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张剑青
延安大学医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非肠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临床症状可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及排便不尽感,久治不愈可发展为顽固性功能性便秘,症状加重且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使用润肠通便剂、口服泻药等,虽可快速缓解患者的便秘症状,但对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并未真正解决此类患者便秘的长期问题。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群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特殊方式移植到患者肠道内,被认为是治疗顽固性功能性便秘的一种新型疗法。但FMT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国内外并未将此项技术作为常规治疗方案。本综述探讨了FMT单独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情况,以及不同移植途径、不同输注频次、不同剂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以期为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其生活质量。
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是指符合罗马Ⅳ关于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且在过去6个月内症状持续加重,对最佳常规治疗无效的便秘[1]。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群相比,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处于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在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优势菌群的浓度较健康人群显著降低,而潜在致病菌与真菌数量较多[2]。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3]。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因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代谢产物和有害菌群的堆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严重影响患者的肠道功能。FMT通过特殊方式将健康人群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新建立新的肠道菌群,使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趋于平衡,同时还可调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稳定肠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动力恢复,从而改善患者便秘症状[4]。目前粪菌植入可通过上消化道、中消化道及下消化道三种途径给入[5]。
FMT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应用范围广,在胃肠道疾病及胃肠道外疾病的治疗中有所涉及[6]。随着国内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肠道微生态制剂的功效及安全性在顽固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中被广泛关注,多数患者从中获益。国内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开展实施选择性菌群移植,可大大增加特定疾病的疗效[7]。因个体差异性及肠道菌群之间相互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对临床开展FMT带来巨大挑战。FMT作为一项新型疗法,仍需要长期反复论证与试验来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2.1 FMT单独应用 FMT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肠道免疫功能,有效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从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8]。张管平等[9]通过给予20例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为期1周的FMT,结果显示,进行菌群移植后患者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分布变化显著,优势菌群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杨波等[10]对顽固性功能性便秘合并抑郁的18例患者实施为期9周FMT,发现患者便秘及抑郁症状均明显改善,排便频率及粪便性状趋于正常。袁淇等[11]对8例经鼻空肠管行FMT的难治性便秘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表明患者自发排便次数增加,精神状态及睡眠质量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由此证实FM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OHARA等[12]对1例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实施FMT后,其肠道菌群成分与供体相似,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显著,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排便情况及腹部症状良好。TIAN等[13]设计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FMT,结果表明干预组的大便黏稠度评分及结肠运转时间较对照组均有所改善,治愈率较常规治疗高30%。FMT具有疗程短、疗效佳、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多数顽固性功能性便秘儿童在FMT下获益[14]。目前,现有相关研究的治疗样本较小,因个体差异性导致实际临床疗效存在差异,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并未得到明确证实,但多数研究证实FMT对改善便秘症状的有效性。因此,对于传统治疗方法难以缓解临床症状的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可以考虑进行FMT。
2.1.1 不同移植途径对疗效的影响 多数研究表明,不同移植途径下的FMT总体有效率存在差异。国外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口服粪菌胶囊有效率不亚于经结肠镜移植的疗效,胶囊治疗的侵入性小且消耗费用较少,患者接受度高,被认为是FMT最合适的途径[15]。FADDA[16]通过比较口服胶囊、鼻饲管、灌肠及结肠镜4种不同移植途径的疗效,结果表明口服粪菌胶囊可大幅度提高患者使用率及接受度,不良反应较少,较其他移植途径疗效显著。田宏亮等[17]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不同移植途径下FM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研究,其中鼻肠管组与口服粪菌胶囊组临床改善率高于结肠镜组,口服胶囊组患者配合度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两组更低,且长期疗效显著。KAO等[18]将116例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口服粪菌胶囊组与结肠镜组,结果表明口服粪菌胶囊的治疗方式成功率最高,不良反应少,疗效持续时间长。李宁等[19]采用不同移植途径对2 010例患者实施FMT,其中鼻肠管组与口服粪菌胶囊组临床疗效佳,可有效改善便秘症状,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证实了FM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与陈启仪等[20]对3 923例患者实施FMT效果相似,不同移植途径下的FMT临床治愈率及改善率存在差异。以上研究表明,经鼻肠管移植途径的FMT具有相对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可操控性,口服粪菌胶囊患者接受度更高且花费较少,可能是未来更加理想的选择。目前,FMT在临床应用中并无最佳的移植途径,临床医生可根据不同患者之间个体差异性及疾病特点选择更加适合患者的移植途径。
2.1.2 不同输注频次对疗效的影响 多数研究表明,FMT可用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代谢免疫系统及肿瘤等多种疾病治疗,尤其对于传统治疗无效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疗效更为显著。进行早期、重复、规律疗程的患者,疗效持续时间更长[21]。经FMT后,临床疗效在1个月后存在不同程度减退,提示需要定期进行重复治疗以巩固疗效的重要性。国外研究表明,菌群移植后植入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存留时间较短,随治疗时间推移出现不同程度衰减,考虑可能与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衰退的变化有关[22]。因此,对患者实施连续性菌群移植对维持体内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至关重要,多次重复的FMT可对患者体内肠道菌群进行及时有效补充,对改善患者便秘症状、维持长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张薛磊等[23]对49例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实施FMT,其中25例实施单次移植,24例实施阶段性移植,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行FMT后第4周,两组患者临床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8周与第12周,阶段性移植组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单次移植组。提示阶段性菌群移植治疗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疗效优于单次移植,遵循早期、重复、规律的治疗原则对患者的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2.1.3 不同剂量对疗效的影响 ALLEGRETTI等[24]对低剂量与高剂量FMT胶囊进行安全性研究,在随访8周期间,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其中高剂量组的临床治愈率达94%。MOCANU等[25]比较胃肠疾病患者分别使用单次FMT剂量与重复FMT剂量治疗的复发率及缓解率,结果显示重复剂量的FMT治疗总体有效率更高。EI-SALHY等[26]的研究表明,与30 g粪菌移植剂量相比,60 g剂量移植的临床改善率更高,且通过增加移植剂量或FMT次数可促进患者肠道菌群平衡,改善便秘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以上研究证实,高剂量FMT对胃肠功能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效果显著,但由于研究所纳入样本量较少,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FMT联合其他药物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FMT联合其他药物(乳果糖口服液、水溶性膳食纤维、聚乙二醇、益生菌等)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单纯FMT,联合用药对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症状缓解具有重要意义[27]。叶洁桐[28]对103例老年顽固性便秘患者实施FMT联合乳果糖治疗方案,发现该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便秘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杜三军等[29]对干预组患者进行FMT联合乳果糖治疗,干预6周后结果显示,患者首次自主排便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证实FMT联合药物治疗对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疗效显著,可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不良反应发生,与姜晗[30]研究结果一致。FANG等[31]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进行FMT相比,联合泻药治疗对增加患者排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缓解便秘症状更有效。ZHANG等[32]对29例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实施FMT联合可溶性膳食纤维治疗方案,临床缓解率及改善率高达69.0%(20/29),75.9%(22/29),1年后下降至48.3%(14/29)、58.6%(17/29),但仍高于基线水平,其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所改善。刘巧云等[33]对30例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实施FMT联合聚乙二醇治疗(观察组),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显著高于单纯应用聚乙二醇治疗的对照组(53.3%),且粪便性状、便秘症状缓解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与丁西平等[34]的研究结果一致。以上研究证实,鉴于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及疾病长期控制的需要,FMT联合多种药物治疗比单一治疗更具有优势。
随着现代社会压力加剧及老龄化人口日益增长,功能性便秘患者数量将持续上升。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方法不再局限于胃肠道症状与心理症状干预,而是在不断深入研究中识别便秘患者潜在病理生理机制。目前,FMT在临床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多数研究表明,FMT对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症状改善具有积极治疗价值。随着肠—脑轴概念的提出,患者因便秘所产生的神经系统问题也备受关注,在FMT基础上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如心理疗法、运动疗法及院外延续性护理的开展等,建立起由胃肠消化科医生为主,心理治疗师及专业护理人员等多学科参与的治疗模式,将是未来临床工作中的发展方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卢艳:查阅文献,文章构思与设计,撰写论文;张剑青:文章修订,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