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科技,让语文教学“展风华”

2023-04-16 12:44:35顾陈山
教育界·A 2023年7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语文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不仅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还是他们完善自我与认识世界的关键。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聚焦新科技,让语文教学“展风华”,带领小学生高效学习知识及技能,帮助他们稳固基础。

【关键词】新科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顾陈山(1973—),男,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丁店小学。

新科技主要指信息技术、网络通信、多媒体设备、移动终端设备等,是新时代的标志之一。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新科技已经广泛走进课堂教学中,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与便利。小学语文教师需紧跟时代步伐,聚焦新科技,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带给小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其体会学习的乐趣。

一、聚焦新科技,创新教学模式

(一)创新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新课导入设计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影响到整节课的成效,可谓是关系重大。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简单口述的方式导入新课,或者直接忽视这一环节,这明显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时期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聚焦新科技,创新新课导入形式,根据所授内容利用图片、视频或音乐等揭示新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教学做铺垫[1]。

以《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教学为例,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声音描绘成美妙的乐曲,内容丰富鲜活,妙趣横生。课前,教师到野外运用摄像机或手机录制一些大自然中的声音,并从网络上收集一些经常能够听到的其他声音,制作成一个有关声音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教师先与学生一起玩“听声音,猜事物”的游戏,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中喜鹊、知了、鸽子、野狼、大雨、流水等存在于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一边倾听,一边结合生活经历与个人认知进行猜测,并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判断分别听到的声音。随后教师导入新课:“这样动听的声音存在于大自然中,有位作家就写过一篇有关大自然的声音的文章,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声音》。”

(二)转变呈现形式,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知识难度一般,但是受限于小学生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理解能力不强且以形象思维为主等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这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正常学习。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代保持同步,聚焦新科技,转化知识呈现形式,将抽象的文字性内容以直观的画面形式来呈现,或者将静态内容以动态形式来呈现,以此降低小学生的理解难度,帮助他们突破疑难障碍[2]。

在开展《金色的草地》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询问学生:“大家平常见过草地吗?见到的草地都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結合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交流,指出他们在校园、公园、野外等见过草地,草地是绿色的。教师继续设疑:“那么你们见过金色的草地吗?”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标题,在多媒体课件中同步出示一些蒲公英开花的图片,搭配文字说明“蒲公英又叫‘黄花地丁’,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使学生根据介绍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联系起来。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金色的草地是如何形成的,并运用新科技中的视频技术展示蒲公英白天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的画面,让学生真正理解标题的含义。

(三)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一般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讲与接受,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极易引发他们的厌学情绪。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新科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图文并茂或者声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由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感。

在实施《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景色的视频,据此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自主阅读课文,使其初步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使其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开放性问题“小兴安岭哪个季节最美?”,让学生讨论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景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表达合理均可。在新科技的辅助下创设教学情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二、聚焦新科技,丰富教学内容

(一)引入生活素材,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固有的教材内容,而要善于利用新科技引入一些课外信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牢固掌握课内知识。语文是一门典型的生活化学科,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内容都与生活有关联,教师可以借助新科技将一些生活素材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吸引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3]。

例如,在《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前拍摄几段当地不同季节下雨时的视频。课堂上,教师运用新科技展示视频,导入新课:“对于雨大家再熟悉不过,你们都见过怎样的雨?”学生观看视频,回忆下雨的画面,说出蒙蒙细雨、小雨、倾盆大雨、雷阵雨、冰雨等,对课文产生学习兴趣。接着,教师播放秋天下雨时的视频,询问学生:“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雨吗?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是秋雨,教师追问“秋雨同其他季节的雨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继续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与交流,让他们初步认识秋雨。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概括文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使其从每段中找出原句,把这几句话罗列出来,让他们同生活中的秋雨进行简单比较,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引入网络资料,辅助学生学习知识

在新时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已经不再是绝对的“王者”,同多元化的网络信息相比略显单调。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教师要聚焦新科技,将语文教学同网络平台联系到一起。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当以教材内容为前提,积极引入一些与之相关的网络资料,弥补课本的不足,借此开阔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辅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以《观潮》一课的教学为例,文章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盛况,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盛况的视频,课堂上,先询问学生:“大家看过大潮吗?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交流是否看过大潮及观看过后的印象。然后,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提問学生“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大潮吗?景观如何?”,从视听两个方面带给他们强烈的冲击,使其初步了解课文主题。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结合网络视频自由阅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使其根据时间顺序将课文划分成多个部分,归纳大意,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方面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他们根据视频逐个学习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三)整合教学资源,助推学生高效学习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科技对多个行业与领域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自然也涉及教育教学领域,通过网络渠道丰富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不过网络平台上的资源相当庞大,教师在运用时要做好筛选工作,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整合教学资源,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和认知等多个因素,确保教学资源能够满足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使其高效地学习语文。

以《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为例,网络上有不少关于北京春节的资料,教师可以利用新科技搜集一些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微课视频,有针对性地整合网络教学资源,使其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课堂上,教师导入课文:“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都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谈论现代春节,简单介绍一些春节习俗。然后教师引出过渡语“老北京人过春节时要做些什么?有哪些民俗活动?”,并同步播放“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微课视频,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随后,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微课视频阅读课文,让学生画时间轴,总结老北京的春节的起始时间,归纳主要习俗,助推学生高效学习。

三、聚焦新科技,拓展教学渠道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语文教学渠道

在国内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奠定基础的关键学科教学,既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还需要教师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为学生将来的继续深造打下根基。小学语文教师要聚焦新科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渠道,将一些课外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知识整合能力,使他们通过融会贯通实现预期学习目标[4]。

以《蜜蜂》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教师在备课环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信息、蜜蜂的资料等,并结合其他教辅资料制订教学方案和设计课件。课堂上,教师先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与简介,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能简单介绍一下他吗?”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自由作答。接着,教师播放蜜蜂的视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蜜蜂是怎样飞回来的?为什么有三只蜜蜂没有飞回来?”,使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让他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随后教师继续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要求他们课下运用新科技查找资料,找出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使其感悟到试验的乐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求实精神。

(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扩充学生学习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是新科技的典型代表,具体到教育领域来说,其既能够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充他们的学习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语文教学“展风华”,教师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由单一的课内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他们课前利用网络平台自主搜集资料,预习新课,课后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巩固知识,使其学习范围变得更为广阔[5]。

以《池子与河流》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教师布置了几个任务:1.自主预习,利用网络工具搜集一些有关寓言故事的介绍,知道这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内容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2.观察附近的河流和池子,拍摄照片并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3.结合搜集到的资料阅读故事,尝试体会故事的寓意。课堂上,教师运用新科技带领学生学习这则寓言故事,使学生结合生活说说更赞同池子与河流中的哪一个的观点,让他们探讨故事的寓意,知道人不可荒废年华,应当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随后教师将讲课中的微课视频上传至微信群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观看,并通过网络继续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拓展学习途径。

结语

总之,在信息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聚焦新科技不仅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还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路,极力发挥新科技的优势,尽可能将其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包玲玲.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8(10):120.

[2]杨兴平.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50-51.

[3]李进.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7(79):42.

[4]郑赫.信息化2.0下小学语文有效学习方式研究[J].黑河教育,2021(12):81-82.

[5]陆惠美.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2021(48):32-33.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