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径

2023-04-16 11:51:37肖卫东
理论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特色农业

肖卫东

(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强调“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十三条指出:“国家采取措施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乡村独有的自然、人文资源与优势要素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不仅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头,也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鉴此,本文基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观背景,对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揭示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特征,深入阐释分析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提出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

一、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一)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

乡村特色产业是相对于传统种养业的产业,内涵丰富,但表述不一,包括特色农业、乡村优势特色产业等。从理论上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农业:一种类型是政府的农业,即主要是体现为国家公共产品、旨在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农业;一种类型是农民的农业,即主要旨在满足农民自身需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整体进步的农业,也即特色农业(1)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特色农业是不同于常规农业的农业,是指立足于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农业技术优势等所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高效农业(2)吕火明:《论特色农业》,《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是在特定地区和地理环境下充分挖掘利用独特资源条件所发展形成的具有独有产品品质和特定消费市场的特殊农业类型(3)朱启臻:《关于乡村产业兴旺问题的探讨》,《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8期。。部分学者将各地以农村独特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为基础、突出区域竞争力和独特优势的产业界定为乡村优势特色产业(4)王艺明:《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人民论坛》2022年第1期。,是一种具有独具特色、显著经济效益和强大竞争力的乡村产业体系(5)王伟:《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的产业路径创新》,《重庆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是基于特定资源要素发展形成的产业链长、附加值高、产品辨识度高、形态丰富且能带动区域发展的产业(6)杨亚东、罗其友、伦闫琪、张晴、程长林:《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分析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20年第12期。。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明确指出:“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这是国家政策文件首次对乡村产业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并蕴含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本文认为,乡村特色产业是指依托县域内的传统种养业、丰富物种资源、美丽田园风光、独特绿水青山、独有乡土文化和多样气候类型等,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所发展形成,彰显鲜明地域特色、体现浓厚乡土气息、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乡村产业。

(二)乡村特色产业的基本特征

1. 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独有”的产业

空间属性是产业的重要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条指出,“本法所称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48页。。可见,乡村作为一个地域综合体和有机体,有能满足村民生活、产业发展的各类要素,拥有城市不可替代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重功能和价值。相对于城镇产业,乡村特色产业的空间属性就是包括乡镇和村庄的乡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的独特价值所在及其对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性。乡村特色产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乡村及农民生活、生产、生态上的综合反映,“乡村视角”“乡村整体”“乡村独有”是乡村特色产业的根本特征。

2. 乡村特色产业是“特色鲜明”的产业

上述内涵界定及相关研究表明,乡村特色产业之“特”主要体现为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其所具有的显著的独占性、不可替代性、品质差异性和市场竞争性(8)杨志良、姜安印:《小农户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包容性衔接及其路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年第2期。;还体现为其特色产品和服务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优质化、特色化等需求(9)吴海峰:《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中州学刊》2018年第12期。。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唯有“特色”才能有市场、有优势、有竞争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业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生命力,特色是产业发展的强大竞争力。由此,从本质上看,乡村特色产业是把乡村地域空间上的“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产业”,满足“特定需求”。乡村特色产业的“特色”是其本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本有属性,“特色鲜明”是乡村特色产业的本质特征。具体看,乡村特色产业的“特色鲜明”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鲜明的地域特色或者地方特色。在其他地区因为缺乏资源禀赋不能生产,或者具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但受其他因素影响,生产成本过高或者不能保障产品品质,从而使得某一特色产业类型在特定区域具有独特优势(10)朱启臻:《关于乡村产业兴旺问题的探讨》,《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8期。,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独有特征的重要支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一方面呈现出显著、独特的区域地方特色;另一方面也构成对区域特色的认知,增强对区域特色的认可。二是鲜明的自然资源与田园风光特色。主要包括一些地区拥有独特和优越的森林、山丘、海洋、河流、湖泊、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美丽的稻田、花海、池塘、水库、茶园、牧场等田园风光等。三是鲜明的地质资源和物种资源特色。一些地区先天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其稀有的富铁、富硒、富锌等地质资源优势,丰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种资源优势,丰富的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资源禀赋。四是鲜明的农业气候类型与气候特色。一个区域内特殊的农业气候类型,例如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光热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寒旱气候条件等,往往决定着一个区域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种植方式等生产制度。五是鲜明的乡村文化资源与乡土文化特色。乡村是中国文化孕育、生长的有机沃土和重要摇篮,积淀了丰富多样、深厚底蕴的具有农耕特质、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乡贤文化(11)王广振、王伟林:《乡村振兴视阈下乡贤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基于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视角》,《理论学刊》2021年第2期。、农业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古村落古镇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大中小型灌溉工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戏曲曲艺、民族与民俗文化等),蕴含了多样化的乡土文化特色。

3. 乡村特色产业类型多样、业态丰富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农产发〔2020〕4号)指出,“乡村特色产业是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发展潜力巨大”。相关研究文献表明,我国当前应重点关注九大乡村产业发展,包括现代特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村建筑业、乡村环保产业、乡村文化产业(12)张天佐:《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中国乡村发现》2021年第1期。。从产业发展系统构成看,乡村优势特色产业主要可分为传统产业强化型、特色产业培育型、产业融合发展型、新兴产业引导型四种类型(13)杨亚东、罗其友、伦闫琪、张晴、程长林等:《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分析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20年第12期。。可见,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具有类型多样、业态丰富的显著特征。具体看,主要有以下五类乡村特色产业:一是特色种养业,包括特色粮油、杂粮杂豆、特色果蔬、食用菌、棉麻蚕桑、茶叶、道地中药材、林特花卉苗木、特色畜禽、特色水产等。二是特色食品加工业,包括豆制品、面制品、乳制品、卤制品、酱制品、果制品、腊肉腊肠和火腿等肉制品。三是特色手工业,包括纺织、印染、竹编、草编、剪纸、石刻、银饰、风筝、陶艺、木雕、木器、木工、刺绣、服饰等。四是特色文化产业,包括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枣文化、蚕桑文化、葡萄文化、游牧文化等农业文化产业,稻作文化、稻鱼共生文化、水田文化、旱作文化、节气文化、梯田文化等农耕文化产业和农业景观文化产业。五是新兴产业,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科普教育、乡村康养、农村电商、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共享农业等为代表。

二、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重要作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协调统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实现涵盖“五位一体”(主要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乡村全面振兴,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提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反映了推进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总要求的五个方面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性和相互关联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也正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的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14)《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海口市施茶村考察调研时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15)《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求是》2022年第7期。。

由此,“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要求,“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乡村特色产业是整个乡村产业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赋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作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塑乡村治理组织结构与社会结构、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渠道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协调统一,蕴含了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二)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1.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兴旺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要求,“产业兴旺”具有产业构成多样性、产业内容综合性、产业要素整体性的重要特性(16)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产业兴旺”是乡村多种产业、多元经济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一种状态,不能仅局限于农村第一产业单一领域的兴旺与发展,而应聚焦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门类与类型齐全、产业功能多样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以及乡村各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全面兴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主要有资源有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长与增值等三方面内容(17)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此构建提供了关键思路与重要路径。一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充分有效利用乡村资源。前述分析已表明,我国乡村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因此存在发展多类型、多层次乡村特色产业的可能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就是要发现乡村资源的生产价值、生活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生命价值等,并通过变革理念和引入先进制度、现代技术、商业模式等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就是激活乡村内生的动力、活力和生命力,使乡村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全面振兴发展的过程。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延长与增值。乡村特色产业具体包括五种类型及更多的细分行业,类型多样、业态丰富,本身都是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乡村生产内容和产业类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强调的也正是“产业兴旺”中的多业并举。尤其是,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而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乡村元素、传统农业等融合形成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乡村健康养老、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本质上就是乡村特色产业深度发展的集中表现。这一方面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另一方面推动了现代乡村产业链的延长、价值链的提升和利益链的完善,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化、优质化和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2.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促进生态宜居

乡村具有丰富的自然、地质、物种等资源、田园风光和农业气候候色,构成了乡村独特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小桥流水等景致,蕴含了多元的乡村生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18)本报评论员:《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人民日报》2020年4月2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要求体现了尊重、顺应、保护乡村自然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些都需要有“产业振兴”“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和强力支撑。因此,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19)罗琼:《“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探索、制约瓶颈与突破路径研究》,《理论学刊》2021年第2期。,是促进自然生态、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与民生保障有机结合,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路径。一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增强绿色化、生态化的产品供给。从生产到生活再到生态,离开了绿色,乡村就失去了内在本色。一些乡村优越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了生产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先天条件。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呈对立关系,但乡村特色产业能将二者的对立性转化为同一性。特色产业在赋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融入和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创新绿色生产方式,形成乡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这能使乡村自然资源系统得到修复和强化,促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推动乡村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求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的思路,本身具有的生态价值就构成了乡村生态宜居的主体因子,既能为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及其自然生产力提供全面支撑,又能为改善和利用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内在动能。例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村康养等新兴特色产业需要优化配置乡村生态景观资源,提升乡村景观化水平;需要对路、山、田、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形成“路美、山美、田美、林美、村美”的生态田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3.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乡风文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政策举措。乡村具有丰富乡土文化资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凸显了“乡土性”的文化特色,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振兴中的思维逻辑与行为选择提供了根植性的内在基础(21)赵旭东、孙笑非:《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基础,既应体现传统农耕文明,又应彰显现代文明(22)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4期。。一是乡村特色产业是多元乡村文化的重要源头。将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现代产业要素有机融合形成的乡村特色农业与文化产业,具有极强的、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地方文化特质或者民族文化特性,是多元乡村文化的重要源头,能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新的活力,获得新的生命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融入生产生活。特色文化产业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容资源进行文化再生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等进行整合性重构,赋予新的表达形式,创造性地生成新的优秀文化产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能为讲好悠久的乡村农耕故事、弘扬乡土特色文化、塑造乡风文明新优势提供经典素材、搭建展示平台,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三是乡村特色产业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有着深刻的精神文明资源价值和教育价值,对人们的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能优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增强农民对文化产业与经济的正确理解,凝聚发展共识,提振发展信心。

4.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重塑乡村治理组织结构与社会结构,促进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强调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及其参与性、协同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非单一的产业问题,也非单纯的发展主体问题,而是事关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一体化推进问题。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一种发生机制,为乡村变革及其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性和协同性的增强带来了机遇、空间与资源,有助于重构乡村治理社会基础,促进治理有效。一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重塑乡村治理的微观组织结构。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能带动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乡村整体经济实力,从而能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与有效支撑,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好服务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提供多元经济来源,为发挥党在“三农”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提供活动场域和应用场景。乡村特色产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产业,是富民型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确立农民在乡村的主体地位,强化农民的自主意识和自治参与,增强农民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力量及其行动自觉性,密切农村中的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随着乡村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也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其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建立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从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同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不断增大,日益成为乡村新的治理主体,成为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力量。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重塑乡村治理的社会结构。伴随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资本、技术、管理、人才、劳动力、信息、文化等要素和各种惠农支农资源不断向农村聚集,不断丰富乡村治理的资源基础。这既有利于农民更好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又有利于规避农民跨地区外出务工可能带来的家庭人口空间分离和“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等问题(23)姜长云:《推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学术界》2018年第7期。。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既能获得收入增长,又能兼顾家庭,农村家庭结构能得以恢复,农村人口结构能得以逐步优化,代际生产合作关系和情感关系能得以增强,从而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与结构能得以变得更稳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拓展农民社会生活与经济生产的村内空间与区域空间,有助于把村庄打造成一个包含市场和国家在内的现代生产平台和社会生活平台,形成“国家—市场—城市—乡村”四元互构的城乡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更好发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

5.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渠道,促进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民生要求,其目标就是要消除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农民就业是否充分,农民收入是否持续增长,是乡村产业是否兴旺、乡村是否振兴的最重要标志。产业兴则群众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最重要意义就是拓展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一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特色产业发展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能全面拓展乡村发展空间,增加县域、镇域就业创业容量,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在县域内、镇域就业的农民工分别达1.62亿、1.21亿,分别占全国农民工总数(2.93亿)的55.29%、41.30%(24)胡春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5日。,比2020年均增长4%以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或者返回在县域内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追求非农就业的“离土不离乡”。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伟大实践表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2020年,全国832个贫困县累计建成各类特色产业扶贫基地30多万个,每个脱贫县都打造形成了2—3个地域特色鲜明、减贫面广效大的扶贫主导产业,产业扶贫政策覆盖98%以上的贫困户(25)《产业扶贫政策覆盖98%贫困户》,《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7日。。但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的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导致一些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仍然低下(26)程国强、马晓琛、肖雪灵:《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思考与政策选择》,《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在新发展阶段,只有持续性地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才能更好稳固脱贫农户的增收渠道和发展机会,激发脱贫农户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有效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只有巩固提升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才能接续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更好完善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让脱贫农户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从而提高脱贫农户经营性收入,实现持续增收。三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特色产业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要纽带,是富民型产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一方面通过就近就地创业就业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另一方还能通过优化收入结构来源提高收入增长质量。气候特色不仅能形成特色产业,还可以通过“气候差”“季节差”“错时上市”等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27)朱启臻:《关于乡村产业兴旺问题的探讨》,《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8期。,让农民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依托乡村独有、特色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和乡镇,还能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产业链上实现高质量增收致富。

三、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

(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产业聚合力

前述分析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一是发展壮大多元化融合主体,发挥各主体独特作用。加快发展示范带动能力强、规模经营效益高的家庭农场,鼓励、引导其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生产,不断强化其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和农业生产的主体作用。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引导其多向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产地产销、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层次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与多元价值。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运输、现代品牌及市场营销、精准精细农业、智慧农业等。二是创新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不同模式优势互补、共生共存、协同发展。以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各类型特色农业之间的内部交叉型融合。强化全产业链竞争意识,遵循“纵向延伸—横向扩张—侧向拓展”的思路,通过股份合作、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和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纵深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积极拓展乡村和农业蕴含的多种功能,充分挖掘利用乡村和农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等多元价值,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等对乡村特色产业进行交叉渗透和整合集成,加快基于全产业链的业态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推进先进要素渗透型融合(28)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三是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引导、支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遵循“纵向延伸—横向扩张—侧向拓展”的逻辑思路,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链、固链、强链、优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培育发展完整完备的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围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补齐乡村特色产业链短板,锻造乡村特色产业链长板,建立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乡村特色产业从“抓生产”向“抓产品、抓产业”转变,从“抓环节”向“抓链条、抓体系”转变,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不断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以及农民的充分就业创业和持续增收空间。

(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彰显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绿色基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这些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和低碳化发展,充分挖掘、有效彰显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生态的“绿色基因”,促进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向“高质高值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生态化转型。“转型”的核心是采用现代农业生态技术、生态和共生组织方式、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从注重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提升转变,从注重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并重转变,从注重土地产出率稳步提高为主向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生态效率同步大幅度提高为主转变(29)杜志雄、肖卫东:《中国“兴”字型农业现代化的演化与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07—112页。,从“产品性指向+低成本竞争”模式向“功能性指向+差异化竞争”模式转变。二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两个“三品一标”协同发展。引导、支持经营主体在从产品角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生产方式角度探索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30)叶兴庆:《迈向2035年的中国乡村:愿景、挑战与策略》,《管理世界》2021年第4期。,不断增强各地乡村特色产业的唯一性、独特性、差异性和高辨识度、高美誉度,从而在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向“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循环利用、品种品质品牌高溢价”的方向转型发展。三是坚持“双碳”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乡村特色产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加快面向乡村振兴的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为显著特征的新的乡村特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乡村碳汇产品价值和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机制,不断增加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构建“县城—乡镇—村庄”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空间布局,拓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因此,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须把县域作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构建“县城—乡镇—村庄”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空间布局,拓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一是强化县域内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统筹。在县域内统筹谋划和设计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和融合发展机制,统筹县域特色产业、农业全产业链和重点链、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合理规划乡村特色产业布局,引导县域内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定位“宜县则县、宜镇则镇、宜村则村”。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创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平台带动作用,引导乡村特色食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和文化产业等更多向县域集中,打造城乡紧密联动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把特色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促使县城产业增长极和扩散效应的生成,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振兴。二是高质量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一村一品”(包括“一镇一业”)是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加强主导产业基础好、融合发展程度深、联农带农作用强、特色产品品牌响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引导、支持各示范村镇聚焦主导产业进一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的多种功能与多元价值,推进“产业—村庄”“产业—乡镇”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乡镇“上连县、下连村”的空间及组织纽带作用,引导、支持发展特色小镇、产业强镇,加快要素集聚、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推进镇域特色产业集聚集群融合发展,辐射带动镇域村庄和周边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创业车间、加工车间、乡村工场等,健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机制,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推进镇村联动发展。引导县(市、区)按照“小产品、大市场”的思路,精准锚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一村一品”向“一县一业”转变,注重打造“单体优势”,争夺“单品冠军”。

(四)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夯实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产权基础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推动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把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贯穿其中,不断激活土地要素潜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有效破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用地难题,不断夯实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产权基础。一是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两不变、一稳定”长久不变政策(31)“长久不变”政策的“两不变、一稳定”是指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长久不变,保持农户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长久不变,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稳妥有序推进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引导、鼓励采用土地股份合作、联耕联种、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创新性农业经营方式,探索更多有效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渠道和途径。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切实降低土地经营权流转中产生的交易费用,打通土地经营权流转面临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二是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委托、合作、入股等方式,依法依规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符合农村特点的农家乐、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特色手工业等乡村产业。培育发展农房专业合作社,探索“农民出地出房、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农房合作社经营”盘活利用模式。探索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者异地调整入市机制。三是建立健全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分类管理制度,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鼓励探索点状供地方式,创新乡村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机制。鼓励开展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腾退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五)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历史耐心,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的应有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因此,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需要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力,从而强化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市场。市场是驱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必须尊重产业成长规律与市场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乡村优势特色资源配置、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比较优势挖掘中的决定性作用。乡村特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萌生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和全产业链的打造,价值链的提升和利益链的完善等,都应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主导。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要面向市场需求,以特色产业培育扎根乡村的优质市场主体,以优质市场主体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提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二是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作用,强化有为政府的责任担当。走出乡土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有为政府的调控引导和责任担当是重要保障。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等作用,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政策配套,有效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资源与力量,形成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合力,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目标的有机结合与协调一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实行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链长制”,建立健全以维护产业链运行、推动产业融合、协调产业链联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为重要目标的地方政府主导型乡村特色产业政策体系,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链协同,从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链竞争力整体提升和产业生态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特色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公民与法治(2022年9期)2022-09-20 03:25:40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32
中医的特色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6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农家之友(2018年12期)2018-03-12 00: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