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嘉州古诗词中历史人文素养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2023-04-16 16:47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乐山古诗词诗词

凌 敏

(乐山市实验中学,四川 乐山 614000)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历史与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体系,中国教育的最高精神必然要从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寻求[1]。历史教育既符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要求,又符合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需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年版)》提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姜萌认为,相比于哲学、文学对史学的需求而言,史学对哲学、文学的需求更大。史学需要哲学提供 “人”的内涵,史学需要文学提供表述的工具[3]。历史教育的载体——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这种特性能“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4]。涵育文化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也是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外显性表现形式有多种,如文字、文学等。其中 “古代诗词”四字分别呼应了 “历史人文素养”中的两个关键词——历史与人文。古诗词的教育既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一种历史教育。嘉州古诗词作为中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表现,也是探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一、明确嘉州古诗词中历史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培养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5]。这为培育历史人文素养和增强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提出了目标和任务。嘉州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留下了无数诗作名篇,造就了无比灿烂的嘉州诗歌文化和历史财富。嘉州古诗词虽形式各有差异,但本质是传达理想价值的重要艺术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等。

以嘉州古诗词为载体的历史教育,借诗词之“体”,研习字里行间的历史人物、历史文化和历史名城要达到四个目标。第一,品味诗词之本真。古诗词汇聚了汉语的音韵美、意象美与形式美,格律错落有致,意象词近意远,传递了中华美学精神。青少年通过研习嘉州古诗词,既要培养敏锐的审美耳目、充沛的审美情感和健康的审美灵魂,又要用有尽之言表无穷之意,在一定程度借诗词的联想力提升创造力。第二,体会历史之厚重。唐代史评家刘知幾曾说: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这段阐述揭示了历史教育的两个功能: “国家之要道”指借鉴资治之政治功能,“生人之急务”指人生修养的育人功能[6]。立足现在,回望历史,指向未来,这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脉络。青少年研习嘉州古诗词就是要利用其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背景等增长历史知识,增强历史意识,培育历史思维。第三,寻味思想之深远。闻一多曾说:“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7]古诗词传承千载、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它承载了中国人的思想内核,寄托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传递着中国人的诗情诗心。研习嘉州古诗词就是要利用其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人生理想等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帮助青少年塑造正确的家国情怀、人生理想。第四,增强文化之自信。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源于“古”而成于 “今”。它根植于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认知和认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所形成的价值体系、思想内核和精神品质[8]。了解中国历史、认同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文化自信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青少年研习古诗词就是要借其之 “体”更好地体悟文化的力量,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筛选嘉州古诗词中历史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培养的主要内容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虽历经数十个朝代、政权的更替,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代的文明古国。随着三星堆考古挖掘的新发现,古蜀文化研究有了新突破。位于古蜀文明地域上的乐山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生,造就了乐山深厚历史底蕴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歌咏乐山的诗词佳句包含了乐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多元的人文风貌、深刻的思想内涵,形成了乐山本土文化独特的气质。

嘉州古诗词中历史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乐山的基本概况。包括了 “名山” “名佛” “名城” “名人”等知识。比如,耳熟能详的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包含了乐山的基本地理常识。二是乐山的历史文化。嘉州古诗词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切口,古诗词的创作指向的是历史时间的深处,回溯和叩访的是宏大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世代相传的中华精神。比如,通过走进歌咏嘉州的历史名人,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走进嘉州古诗词的文化风物,梳理乐山的历史发展脉络等。三是古诗词包含的思想意蕴。历史学是人学,目的是借助历史启迪和认识自我,把知识转化为智慧,通过培养历史思维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不轻言、不盲动。古诗词是历史记录的一部分,文辞的研习只是学习嘉州古诗词的其中一个方面。除此以外,还要从长时段、大视野综合把握古诗词,将其中的人、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与历史过程,关联性、延续性和变迁性地深度认识历史与文化[9]。

三、探索嘉州古诗词中历史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培养的主要方式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0]。这为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指明了路径。在嘉州古诗词的具体学习过程中,我们从“名山” “名佛” “名城” “名人”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地开展教学。

(一)以 “名人”为切入,搭建 “部编教材+校本教材”框架

结合部编中国历史教材教学内容,拓展嘉州古诗词中的历史教学。充分利用部编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中涉及的唐诗、宋词、元曲部分文化内容,结合 《嘉州古诗词选解》中精选的49位诗人,重点讲解王勃、李白、杜甫、岑参、苏轼、陆游等人在乐山的生活经历,从而形成校本教材《嘉州古韵之历史名人篇》的教学内容。在部编教材的基础上,以歌咏嘉州的诗词入手,为学生补充介绍薛涛、薛能、范成大、张问陶、安磐、赵熙和郭沫若等历史名人及其创作的名篇。如:唐朝韦应物的 《峨眉饵黄精》、钱起的 《送裴頔侍御使蜀》、杜甫的 《赠别郑炼赴襄阳》、岑参的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吴筠的 《高士咏·楚狂接舆夫妻》、李白的 《登峨眉山》、李世民的 《度秋》、陈子昂的 《感遇诗之二十四》、骆宾王的 《畴昔篇》、薛能的 《峨眉圣灯》、施肩吾的《天柱山赠峨眉田道士》、鲍溶的 《寄峨嵋山杨炼师》、白居易的 《赠薛涛》等。通过阅读名人的名篇,从名篇走进诗人的时代,在传唱与吟诵中增强对乐山历史文化的自信。

(二)以 “名城”为基础,梳理 “历史沿革+文化遗迹”脉络

编撰了特色校本课程 《嘉州古韵之嘉州历史篇》,从乐山基本情况、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口民族、经济社会、节日庆典、方言方志、特色美食等方面给学生进行知识性普及。编撰了特色校本课程《穿行历史——大美乐山》。其中,《文化古城——井研》篇重点介绍了宗教与人文之塔的三江宋塔、川西南明清民居建筑典型的雷畅故居、辛亥革命元勋的熊克武先生故居、成都战役首战丰碑的竹园烈士纪念园和取卤制盐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工艺的发源地;《千年古郡——犍为》篇重点讲解了百年火车之工业革命 “活化石”的嘉阳小火车、千年庙镇之儒家教育殿堂的犍为文庙和 “东方诺亚方舟”船形布局的罗城古镇、万年湖泊之绝版活化石博物馆的桫椤湖和亿年桫椤之植物活化石桫椤树。这些资源让青少年对“名城”之 “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地方历史文化的自豪与自信从小到大逐步建立起来。

(三)以 “名佛” “名山”为载体,丰富 “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式

历史教育的独特魅力在于 “历史”。历史的不同造就了各地不同的文化气质和鲜明特色。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其承载的佛教文化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有其独特的位置。在49位诗人的作品中,不少作品都跟凌云寺、峨眉山有关。一方面,开展课堂教学。结合部编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一课,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拓展性介绍了峨眉普贤道场。结合部编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盛唐气象》一课中 “多彩的文学艺术”部分,以诵读张问陶的名篇 《嘉定舟中作》走进乐山名胜——凌云山和凌云寺、乌尤山和乌尤寺;《嘉州古韵之诗歌里的峨眉山名胜篇》以诵读唐代诗人李白 《峨眉山月歌》走进中国名山峨眉山。另一方面,开展实践教学。根据教育部将学生汉字书写作为重要的素质要求和开展研学旅行的安排,通过诗词书法创作、重游凌云寺、重游峨眉山、拍摄历史景物照片等实践形式认识 “名山”与 “名佛”,感悟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四、深化嘉州古诗词中历史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培养的主要成果

(一)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丰富

“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古诗词在方寸之间就可以达到尺幅千里的效果。学生们借助简短精炼的文字,在起承转合中感发性情,洞察社会,促进交流。早期和中期的问卷调查对比显示,通过以古诗词为载体的历史教育,学生们不仅丰富了诗词储备,还学习到了诗词创作的隐喻、比喻等表现手法,以及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历史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

好的历史教育给予学生的是一种 “看历史的思路”,是一种适应未来社会的智慧[3]。对古诗词的感悟会因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人生境遇不同而有差异,但其传承的审美、意境与趣味却是共通的。古诗词作为历史教育的一个载体,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动力,其中蕴含的天人观念、道德伦理、政治智慧、人生哲理,帮助青少年体味了作者情思、感悟了美好意境、品味了内在理趣、涵养了品德性情,从总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三)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

诗词是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且是融入骨髓的精神传承,优秀诗词涵养的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了社会良性发展。诗词的发展与思想的积淀让学生们在诗词尤其是本地诗词的吟咏传颂与感知浸润中,历史认知、文化认同不断加深,民族向心力不断凝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总之,增强文化自信并非一日之功,文化根植于厚重的历史中。诗词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名胜是诗词的主题,诗词伴随名胜而流传,成为城市的代名词。诵读歌咏乐山的古诗词,能让乐山历史文化走进每个学生的心里,让历史人文素养中的家国情怀,伴随诗词的韵律走向世界。诗词的诵读只是一种传承方式,只有让学生主动走进现实,才能让历史活起来,让诗词有灵魂。

猜你喜欢
乐山古诗词诗词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介绍
踏青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