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2023-04-16 03:04:14李洪天魏凯刘杰张洪丽顾晨丛王利春
老年医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头针功能障碍针刺

李洪天,魏凯,刘杰,张洪丽,顾晨丛,王利春

1 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2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重症康复科,河北沧州 061000

目前,我国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有认知、运动、语言、吞咽等能力的受损,其中运动功能受损最为常见,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均带来了极大的负担[1]。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点、线、区施以针刺以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2]以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及经络理论为取穴的理论依据,主要用于脑源性疾病的治疗。头针在提高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对于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康复治疗方法有运动再学习疗法、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布伦斯特罗姆中风恢复分级疗法(Brunnstrom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反复促通疗法、运动想象疗法、虚拟现实技术、经颅磁电刺激等[3]。近年来,头针单独疗法和头针联合其他治疗方案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对于系统整理分析头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头针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治疗及康复提供新思路。

1 单纯头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单纯头针治疗方式简洁有效,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胡威[4]采用头针疗法来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参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控压控糖、维持水电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进行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取顶中线、顶斜1线、顶斜2线、顶盘线进行捻转刺激。结果发现,研究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评分高于参照组,研究组血清Hcy、IL-6水平低于参照组。李晓泉等[5]设立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头部相应的功能区,6周后,观察组对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强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跌倒次数少于对照组。王波等[6]研究发现,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针刺顶中线和双侧枕下旁线治疗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MB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患者。头针对于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头针治疗在脑卒中恢复期研究较多,急性期治疗研究较少,且留针时间、捻转补泻手法等也需要更加规范的标准。今后应注重对针刺部位、针刺时机及针刺手法的研究。

2 头针联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2.1 头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rTMS运用逐渐成熟,头针联合rTMS将传统针刺和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张林娟[7]通过rTMS联合头针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和平衡功能,对照组施以头针治疗,观察组进行rTMS联合头针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rTMS联合头针能够提高中枢神经配合协调性,诱发患者自主运动,从而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戈蕾等[8]的研究中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针联合rTMS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的FMA、MBI、BBS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足底中心压力对称性和步速能力高于对照组。头针简便易行,rTMS疗效确切,头针联合rTMS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但是rTMS的强度、频率、时间以及刺激脉冲数等并无规范标准,有待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优化头针联合rTMS治疗方法。

2.2 头针联合镜像疗法(MT) 头针联合MT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疗效。陈立霞等[9]将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联合MT,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针刺部位取顶颞前后斜线和顶中线。结果表明,观察组FMA、BBS、MBI评分高于对照组,10米步行时间低于对照组。王爱君等[10]观察头针联合MT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对照组采用MT及假头针治疗,观察组采用头针及MT,结果发现观察组FMA、BB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10米步行时间低于对照组。头针联合MT可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但目前MT对不同的脑卒中患者缺乏统一性、规范性的明确标准。不同的训练指标、镜像操作、训练项目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2.3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Bobath技术 头针得气后,在针上通以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称为头电针。头针联合Bobath技术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何诚等[11]为了观察头电针联合新Bobath技术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1组采用头电针、体电针同时治疗,对照2组在体电针基础上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头电针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头针取健侧顶颞前斜线,连接神经刺激仪后,采用连续波,电流强度1~2 mA,频率15 Hz,留针时间30 min,并且采用促通技术对患侧的下肢进行康复训练,结果发现治疗组Ashworth分级(MAS)、BBS、MBI、NIHSS、肌电积分值和中位频率评分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郑欢[12]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头针联合Bobath治疗、单纯Bobath治疗。结果发现研究组有效率高达89.19%,高于对照组的72.97%。研究结果表明,头针和Bobath技术二者相互促进,可有效恢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4 头针联合康复机器人 近几年,康复机器人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头针联合康复机器人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取得较好疗效。陈菲等[13]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机器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头针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平衡功能、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朱勤贤等[14]将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三组均给与内科药物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施加头针治疗,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下旁线捻转刺激,结果表明头针联合康复机器人能够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头针联合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简便的康复方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有助于患者长期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5 头针联合平衡仪 目前,平衡仪广泛用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治疗训练中,头针联合平衡仪在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李雪婷[15]采用头针联合Pro-Kin平衡仪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结果发现实验组BBS、前后双足站立位时睁眼重心摆动轨迹长和外周面积比较均优于对照组。王波等[6]将81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结果发现头针联合Pro-Kin平衡仪训练的C组在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头针治疗的B组。头针联合平衡仪不仅能够使被刺激的头部运动感觉区和平衡训练相结合,并且能够将肢体负重信息和重心转换信息反馈给头部受刺激的感觉区,从而促进脑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二者相辅相成,可以提高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6 头针联合悬吊运动(SET) 头针联合SET用于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徐磊等[16]采用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观点相一致的理念,将105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头针联合SET组、头针组、SET组,为了能够使针刺和现代康复手段更好的相辅相成,头针联合SET组在针刺的同时进行SET,观察6周后BBS评分、平衡测试仪、FMA评分,结果发现头针联合SET组的有效率高于SET组和头针组。彭俊峰等[17]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联合头针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下肢FMA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头针联合SET将调神通络与康复训练相融合,可以促进建立正确的神经反馈机制,使主动锻炼与被动刺激有机结合,体现了治疗方法的优越性,对于促进脑卒中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7 头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 近年来,随着物理治疗技术和中医康复技术的发展,头针与PNF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多。陈玮等[18]将96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常规组、针刺组、针刺联合PNF组,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针刺组单纯施以针刺疗法,针刺联合PNF组在针刺组上加以PNF训练,研究发现,针刺联合PNF组动态稳定极限整体、跌倒风险、BBS、MBI评分均优于针刺组和常规组。韩振翔等[19]设立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各30例来研究PNF技术联合头针治疗对于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头针结合PNF技术对于改善患者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PNF治疗。头针联合PNF技术能够提高本体感受器传导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促进动态和静态平衡功能恢复,提高运动能力。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应用PNF联合头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PNF技术康复时间长,需要患者及家属具有足够的耐心。

3 头针联合传统治疗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3.1 头针联合中药治疗 中药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中药与头针结合运用取得了更佳的效果。周建等[20]采用头针联合益智醒脑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结果表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87.5%)高于对照组(62.5%)。研究发现,头针联合益智醒脑方能够提高脑皮质血流量、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加快神经系统修复,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3.2 头针联合八段锦 头针和八段锦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八段锦对于脑卒中不同时期的患者不具有普适性,因此目前临床上并未推广和应用。罗琼等[21]研究发现,针刺运动前区、平衡区及顶颞前斜线,并在留针的状态下进行八段锦疗法,可以有效激活大脑皮层生物学功能,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叶涛等[22]通过针刺顶区、顶前区及枕下区并且联合八段锦锻炼发现,八段锦锻炼联合头针对于脑卒中后提高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头针联合八段锦能够有效激活大脑皮层生物学功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八段锦联合头针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内病外治”原则,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3.3 头针联合体针 体针是头针形成发展的基础,头针联合体针可显著缩短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病程。李宇霄[23]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控压、控糖、控脂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头针取顶中线、患侧顶颞前斜线,体针取患侧肢体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委中、阳陵泉、照海。足三里可以调节气血,濡养筋骨,委中穴周围的腘绳肌与股四头肌是涉及屈膝和伸髋关节的主动肌和拮抗肌,阳陵泉有润滑关节,舒筋活络的作用。研究发现,头体针结合治疗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程度以及步态,提高步行能力。姚雪青等[24]设立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选取上肢的曲池、合谷、肩髃和外关穴,下肢选取足三里、环跳、太冲和阳陵泉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平衡区、足运感区和运动区,研究发现,观察组在改善患者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供血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头针作用于病灶,属于近治,体针作用于病变部位,属于远治。头针与体针虽然二者作用途径不同,但是二者结合相辅相成,对于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头针联合电针如何将毫针、电针、梅花针、穴位注射等针刺方法融入,此类研究较少,今后可进一步研究。

4 特色头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4.1 互动式头针 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显著改善作用,是当前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热点。郭洋洋等[25]设立对照组和观察组来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观察组采用互动式头针治疗,对照组将头针与MOTOmed训练分开进行,治疗8周后发现观察组的FMA、BBS、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互动式头针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优于非同步模式。张威等[26]将8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与基础治疗和PN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互动式头针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BBS、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互动式头针强调患者主动配合,糅合思维动作、针刺效应以及目的性的主动康复训练为一体。互动式头针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期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平衡功能和生活质量。

4.2 久留针 头针久留针可缩短患者病程,是目前临床上头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最佳方案之一。久留针是指将留针时间延长到6~24 h来增加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气,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神经冲动敏感性[27]。齐丛会等[28]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久留组和普通针刺组,头针久留组留针7~10 h,普通针刺组留针30 min,研究发现,头针久留组在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高于普通针刺组。刘依兰[29]研究发现,留针24 h治疗组的FMA和MBI评分优于留针30 min观察组。头穴久留针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最佳留针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4.3 双侧头针 许多临床试验证实双侧头针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优于单侧头针,当前许多学者对双侧头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张利珠[30]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单侧病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头针取顶中线、患侧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研究组取顶中线、双侧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研究显示,双侧头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患侧头针。李文辉等[31]对5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双侧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情况分析,双侧头针和单侧头针均能促进患者脑供血的状态,但双侧头针更能充分发挥大脑双侧血流作用、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指标。双侧头针在血流的调整、针刺信息的传导、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等方面均优于患侧头针,但是健侧半球的代偿机制对后期的康复作用存在争议,缺乏系统选穴规范和疗效评价。

5 不足

本文纳入的临床研究中,选用的均是头针,多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等,头针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具有成本低、安全效优、简便的优势,近5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头针可以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头针与其他康复治疗技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效果更为显著。但临床研究质量仍有许多不足:①评价标准多采用量表的形式,缺少更加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大部分研究结果疗效评定量表多为FMA、BBS、MBI等,量表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偏倚,并且存在“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如平衡仪、神经电生理技术、康复机器人等,用于脑卒中后的评估具有客观性,并且针对性较强,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南,因此应该积极建立一个客观定量与主观多等级定量相结合的疗效评定体系。②头针疗法介入时机存在争议,介入时间不够精确,有学者认为早期介入头针刺激会引起不良反应,亦有学者认为早期介入可以减少神经功能损伤,保护脑组织。尽管大多数研究认为早期介入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但是对于头针治疗的最佳时机需要进一步探索。③头针流派众多,选穴部位相临近,但是目前对于各流派头针的对比研究缺乏高质量循证依据,因此应该对各流派头针进行临床对比研究,选择最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统一规范的治疗选择。

此外,对于针刺的深度、针刺手法、留针时间、针刺频率、针刺疗程没有统一认识。在今后研究中应从患者个体出发,精准定位患者损伤部位,准确评估,精准康复,选择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客观的评价标准,制定更加优化的诊疗方案,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长时间的临床研究,积极随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李洪天:设计框架及论文撰写;魏凯,刘杰,张洪丽,顾晨丛:收集并梳理文献资料;王利春:指导论文写作,审核及修改论文

猜你喜欢
头针功能障碍针刺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ody acupuncture for 32 cancer cases with intractable hiccups after radiochemotherapy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5年3期)2015-04-23 07:28:34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1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3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