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琳 王党党 孙 永 李 巍 孟庆庆 王天舒
(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西安 71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产品领域主要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1],落实落细中央和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质量兴农的战略部署要求,加快构建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与产品品质控制体系,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2~3]。
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适宜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西安市立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着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三区一带三基地13+6集群”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4]。2020年,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确认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西安中心”。2021年,西安市全面启动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城市创建(以下简称“全程控试点创建”)工作,全程控试点创建被纳入西安市政府乡村振兴促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升工作任务清单,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经过两年的创建,普及了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理念[5],提升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探索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两个 “三品一标”融合发展路径[6],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主体培育、市场推动、机构支撑”的西安经验。本文主要就西安市全程控试点创建的成效、做法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推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工作的建议对策。
(一)全面完成创建工作目标任务截至2022年底,户县紫钻缘葡萄专业合作社、阎良区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等41家生产经营主体被纳入全国生态环保优质农业投入品生产和应用试点,西安市高陵区鸿盛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周至县姚力果业专业合作社等45家主体被纳入全国生态环保优质农产品包装标识生产应用试点,陕西波尔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西安终南鲜都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3家主体被纳入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周至猕猴桃、阎良羊乳等30个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百富瑞石榴、浐水源葡萄等67个产品被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西安天益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田县丰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31家主体通过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充分体现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西安中心的引领支撑作用,全面超额完成了创建任务。
(二)深度助力西安农业产业发展以全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7~8],建立了13个产业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体系,并通过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评审,有力提升了相关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全程质量安全管控水平。鄠邑区成立了葡萄全产业链标准化促进联盟,年产量达10万t,产值超10亿元。阎良区指导农户实行甜瓜标准化生产,推广标准生产技术,多个甜瓜生产主体被认定为“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临潼区制定了《临潼区石榴等级标准实施规范》,按果型、百粒重、酸甜度、含糖量等维度进行分等,通过分级销售推动临潼石榴走向品质化、差异化、高端化,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收益。
(三)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渐显试点主体产品不断朝着优质、营养、健康方向发展,优质品率均大幅提高,显著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开辟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产品优质化、特色化水平的新路径。试点主体市场认可度、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生产产品较一般产品溢价达20%~80%,增加收益近千万元。辐射带动一批地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周至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2.88万hm2,年产值60亿元,户县葡萄种植面积0.44万hm2,年产值超过10亿元,阎良区甜瓜种植面积0.43万hm2,年产值约7亿元。西安市41家全国生态环保优质农业投入品生产和应用试点主体化肥使用量共减少约458 t,增加经济效益800万元,绿色生态农业持续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取得明显成效[9]。
西安市在全程控试点创建工作中,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高点站位、高位谋划,将全程控试点创建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社会治理思维理念,系统推进创建工作,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西安市政府建立了由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西安市财政局、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组成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召开4次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资金保障、标准制定、项目立项等问题。西安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实施,集中精力推进。印发了《西安市创建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目标、措施、任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创建工作开展。同时,各区县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有效地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精选试点主体依据“常态化推进、自愿申请、自我实施”的原则,由相关产业专家组成评审组,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创建要求,对全市12个区县报送的106家试点主体进行初评,精心筛选全市范围内生产标准化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66家种植业和9家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创建主体。经省市逐层审核并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批,确定了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生态环保优质农业投入品和包装标识试点、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单位75家,基本涵盖了果、蔬、肉、蛋、奶等西安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加强对试点单位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全面强化管控措施,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试点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大资金扶持2021-2022年,西安市财政下达市级农业专项资金395.6万元,支持试点单位完善基础设施,开展绿色生物技术防控、营养品质鉴定[10]、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特质农品检测登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工作,向每个试点主体发放0.3~1.0万元不等的物资,制作宣传展示牌60块、制度标识牌500余块,以资金扶持引导、促进和激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全程质量控制意识,提高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水平,并引导区县扶持政策向试点主体倾斜,为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普及推广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强化技术支撑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以周至猕猴桃、阎良甜瓜等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依托各产业资深专家组建了13个主导产业全程质量控制专家库,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对农产品生产、运输、储藏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技术规范。先后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合作单位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优势,在建设专业队伍、提升检测能力、完善管理体系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五)实施全程管控产前源头控制,全面开展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对土壤和农田灌溉用水中的汞、砷、铅等有害物质进行全面监测,共检测样品180份,覆盖面积1 422.75 hm2,产地环境合格率100%。产中规范行为,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绿色化防控、清洁化管理,试点主体均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管理手册、生产记录档案,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和使用行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灌溉,全部配备废弃物回收箱,基本实现标准化技术应用、农业废弃物回收、秸秆粉碎还田全覆盖,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100%。45家种植业试点主体被审查许可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占种植业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主体的80%。产后安全追溯,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协同推进质量追溯、智慧监管、诚信体系建设等工作。全市累计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180万张,试点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和承诺达标合格证使用实现全覆盖。
通过两年试点,西安市全程控试点创建工作成效初显,并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但创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逐步加以解决。
(一)试点主体全程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试点主体的全程控制理念已逐步建立,对可直接提升经济效益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但对生产基地的环境卫生以及人员的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个别主体对投入品的管理使用不够规范,存在不签订购买合同、未留存购货凭证、投入品使用记录不完善等问题。对上市产品的分等分级不严格,包装、储藏、保鲜及运输方式有待提高。
(二)开展全程控试点创建的基层人才力量不足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制度文件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员工管理和内部自查等方面要求较高,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队伍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提升管理和技术的内生动力不足,影响全程质量控制的落实和成效。各区县从事全程控试点创建工作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多为1~2人,且为兼职,业务水平不高。创建期间,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业务培训以市级为主,覆盖面有限,深度不够,区县对生产经营主体日常指导不足,影响了工作成效,制约了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的普遍推广。
(三)推动农业增效作用仍有限全市认证绿色食品101个、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3个,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和全国特质农品目录产品97个,但优质农产品产量占比不足5%,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和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主体占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管理的主体的比例不足3.5%,社会知晓率不高,且与认证产品的叠加效应不明显[11]。生产经营主体多而不强,缺少大型、强势品牌的龙头企业,绿色优质农产品价格仍然偏低,无法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一)健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坚持走农业产业标准化发展之路,进一步细化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操作标准,做到农业产业有标可依、按标生产。依托市、区技术推广力量,加大标准的宣贯力度,引导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在全产业链实行标准化生产,把全程质量控制标准细化、实化成易于推广的“明白纸”“口袋书”,变成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的工具书。以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全市农业生产标准化整体水平的提升。鼓励和引导基础条件好、产品质量上乘的主体制定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充分体现产品营养、风味等特色指标,形成比较优势,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二)持续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加大项目立项、资金保障、资源整合力度,利用市农投集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平台,在壮大产业过程中聚要素、育品牌。通过项目倾斜、资金奖补、农产品推介展示等激励方式,调动区县政府抓农产品全程管控以及生产经营主体参与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积极性。积极拓宽实施全程质量控制试点主体融资渠道,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在税收、保险、环保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政府搭建平台,引导科研院所、农技部门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协作攻关,加大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12]。发挥农技推广部门、行业协会、专业咨询与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持指导作用,通过集中培训、田间课堂、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培育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在全程控制理念宣贯、质量把关和监督方面的作用。
(四)突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加大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品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登录认证力度,以质量过得硬、品牌叫得响、带动能力强为目标,全面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影响力[13],助力乡村产业振兴[14]。强化试点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委托经营等方式推动农产品全程管控向一般农户延伸,监督和指导农户安全生产。加大试点经验及成效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大力宣贯全程控制理念。同时,从试点主体中,选取基础条件好、示范作用强的生产主体,积极整合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全程控试点创建的样板,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典型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