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茹
(成都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700)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积极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根据不同高校类型的功能定位确定乡村振兴的服务内容与服务载体,从而更加精准地助力乡村振兴。在各种类型高校中,我国地方应用型高等学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其特殊的区域性、应用性、产业性特点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独特的条件与优势。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是以应用型专业技术教育为基础,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本科院校。[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研究性与职业性的结合,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想要充分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效性,需要首先厘清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本质特征,根据其独特的办学定位与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服务面向上具有地方性、区域性特征,因此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其辐射范围都应重点围绕高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展开。首先在人才培养上,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把服务地方经济作为自己的首要指向,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产业结构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学科的调整和专业的建设,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所需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地方的人才培养中心。在科学研究方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结合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特点,积极开展符合地方需求的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发展应用技术产业,研发和推广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技术与产业,成为地方和乡村科技创新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应用型特征,该类院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对本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专业、课程以及教学方式上进行调整,以满足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既不能定位于传统本科院校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应当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的创新型农业复合人才、经营型农业复合人才、技术应用型农业人才,更好地承担起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进行人力资源储备的重任。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具有亲产业性特征,该类高校大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在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上更接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易于形成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服务优势。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方面能够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和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按照区域内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引导人才、科研、资源向与区域主导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聚集,构建与区域重点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另一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围绕产业链打造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紧密对接区域内乡村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地方应用型高校独特的“地方性”“应用型”和“亲产业”等优势,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人才输送、科研支撑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战略规划”)指出,要科学推动乡村人才、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2]并部署了一系列重大行动。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部署,同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引导高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3]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落实自身职能优势,助力乡村五大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战略规划》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2]有关统计显示,农村各类人才中实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乡村振兴人才供求失衡,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明显与实际需要脱轨,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胜任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6]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落实自身人才培养优势落实《行动计划》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实用技能型人才。
首先,发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灵活性的优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需要,优化和创新专业设置,积极调整专业结构,通过校地合作、科教结合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流通领域的人才培养,同时提升与农业相关的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其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对其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通过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思政大课堂相结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以增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最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不应只着眼于校内,也应把眼光外放到农村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高校培训能力建设,对所在区域乡镇广泛开展针对乡村振兴基层人才的培训,尤其面向乡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人员开展成人学历提升教育,增强农民强农致富本领,为地方乡村在人才质量提升以及后备人才储备提供保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充分发展和农村普遍繁荣的基础。《战略规划》指出要“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2],助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乡村产业的振兴离不开科学研究作为支撑,高校应利用自身科研、技术优势,以高科技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目前受多种因素制约,科研成果仍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市场转化率低,社会效益产出不足。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应用型以及亲产业性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支撑乡村产业振兴。
首先,在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方面,《战略规划》强调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与推广方面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与标准体系。在这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电子商务专业与科研优势,助力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同时,也应利用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旅游方面的学科优势,助力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发展乡村共享经济新业态。其次,地方应用型高校也应创新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共建机制,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对优势学科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围绕乡村重大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展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攻关,促进乡村优势产业发展与融合,最终实现校、地、企共赢新局面。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战略规划》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2]。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的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能够扎根乡土的优秀文化人才的缺乏,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的低效,以及公益性文化产品供应的短缺等。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头堡,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应充分发挥各类高校的文化创新传承职能,加强乡村地域文化研究,一方面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另一方面,应结合时代要求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创新。
首先,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需要与之相关的人才,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尤其是文化艺术类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地方发展需要,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高素质的文化艺术类人才。高校可以通过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制定、专业师资队伍的打造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提高文化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为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储备专业人才,弥补能够扎根乡土的优秀文化人才的不足。其次,地方应用型高校也可以对自身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在供给侧进行改革,从而提供更加专业性和公益性的乡村文化产品,扩大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选择,除了对自身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外,地方高校也可以对政府、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升文化产品的服务内容与能力,建立长效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以有效满足农村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战略规划》指出要“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对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乡村生态振兴在自然资源利用、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系统修复等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社会服务职能,深度参与乡村社会建设,保障乡村生态振兴。
首先在自然资源利用方面,应充分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生态、环保等方面人才优势,针对村容村貌改善、自然资源利用以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等提供技术咨询与帮扶,以改善村容村貌与资源利用效率;其次,在生态系统修复方面,应充分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科学研究优势,根据所属地区资源特色和实地情况进行科学规划,通过专门性的乡村生态修复工程与技术,实现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助力所属地区乡村良好生态建设。最后,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应充分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文化引领优势,在充分调研了解农民生态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从而强化农民对农村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
《战略规划》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2]。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而基层党建则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因此《规划》指出要通过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加强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以及农村党员在内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目前基层党组织仍然存在制度不够完善,党员权利维护机制不够健全,规章制度落实不够严格,部分基层党员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其自身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党员队伍的组织优势和整体合力,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首先,在农村党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应通过校、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的方式深入参与到乡村基层党组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之中,将高校党组织在人力、组织等方面的优秀资源渗透进农村党组织体系建设中,从而为乡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提供专业支持。[4]其次,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培养方面,要发挥在党建人才上的优势地位,尤其是要完善高校党建干部人才对乡村党建定期服务的体制,重点向党组织力量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最后,在农村党员的队伍建设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与农村党组织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利用高校内部的党员教育培训的平台与师资优势,为乡村培养村干部和党员,从而改善乡村党员队伍结构,推进组织振兴。[5]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它的实现需要各类教育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作为高校的中坚力量,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从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出发,充分发挥自身地方性、应用型与亲产业性的优势,立足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精准服务乡村“五个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