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湖州市吴兴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人才强区、创新强区战略,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创新主体活力日益显现,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排名跃升至第47 位,较2021 年提升11 位。
创新主体培育多点发力。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 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2 家,新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08 家。2022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7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50.3%,均列湖州市第二。
核心技术攻关持续突破。新立项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4 项,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 家、市级研发中心28 家。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 2.88%,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率达到 73.03%。
科创平台能级提质增效。太湖实验室3 家研究院实质性运行,西塞“科学谷”正式开园,阳山“时尚谷”完成总体规划。全年引进并联合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创新载体8 家,新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1 家、省级2 家,认定市级优秀众创空间2 家。
科技人才招引精准发力。入选国家级引才计划火炬项目 3 项、省级引才计划11 项,新培育入选省级海外工程师6 人、省级领军型创新团队1 个、省万人计划创业人才1 人,新引进各类外国人才24 人。
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依托“@0572 校企直通车”“太湖桥”活动,深化长三角区域校企、校地合作,实现156 名专家与320 家次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交流,其中55 家企业单位与专家签订合作协议。全年发放创新券575 万元,实现技术交易总额46.5 亿元。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吴兴打造欣欣向荣新青年城市的关键之年。吴兴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的主要论述精神和省市区有关决策部署,深刻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聚焦“1236”工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设美好吴兴提供科技支撑。
谋划实施“成果转化”试点。抢抓湖州市作为全省“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契机,引导区国有平台加入市财政、市科技发展集团和社会资本组成的科技创新基金盘子,争取市级资金向吴兴科创平台和项目倾斜。
优化“科技智库”应用。聚焦光电通信及半导体等关键产业链,吸纳更多学科、更高层级的专家入库,建设“专家预约”“项目评审”“人才评审”等子场景,为招商引才与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吴兴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加速节能减碳关键技术攻关,助力前沿低碳成果在吴兴转化应用,加快形成具有吴兴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创谷经济”积厚成势。西塞“科学谷”全力打造中国智造“光电之芯”,赋能全区绿色低碳和光电半导体产业。阳山“时尚谷”以打造“长三角时尚中心”为目标,引导属地加大“产业+科研+人才”项目招引力度。
太湖实验室见势成形。加快“一体两翼”组织架构实质性运作,以新促旧,聚焦泛半导体产业方向,重点引进引领带动性强的新型研发机构1~2 家,集聚科研人员300 人以上。鼓励国企、高校和科研院所、民营企业、金融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支持研究院产业化项目。
高新区“创国”开局起步。对标国家级高新区,全力将现代物流装备高新区打造成长三角有地位、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可持续发展力的产业园区,为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开展科技型企业“倍增提量行动”,瞄准高新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实行分层指导、分类培育,着力提升科技企业质量。
靶向攻关核心技术。聚焦优势传统产业以及光电半导体、工程机械、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对照国家级省市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布局,引导龙头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产业化攻关专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政策驱动企业研发。引导企业新建研发机构,加大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投入。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提升全区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力争全年研发经费增幅达到15%以上。
提升人才服务能力。深化推进省级外国高端人才集聚区建设,健全高端人才服务管理机制,依托区人才集团成立市场化外国人才服务主体,提供证件办理、购房安居、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全周期优质服务,打造外国人才发展舒适区。
做大科技人才增量。举办吴兴区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大力招引创新力强、活跃度高的领军型团队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发挥企业育才主体作用,加大本土青年科技人才和工程师的支持力度。
筑强“青年新城”影响力。依托国家级海智基地,聚焦“1120 计划”,办好1 场提能造峰“绿色低碳”大会、引育1 项国际科创赛事、打造20 项青年科技人才品牌,为建设新青年城市增添科创动能。
品牌引领成果转化。依托“@0572校企直通车”“太湖桥”等品牌活动,搭建人才和技术交流平台,打通成果转化快车道。突出协同攻关,联合高校院所、头部企业、金融机构等组建产业创新联盟。
平台赋能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市科创公共服务中心作用,用好市技术转移中心、网上技术市场等平台,深度融入G60 科创走廊协同创新体系,畅通人才、技术、项目落户吴兴渠道,加快区域合作成果转化。
共建助力成果转化。通过共建“标杆”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引领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人才、产业联动融合,借智高校院所助力企业技术难题攻关、产品创新,加快创新能力提升。
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不低于15%的增长。提升“科创十条”兑现时效,强化人才、产业、税务、金融等领域政策协调联动。
做优科技金融。构建科技金融最优生态圈,全力争取省科技创投基金,重点支持初创型、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再贷款”提质扩面,进一步降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成本。
锻造科技铁军。坚持实干争先,建立“赛马争先”比拼机制,搭建年轻干部成长舞台。开展“百名专家进千企解难题”“科技人才服务月”等系列活动,打造“科技奔跑团” 三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