个广阔并且有趣的数学世界。在小学数学的世界中,既有抽象的几何知识,也有复杂烦琐的方程知识,这些不同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灵活地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文章就小学数学结构化课堂教学谈谈几点新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
作者简介:王银霞(1981—),女,江苏省涟水县陈师镇中心小学。
在小学数学结构化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需要在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结构化学习的道路上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获取数学知识,从而助力学生日后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结构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结构化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只会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重复地练习,重复地记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它没能够兼顾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长远发展。
结构化教学是教师有目标、有组织地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全方位地统筹课内外教学资源,明确本章节知识的教学方向,在把握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教学步骤。结构化教学的每个步骤之间是互相联系且层层递进的,能够让学生以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主动探索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数学思维。结构化教学对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优化数学学科的教学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1]。
二、小学数学结构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着重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获取知识,在面对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时,教师也是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遗忘,最终没能够建立所学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教师开展结构化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在结构化的课堂中,教师统筹安排学生学习的进度,合理地划分学生的学习时间,重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在每一个时间段内,教师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探索知识。如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培育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
(二)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较为完整,其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提高学习难度。教师在开展结构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点的布局特点,并针对以往学生边学边忘的实际问题,设法一边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一边让学生自主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结构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思维的成长以及学生个体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结构化教学的过程中,以知识点的布局为线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每一部分的知识,再结合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延伸,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小学数学结构化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环境的影响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听教师的安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此外,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只是采用机械的方式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知识。
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消極地应对各种学习活动中的困难和挑战,长此以往,学生严重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
(二)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这使得教师的教学进度相对较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直接进行结构化教学,学生可能无法很好地适应。
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以及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性,教师的教学会受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对认知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而言,他们能够较快地适应结构化教学;而对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他们适应的速度会相对较慢。虽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设计结构化教学流程,但是教学的效果还是会受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
三、小学数学结构化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统筹知识内容,合理分配时间
结构化的数学课堂教学,重视课堂时间的分配,更重视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体现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优势,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前,以全面的眼光看待本章节的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合理地划分教学时间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以保证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在结构化课堂中有效进行。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促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4]。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时,笔者根据本单元的具体内容,统筹规划课堂教学的时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分配固定的时间要求学生掌握圆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C=πd的含义,并帮助学生灵活应用S=πr2的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在这之后,笔者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开展应用题的解题训练,以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同时笔者针对学生解题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接着,笔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主动整理圆的特征、周长计算公式以及面积计算公式,高效地完成学习框架的搭建。学生合理分配时间,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能结构化地学习圆的知识,并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视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应当以结构化的视角开展教学,理清一堂课内每一个知识点的逻辑顺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接着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应用的逻辑所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时,笔者先以整数乘法为铺垫,引导学生总结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思考12×12与1.2×1.2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当学生能够理解这部分内容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应用题,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校要给全校150名优秀学生颁发红领巾。市场上有4.5米×3.8米的布料,一条红领巾需要使用0.12平方米的布料,那么至少需要多少块布料才能够满足需求?”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用整数乘法先算出45×38=1710,由此可以得出4.5×3.8=17.1(平方米),而150名学生的红领巾需要150×0.12=18(平方米),因此至少需要2块布料才能够满足要求。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理解了小数乘法的具体应用,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体现了结构化教学的优势。
(三)利用知识的联系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本身具有联系性和延续性,低年级知识是高年级知识的基础,而高年级知识兼并低年级知识。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利用知识的联系性,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帮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由此,学生能够建立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每一部分知识[5]。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因为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所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已经有所了解。笔者在给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是哪种形状,接着给学生复习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再给学生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应的联系。笔者提出问题:“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学生找到长方形知识与长方体知识的联系,发现“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求长方体几个面面积的和,因此可以分别算出3组相对的面的面积,再相加;也可以分别算出每组相对的面中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后再乘2”。笔者通过结构化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充分认识知识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更好地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合理归纳总结,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每一部分的知识都有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应当明确每一部分知识的教学重难点,关注每一部分知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合理归纳总结,充分兼顾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保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时,笔者为了让学生系统地理解简易方程的由来,掌握简易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重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等式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求方程的解。首先,笔者展示 x+50=150、2 x=200等式子,让学生观察后再说说发现,归纳总结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的概念。其次,笔者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联系天平保持平衡的过程,思考“等式怎样变化,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发现,如果天平的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的砝码,天平就能够保持平衡,由此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再次,笔者展示x+10=50,让学生根据等式的性质来求出 x的值。学生联系天平保持平衡的过程,在等式两边都减去10,发现等式的左边只剩下x,而50-10=40,求出 x=40。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把 x=40代入原方程,看看等式的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的,学生计算出40+10=50,x=40是正确的。由此,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最后,笔者结合教材,提出问题:“‘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如果等式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吗?等式两边可以同时除以0吗?”学生仍然联系天平保持平衡的过程,发现“如果天平两边物品的数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倍、3倍、4倍……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而如果天平两边的物品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天平也仍然保持平衡”。接着,学生联系所学知识“0不能作除数”,总结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结语
综上所述,结构化教学强调教师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有机的整理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用结构化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推动學生更加深层次地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用结构化教学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出结构化教学的优势,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云.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例谈[J].小学数学教育,2021(23):29-30.
[2]陆娟.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探究[J].江西教育,2021(30):69.
[3]丁阿娜.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的探讨[J].读与写:中旬,2022(05):20-22.
[4]任国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1(18):67-68.
[5]袁丽仙.小学数学结构化主题教学创新学习模式探索[J].新课程,2021(2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