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逻辑、显著优势及时代价值

2023-04-16 08:01曹亚斌刘芳丽
学术探索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曹亚斌,刘芳丽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所谓现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1](P17)其中,后发国家在特定国际格局中有步骤有计划赶超先进发达国家、从落后走向先进文明状态的过程则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化的内涵愈加丰富,其已经突破了工业化、民主化等传统发展目标,进而囊括了后发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中国作为“后发型国家”的典型代表,在反思苏联现代化道路的同时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完成了对两种既有现代化模式的双重超越,在纵横比较中彰显出了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民逻辑为主导,统筹“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后发型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做出了中国贡献。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之精髓,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节制、大同思想之精华,其发展历程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是历史必然和现实需要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大现代化理论成果。

(一)理论逻辑:秉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之精髓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罪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人类文明演变规律、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及构建“意义世界”有着精辟的阐述,这些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折射出资本主义现代性具有先进与消极双重特征。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仿佛用法术”呼唤出蕴藏在社会劳动中的巨大生产力,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创造。“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3](P35~36)反映了资本现代化不局限于“技术革新”驱动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大变革,而是一场纵连四海、横贯八荒的社会革命,这必然会引起社会面貌、生产方式、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深刻变革以及社会结构重构。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与理性结盟宰制着整个社会,亵渎着一切神圣的关系,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还附带无法克制的消极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力使农村屈服于城市,东方从属于西方;人不再对自然顶礼膜拜,成为自然的征服者;在资本的“蛊惑”下,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封建伦理关系被肮脏的金钱关系取代,金钱吞噬了人的尊严,人变得畸形、片面。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为中国趋利避害地汲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推动本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借鉴。

第二,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阐述了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实质是文明形态演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是先进文明不断替代、超越落后文明,不断改变社会面貌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的存在状态提出“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说”,阐明人类社会进程遵循由落后向先进的更替规律,并伴随着文明形态的革新。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颠覆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吞噬了奴隶社会,先进技术层出不穷的工业文明超越了耒耜耕作的农业文明,并凭借“先进武器”把世界上最僻远、最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卷入现代化浪潮,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自我革命和文明创造之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审思资本主义无法规避的基本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终将覆亡进入以“自由个性”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为中国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方向。

第三,从一般与特殊的辩证视角阐明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马克思立足“现实的历史叙述”,从世界历史和全球发展视域阐明人类社会更替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先进的一般普适规律,但排除个别特殊性,预示着不同国情的国家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冲破了“西方社会进化论”的枷锁。马克思通过探讨亚细亚独特发展道路,指出俄国公社有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未来社会的可能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让这一可能变成了现实,列宁对落后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为其他后发国家提供了重要参考。从中得出,吸纳资本文明的现代化道路不是单一、模式化的,而是多样、可选择的,具体走怎样的道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历史文化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决定,这为中国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引。

第四,马克思通过构建“意义世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马克思构想的“自由人联合体”即“意义世界”,使人从“商品拜物教”“拜金教”形式掩盖下的资本逻辑统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4](P683)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真正获得了全面的、协调的发展。同时,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5](P120)人通过解放自然来解放自身,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构建的“意义世界”为中国现代化遵循“人民逻辑”提供了重要价值指导。

(二)文化逻辑: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节制、大同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精深博大、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繁荣兴盛的重要法宝,为中华民族鼎盛昌隆提供了重要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中华文化历经跌宕起伏,在风霜雨雪洗礼中一次次蜕变,感应国运之变迁,勇立时代潮头,随势守正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滥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为本、取用有节、构建大同社会等思想,旗帜鲜明地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第一,汲取“以民为本”治国理念。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民为国本”等思想,倡导以“仁义恩厚”对待民众。墨子主张对民众施以“兼爱”,顺应民意则利天下。西汉政治家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以施仁政、保“民家给人足”[6](P115)以匡扶社稷开启太平盛世,这些主张诠释了董仲舒的重民、爱民、保民思想。李世民以“水舟之喻”全面论述了物阜民丰、以民为政本,国家才能繁荣鼎盛。元初思想家邓牧在《君道》和《吏道》中强烈反对专制暴政,力劝统治者爱民保民,政基才能得以巩固,反之颠覆无存之地。[7]黄宗羲从“君民关系”入手,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8](P2)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赓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中“以民为本”思想。

第二,接续了“取用有节”的自然生态观。道家倡导“俭以养德”,将“知止知足”作为资源消费伦理准则,要求人们“知止其所不知,至矣!”[9](P91)儒家“天人合一”和“民胞物与”思想立意高远,将爱万物、守其时、遵其律上升到忠孝道德高度,从追寻平等正义和严守道德律令视角劝诫民众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生生不息。张载在《西铭》有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0](P65)阐明天地万物孕育同源,仁民爱物情理所在,倡导顺应自然、各守其律、各得其所。《伐崇令》《田律》《唐律疏议》等古代法令,从法的外在硬性约束视角要求民众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延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将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

第三,汲取“天下一家”大同社会理想。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千古流唱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畅想的“桃花源”都是对理想社会的孜孜追求。《荀子·王霸》云,“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天下归之”,[11](P220)告诫后人天下之国之民,命运休戚与共。中国“和合”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平是镶入中华民族骨髓的外交理念,是流传千古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中国现代化道路以“互利共赢”为国之交往基本准则,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全球疑难问题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智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赞许。同时,中国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帮助和带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积极为世界和平稳定保驾护航,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之百年探索

中国现代化探索史跌宕起伏、曲折离奇,充斥着流血与牺牲、苦难与屈辱、坚守与斗争。中国革命仁人志士为振国救民先后掀起轰轰烈烈的器物强国、制度变革、文化兴国等革命实践活动,但均“夭折而亡”,中国现代化屡受挫败、止步不前。直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诞生,党带领人民对中国何去何从的哲学思考、实践探索和主导性推进,开启了中国现代化新征程,先后经历发轫、起步、奠基和腾飞四个阶段,中国现代化以气贯长虹、无往不胜的新姿态傲立于世界舞台中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化以实现“工业化”为主要目标。毛泽东对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和主要矛盾做了全面的剖析,主张举全国之力推翻“三座大山”为现代化铺平道路。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郑重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要凝心聚力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以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新发展,实现中国百业繁荣发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规划了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目标,初步勾勒出中国现代化“雏形”。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指出,新阶段党和国家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2](P1245)这一论断立足经济竭蹙、工业薄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战后中国国情,为大力发展工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为中国现代化探索创造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代化由单一“工业化”拓展为“四个现代化”。1949年,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为现代化道路建立提供了政治和制度保障。1960年初,毛泽东指出,中国要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现代化,以苏为鉴,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择优而学,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13](P163)1964年底,毛泽东立足本国发展成果,踌躇满志地擘画了中国现代化宏伟蓝图,他指出在不远将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14](P341)至此,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驰而不息、奋斗拼搏的长期目标。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现代化从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向“小康社会”目标转变。邓小平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5](P29)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彰显中国特色。党中央将改革开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以“两个文明”建设为抓手,制定“三步走”战略,规划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不断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江泽民特别提出以“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战略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磨砺克敌利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胡锦涛在撷取世界人类文明精髓和总结中国现代化探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发展实践,提出以民生人本为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和价值旨归、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现代化目标的逻辑起点、以创新驱动为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在发展空间布局和理论创新上深化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其历史进程。

进入新时代,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迈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统筹“两个大局”,对国内外复杂发展形势进行科学研判,推动“四个全面”纵深发展,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中,将统筹各领域协调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大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为优化国家建构谋篇布局,促进了中国现代化飞跃性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因时而进、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发展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保驾护航。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起点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优势

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显著优势:以“人民至上”为价值优势、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政治优势、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制度优势、以“五大文明”协调推进为战略优势、以和平发展为道路优势。

(一)“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优势

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作为一种“神奇的力量”统摄着整个社会,在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将人变为攫取资本的“工具理性”,人成为自己作用对象物的奴隶和生产机器,在机械式的劳作中丧失了个性和灵魂。与此相比,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本质复归,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趣,彰显出“人民至上”的价值优势,突破了西方资本掩盖下的虚假公平。中国共产党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其百年征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为民奋斗史。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气吞山河的辉煌成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党始终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红线,竭尽全力增进人民福祉,激发了人民改造世界和创造创新的巨大潜能。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中国梦为根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心驰神往的伟大梦想,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中国在腥风血雨的革命中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洗刷了任人蹂躏的民族屈辱;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改变了国力孱弱的发展困境,为现代化奠基立柱;在改革开放的万里春风中致力经济腾飞,在国际大舞台上崭露头角;新时代奋进的暖流驱散了绝对贫穷的梦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吹响了冲锋号角。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能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了人民主体作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7](P9)生动诠释了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中国今天的繁荣发展靠的是一代接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和智慧,凝聚数十亿人民形成排山倒海之力攻坚克难,助推实现宏伟目标。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全面洞察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易地搬迁、医疗改革、义务教育等战略举措体现了人民至上,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理念。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优势

西方国家将“多党制”或“两党制”作为民主政治的典范,但民主、公平、正义只局限于少数利益集团和特殊阶层,绝大多数人无缘问津。西方政党制度的实质是资本操作下的“政治摆设”,以形式的虚假民主掩盖了事实的不民主,到处弥漫着多党内耗、争权夺利、政局动荡、政策断层、社会治理低效等弊病。与此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能有效发挥党集中统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多党内耗、恶性竞争、议而难决、效率低下的弊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有效避免了囿于党派和阶级利益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与抵牾;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障了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民民主,超越了西方虚假的“形式民主”。[1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舵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政治保证和方向指引。实践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和本质要求。

第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政治信仰,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崇高社会理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保证了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绝无任何私利可图,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和革命性是其与生俱来的最鲜明特征和强大基因。人民是党安身立命、执政兴国的重要根基。党始终坚守人民情怀,恪守人民立场,将为民谋幸福作为矢志不渝的执政使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其坚实的群众基础,为现代化建设凝聚了磅礴伟力,保证了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第三,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一个国家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一个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一项事业的全面推进也离不开一个坚强而有力政党的统筹推进。党立足中国国情,绘就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清晰擘画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协调推进,充分发挥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效平稳地推进了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行稳致远,充分彰显了党全面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政治优势。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制度是人们办事情的根本遵循和保障。国家职能决定国家制度,国家制度彰显国家职能性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将社会主义与中国有机结合,根据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任务,建立了一系列蕴含中华文化基因、社会主义核心要素和嵌入特殊国情的中国制度,这些制度以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方向指引。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从社会形态上超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局限。马克思的“五形态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发展规律,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无法克制的弊病推导出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指出共产主义是通往“自由王国”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具有向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从社会形态上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私有制,彰显出与生俱来的优越性。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抄照搬别国制度,也没有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是立足中国特殊国情,在发展实践中不断试错、总结经验教训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制度,并在实践中释放出了巨大能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完整、功能齐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制度保障。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从制度上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必然性与人民主动选择、构建的先进制度,拒斥资本、弘扬人的价值是其鲜明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并将人民满意与否纳入制度评价体系,从制度设计到具体执行全方位保障了人民利益。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足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彰显出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

(四)“五大文明”协调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优势

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西方现代化醉心于资本积累,造成了物质膨胀、精神文明萎缩,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社会动荡、生态恶化、发展失衡等严重后果,这种“单一文明”衍生的恶果使整个社会支离破碎、矛盾冲突频发,人变成攫取资本的“工具理性”,失去了“丰富的整体性存在”的意义。中国完全摆脱西方现代化矛盾的桎梏,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9](P23)为现代化目标,以“分两步走”为战略进度,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推进为实践抓手,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综合考量、系统推进、纵深发展等鲜明特征。从“两个文明”到“五大文明”协调推进,从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式转型升级,再到“五大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这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构成,是其在发展思路的创新延伸、发展空间的纵横拓展,开创了中国标新立异的现代化探索之路。“五大文明”协调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的显著战略优势。

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纲举目张,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全局高度,在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提供了根本实践路径和正确方向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五大文明”相互补益、相得益彰的新式现代化。其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领导和法治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其他四大文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撑。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激发了文化活力和创造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价值引领和智力支持。全力以赴发展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社会事业,使人民病有所医、幼有所教、老有所归,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秉持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处理好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美丽的生态环境。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三联动”和“三融合”为战略工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跃升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全面发展,但不是平均的发展,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发展。只有“五大文明”协调推进、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中国的现代化强国梦就指日可待。

(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优势

西方现代化在血腥屠杀和罪恶的侵略扩展中诞生,强权政治、资源掠夺、资本输出、转嫁危机等野蛮行径贯穿于西方现代化发展脉络。西方的资本扩张打破了地域割据和民族界限,使世界各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服务于这一现代化进程。弱肉强食、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将“丛林法则”演绎得淋漓尽致,将和平、文明拒之千里之外。与之相比,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道义制高点上谋求自身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彰显出了中国现代化无与伦比的道路优势。

“和合”是镶入中华民族骨髓的价值理念、道德支撑和发展智慧。中国始终秉持“天下大同”理念,矢志不渝坚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之路,积极践行“亲、诚、惠、容”外交理念,旗帜鲜明地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发展。中国向世界庄重承诺,“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20](P35~36)但将中国视为“墨菲斯托”的舆论鼓噪从未“偃旗息鼓”。中国以和平崛起的实际行动开辟了“强而不霸”的现代化道路,以“和平发展、互尊互信、互利共赢、共商共建”作为国之交往准则,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和殖民掠夺,积极倡导构建国际新秩序,成为稳定国际局势、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伴随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国命运休戚与共,成为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错综复杂的全球性治理难题羁绊和束缚着世界各国发展,需要各国摒弃前嫌、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21]中国以“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促进自身繁荣发展的同时兼顾世界共同利益,彰显了“国之大者”的博大胸襟和世界情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技术支持和人才动力,促进了沿线国家现代化进程,也为全球经济复苏增长提供了强大驱动力。无论国之大小、国之强弱,中国始终秉持互尊互信、互助互兴、交流互鉴的交往态度,为受灾国家及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帮助受灾国家快速恢复常态。面对疫情全球肆虐,中国向世界上120多个国家无偿捐助疫苗、抗疫物资、医疗设备,为世界防疫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真正做到了“胸怀天下”大国担当。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突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模式借鉴;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繁荣兴盛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中国在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征程中,跨过激流险滩,越过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许多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自信满满地走在了时代前列。党带领亿万人民不舍昼夜地顽强奋斗,成就了光耀时代的东方传奇。中国用仅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消除了绝对贫困,以最短时间、最好效益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22]从经济竭蹶、国民经济赤字危机中崛起,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9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以上,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不断增强,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任人欺凌、弱国无外交到跻身世界国际舞台中央,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首屈一指的引领型国家;从工业一片空白到建立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科技创新、贸易总量等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GDP突破了百万亿元大关,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不仅铸就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为世界现代化新格局灌注了活力。

以史为鉴才能开拓创新,以绩为路才能继往开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乘胜追击、顺势而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3]近代中国以建设现代化强国为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宏伟愿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顽强拼搏,中国梦如初升的旭日散发出万丈光芒,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这个目标,也有信心有能力梦想成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让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这条现代化道路适合中国国情,是实现中国“强起来”的康庄大道。面对暗流涌动、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克服艰难险阻,有效应对发展路上的“灰犀牛”与“黑天鹅”,也必将创造大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伟大奇迹,以一往无前的新姿态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西方列强在资本利益和霸权主义的驱动下对中国实施肆意妄为的侵略、无情的奴役和敲骨吸髓的压榨,使中国深陷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中国现代化建设不仅举步维艰,而且出现倒退现象。面对国之将灭、民族将亡、人民将无立足之地的窘迫现实,社会各阶层纷纷探寻救亡图存方略,开明地主阶级“以技强国”、维新改良派“改制兴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改朝走向共同”,这些救国尝试不仅屡屡以失败告终,而且延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直到十月革命胜利喜讯传遍中国,中国革命志士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曙光,他们广泛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谋求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成为众望所归,沉寂已久的中国大地顿时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先进武器,探寻民族解放和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际相融合,带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将列强驱逐出国门,重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3]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每一个跨越性成就,都是党摒弃教条主义束缚,立足中国特殊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最佳结果,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不容置疑的真理性。1949年,通过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以公平正义价值追求进行政治动员,举全国、全民之力医治千疮百孔的经济创伤,凝心聚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中国现代化奠基立石。改革开放时期,党中央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将经济建设作为全部工作的重心,以强大的政治勇气破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机制桎梏,现代化建设步入正轨,在举国奋进中如期实现了“四个现代化”。进入新时代,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带领人民劈波斩浪、攻坚克难,实现了千年小康梦,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现代化成果显著。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党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梦历史进程,开创了中国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和创新发展,中国用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可辩驳的真理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震惊中外的辉煌成就,从理论场域和实践样本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三)突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模式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以后,西方现代化模式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模板,大批后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不发达的困境,义无反顾地走上带有依附性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一些国家深陷在西方现代化泥潭中无法自拔,最终在霸权主义的镇压下沦为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中国抵制住了“社会主义失败”舆论鼓噪,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以人的现代化”为特征的现代化之路,是“外源型”现代化的成功典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4](P64)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向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预设的发展趋势,其生发逻辑、基本内涵、价值立场等都体现了中国不依附于任何国家、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国家探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经验借鉴。

第一,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中国在列强入侵、面对亡国灭种的窘迫现状,党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独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扫除障碍、铺平道路,摆脱教条主义禁锢,踏上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为许多与中国有类似的被侵略背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第二,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零基础的现代化建设中紧紧依靠人民,在资本主义封锁和围剿中突出重围,实现了国家富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摈弃了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主导下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为发展中国家正确化解阶级矛盾、维护人民权益提供了成功典范。第三,坚持统筹兼顾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并联式”发展为主要特征,既注重“五大文明”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又注重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齐头并进,同时观照未来发展空间拓展、发展潜能开发和发展要素优化,有效避免了西方现代化片面发展的精神和社会危机。中国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为后发展中国家自主探寻现代化新路提供了重要模式借鉴。

(四)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繁荣兴盛提供了中国方案

文明是人类各种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演变中日臻完善和丰富。近现代以来,“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人民逻辑”主导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史上主要的两种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建立在生态破坏、人类苦难、任意杀戮、蓄谋侵略等罪恶行径基础之上,其现代化道路充斥着种族歧视、经济危机、工具理性、人被物化、自然破坏、道德堕落等不文明因素,最终都会“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25](P146)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被无情淘汰。个体与群体全面解放和发展,必然迫切需要新的文明形态来引领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曾一度掩盖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光芒,但始终无法改变其必然替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颠覆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狭隘认知,用实际行动平息了外界质疑,将社会主义文明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7](P10)具体而言,“物质文明”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基础之上,不仅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也唤醒了劳动、资本、管理、科技等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生产活力,有效解决了资本主义无法规避的根本矛盾;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保证了现代化经济良性有序循环;破除了西方“巧取豪夺”损人利己的发展理念,在促进自身繁荣发展的同时勇于担当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极大提升,各项制度保障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出现物阜民丰、精神充盈、社会和谐稳定的现代化新局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正确处理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自然恢复和生态建设硕果累累,为破解生态难题和探寻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趋向科学社会主义预设的方向前进,为社会主义文明增光添彩,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繁荣兴盛提供了标本兼治的中国方案。

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立足“两个结合”,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实践的伟大创造,以“人民逻辑”价值优势超越了西方“资本逻辑”桎梏,从理论和实践维度驱散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神话”色彩,破解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难题。这不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寻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也从真理和道义制高点为世界的繁荣发展与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