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段话既表明了教育的核心理念,又指出了教育的本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呈现如下特点: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重视到高度重视;由重在建设到高质量发展;由巩固提高、探索前进到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由强调思想性、政治性到强调整体性、科学性;由加强和改进到改革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新特征反映新趋势,彰显新实践伟大成就,伟大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立足点,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为导向,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开拓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的新境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呈现日渐繁荣景象,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其一,基本内容的维度。佘双好[2]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观点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2016年以前散见于一些讲话和指示中,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开始集中论述,后经北大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内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基本原则、根本任务、核心理念等八个方面。顾家山[3]把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了“八个一”。其二,理论逻辑和精神实质的维度。杜安国[4]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目标定位、方式途径和政治保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其三,基本特征的维度。黄蓉生等[5]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呈现继承性与创新性、战略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辩证性、针对性与生动性等的协调统一。张俊[6]认为,立德树人、聚焦培养人才、坚持党的领导和同向同行是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其四,价值意蕴的维度。黄蓉生[7]、张岩磊等[8]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理解其精神实质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根本问题的有力抓手。应该说,上述研究视野开阔、见解独到,为本课题提供了必要的学术背景和一定思路,但有关该思想创新性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将理论贡献纳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之中,无疑很有必要。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既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结合新时代特征和具体国情,突破了中国传统德育观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局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体系,从发展方向、战略全局、认识论、价值论和领导力量五个方面作出重大理论贡献。
方向是根本,事关道路、前途和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从而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指明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同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本质规定的认识。
早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时,列宁就提出教育应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观点。1938年毛泽东为抗日军政大学提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教育方针,表明高校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工作的首位和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0]高等教育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向。这个论述是基于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任务而提出的。后来,江泽民、胡锦涛也多次强调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1]作为执政的目标之一,站在人民的立场和全局的高度强调大学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回答了大学教育是什么、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从本质上说,大学教育历来都是按照国家的政治要求培养人的,都是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大学教育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2]这样的“底色”要求高校必须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把学习、研究、宣传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从功能上说,方向决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3]
上述论述既与教育要同政治相结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思想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第一,从“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方向”到“鲜亮底色”,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更清晰、更稳定;表明他对于在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更复杂的情况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自觉。第二,“鲜亮底色”意为旗帜鲜明地在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第三,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三个面向”到“四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育发展方向不仅要面向未来,还要考虑当前,立足现实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和“三个面向”更多的是指教育要着眼长远。而“四为服务”既有长远前景,也有现实任务,阐明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宗旨、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实践活动,历来受到古今中外一切国家的统治者和思想家的高度重视。早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就非常重视培养公民的品德教育,“以便他们能够积极有效地参加雅典式的奴隶主民主社会生活”[14]。除了统治阶级外,思想家们也一直强调道德伦理、德育的重要作用。例如,毕达哥拉斯就提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15]的看法,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道德伦理命题。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社会主义者的一贯原则。莫尔在《乌托邦》中设想教育在乌托邦岛国里受到极大重视,“在一切财富中,美德占首位,而学问居第二位”[16]。尤其重要的是,岛国非常重视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乌托邦人即使在吃饭时亦精心安排座次,以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17]他们坚信唯有如此,才能帮助青年遵守社会准则,摈弃虚荣心,启发心灵。欧文在《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一书中更是把“培养智、德、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性”[18]的新人作为教育的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过程中,在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的基础上,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脱离社会历史发展、脱离人的利益谈教育的空想成分,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过程中,第一次站在解放全人类、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高度,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定章程时,就要求盟员的条件之一为“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19]。恩格斯也多次强调,共产主义革命运动要取得持久的胜利,不得到广大民众的信任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耐心的宣传工作和议会活动,在这里也被认为是党的当前任务。”[20]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之初就已经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他们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洞无物的宣传口号,而是站在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的,把宣传工作看作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备条件和基础保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了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指出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分钟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21],以便工人阶级能够掌握反抗资产阶级的武器,认识到自身的使命,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同时,一个政党没有群众的支持,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并完成自身使命的。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首先要建立思想和道德的新秩序,用更加锐利的思想武器征服民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宣传自己的纲领、主张,鼓动群众,吸引群众,启发群众,提升群众觉悟,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认识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为我们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提供了唯一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永恒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新了对思想政治工作战略地位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无一不是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无一不是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唤醒青年爱国情怀、提升青年的个人觉悟作为党的重要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在高校中进行革命形势的宣传,号召学生深入基层研究中国国情,而且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办了苏维埃大学,培养革命所需的干部。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创办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课程设置中都把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亲自到学校上课。不止于此,毛泽东在《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中用“生命线”来形容政治工作,可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因党的政治地位的改变而松懈。从毛泽东指出说服教育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22],再到江泽民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邓小平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青年,到胡锦涛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3]“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4]“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5]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这些论述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传统,也体现了党的思想随时代发展的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要求,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之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6],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7]重要判断的认识,突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根本性和统领性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定位,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旨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带来多种多样前所未有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复杂。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承担着原有的育人功能,而且肩负着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回应“时代之变”的功能,还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功能。基于对世界形势转变的深刻洞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的高度,郑重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28]
上述论断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着眼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来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思政工作,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时代使命感,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另一方面,要着眼应对时代新变化来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地位。把思政工作放在更宽宏的国际视野下认识其作用,要让学生把握世界大势,认清时代潮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战略高度看高校思政工作,拓展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思路、着力点和目标路径,再次彰显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远见和战略思维能力。
教育是一定阶级(集团)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因阶级属性不同,不同的阶级(集团)对教育实践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同一阶级,对教育实践本质的认识也随着实践不断深化。任何国家高等教育的本质,实际上都要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此,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答案自然不同,即便是我国,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回答。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实践中积极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从德智体几方面都发展到“四有”新人,再到“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29]。这都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对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明确回答。进入新时代,根植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特点,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继续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30]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就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在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31]这个论断明确了高校的办学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明确了人才培养服务的对象是党和国家,是为党的发展和国家各项建设服务,从而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阶段新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一,在渠道上,课堂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堂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培养人”的重要路径就是要用好课堂。思政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我们的教育发展方向,决定了必须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同时,其他课程也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第二,在方法上,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够,内涵不新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2]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和世界大势中,强化工作的时效性;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提升工作的时代性;关注国际趋势,开拓视野,增强工作的创新性。第三,在手段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3]新时代提出新要求,产生新问题,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互联网等新媒体为新平台,构建起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解决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动力问题。第四,在主体上,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从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到对一个完整问题链的回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规律和原则的正确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4]从而指明了教育的价值追求,也重申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5]这一论述体现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主体作用,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突破了一切阶级社会对思想政治功能的定位,也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思想政治工作鲜明的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其价值追求必然是为少数统治者服务。马克思曾深刻指出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36]。在古代中国,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历来把教化万民作为主要任务,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德育至上的理念。这里的“德”,以“仁、义、礼、智、信、文、行、忠”等纲纪伦常为行为规范,以经学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比如,西周时期的“六经”,西汉时期从《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的“五经”到增加《孝经》和《论语》的“七经”,再到唐代的“九经”和“十二经”,最后到宋代的“十三经”,除此,外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这些经书典籍成为历代王朝维护自身统治、剥削奴役百姓、对百姓实行教化的最重要工具。董仲舒曾强调:“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37]这里,“正”就是要追求“士”“君子”和“圣人”的目标,达到“忠君爱国”的要求。从实现路径看,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8],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39],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40]等,都是以否定现实、否定物质的教育方式,强调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其共同性是耻于功利,高谈理性、无视个人。
共产党人从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从不否认思想政治工作为一定阶级或集团服务的本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提出要根据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制定党的任务,就摒弃了一切旧阶级只维护自己特殊集体利益的做法,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从价值诉求看,“人民幸福”有两个维度:一是人的自由,二是人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建构为一体。自由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自由的旨归。从基本的定位看,“为人民谋幸福”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性的逻辑坐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征;“历时性”表现为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人民谋幸福”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共时性”表现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诉求一以贯之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贺词中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41]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个价值追求,既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又体现了党的政策的连贯性,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既以自由为出发点,又以发展为落脚点,突破了一切旧阶级追求少数人利益的价值追求。
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价值追求。这里的发展,无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二是个人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把发展作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发展,也为了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克服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不断进行革命动员和思想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核心内容,强调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之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虽以学生为主体,以维护好和实现好学生利益为基本要求,但更多强调的是服务国家发展的社会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思想多元、青年个性觉醒的时代,也是中国共产党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执政理念的时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是与具体的人密切相连的,德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42]教育过程不是以对人的改造为目的,而是以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归宿。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启发人的心灵、尊重人的价值和实现人的成长的重要场所。作为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当体现对人的关切。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传统德育观正确认识和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3]这个论断清楚地表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目标已经由追求社会功能转化为社会功能与个人功能相统一。社会功能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个体功能指的是通过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启发心灵,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个人自我的不断超越,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目标的重要论述,其核心思想已经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进一步说,这一思想就是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人的本性和内在需求,真正做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通过启发人的心智,使学生不断超越自身,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思想既突破了一切阶级社会的理念,也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是高校各项工作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和主阵地。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44]“两个坚强阵地”既是对高校功能和战略地位的新定位,充分彰显了高校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明确要求,更加突出了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方齐抓共管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项复杂系统工程取得稳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坚持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但与之前相比,更强调党的全面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换句话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的其他各项工作才能扎根铸魂。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地把政治建设摆在工作首位,强化政治意识,切实担负起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和把高校师生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始终坚持党对高校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增强党性意识,“力争做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过得硬、靠得住”[45],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46]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任务,也是加强“两个坚强阵地”建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列宁曾深刻指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47]。葛兰西通过对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的深入研究,得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靠文化和道德领域进行领导权斗争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葛兰西指出,一个国家在市民社会领域夺取文化领导权是夺取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必须通过扩大宣传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信仰体系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民众的宣传教育获得他们的接受和认同,以达到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要掌握国家政权,必须要去抢占意识形态阵地,让民众认同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从而阐明了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建构作用。[4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更为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这一论述,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中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彰显了意识形态工作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前沿阵地和主阵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和重点就是要聚焦意识形态建设,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
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靠制度的规范性约束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制度建设、更注重通过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各项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制度优势来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巩固“两个坚强阵地”。他指出:“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抓住主要矛盾,不搞空对空。”[49]这个论述不仅阐释了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的内在逻辑,而且突出了制度建设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制度建设夯实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其具体路径为:一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二是实行高校党委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三是健全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了由学校党委、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组成的三级组织体系;确定了各级高校党的组织和纪委的主要职责;明确党员队伍、干部人才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领域。四是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都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是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