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 玮(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同学们,大家一定记得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时,我们接受的国际捐赠物品外包装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这些寄语让那个寒冷的冬日顿时变得温暖起来,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并再次唤醒我们对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长期沉淀下来的智慧佳作的新认识。但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想要知晓这些诗句背后的意义也颇为困难,很多同学甚至产生“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的尴尬。
若要觅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古文翻译的方法刻不容缓。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现实因素,那就是我们在考试中,如果不掌握古文翻译技巧,如何能读懂古文,精准答题?因此,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事情。本文介绍几个古文翻译的小技巧,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
古文翻译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再用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来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同时,注意句子的语气也要翻译到位,如原著的句子是疑问句,翻译的句子也务必是疑问语气。
对于翻译的内容,我们要积极做到表意明确,不能含糊其词,更不能有歧义,语言也要流畅。这不仅考查译者能否准确读懂原文,还考查译者能否精确理解原文的意义。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文言文在表达方面往往隐藏很多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以体现现代汉语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呈现译者的文学修养。
所谓保留,就是在文言文当中,关于专用的名词、年号、国号、地名、人名、物名等,可以原文抄录,不需要翻译,如翻译后能让人明白,也可以选择翻译。比如,在苏轼的《赤壁赋》中,开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里的“壬戌”指的是元丰五年,而古代运用干支纪年法,岁次壬戌;“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日”,每月十六为“既望”,因此,我们可以翻译为“既望日”,也可以直接翻译成“农历十六”。再比如,在《项脊轩志》中,“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中的“项脊轩”是一个名词,直接选录即可;在《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的“崤函”“雍州”是地名,也不需要翻译。
文言文中有一些字词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这些都可以选择删去。比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是句首语气词,不需要翻译,可以直接删减它。
所谓更换,是指把古词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比如,人称代词中的“我”和“你”,最常见的就是将古文中的“吾”“余”换为“我”,把古文中的“尔”“汝”换为“你”。再比如一些实词,如“孝公既没”中的“没”,不能翻译成没有,因为“没”通“殁”,意思是死去了。
所谓调序,是指一些文言文句子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有所区别。比如“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意思是“又在庭院中种植了兰树、桂树、竹子之类的植物”。调整语序在古文翻译当中非常常见,希望同学们好好积累。
古文由于其精简性,往往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对于虚词的翻译,一定要广泛阅读,有意识地积累;对于实词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选择合适词的意义进行代入翻译。比如,在某次模拟考试中,考查“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促织》)中的“顾”的意义。“顾”这个字有“回头看”“看”“照顾”“拜访”“考虑”“但是”等意,这里采用“但是”的译意。
所谓意译,是相对于“直译”而言,它是指根据原文大意来翻译,而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比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记》)中的“藩篱”,意思就是篱笆墙,如果直译的话,就显得滑稽可笑了,我们不妨意译为“防守”“边防”。再比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中的“秋毫”,指的是秋天里动物身上飘落下来的毛发,我们只能意译成“最微小的东西”。这样的翻译不仅没有违背“忠实原著”的原则,反而更显精准。
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的意境进行翻译。同一个字、同一个词若放在不同的文章中,因上下文不同的语境,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因此,某个词的独特文化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推断才能得知。以某年的课外文言文句子翻译为例,“崔器希旨深刻,奏皆处死;上意亦欲惩劝天下,欲从器议”,这道翻译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深刻”一词的意思。其实“深刻”在文言文中常翻译成“苛刻、严峻”,如《荆轲刺秦王》中“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中的“深”,就是“刻毒”的意思。所以这道题应翻译为“崔器逢迎旨意严峻苛刻,上奏全部处死;皇上也打算以此惩戒天下,想要听从崔器的建议”,这样的翻译才算合情合理。
除了以上的翻译方法,同学们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文翻译基础知识,如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等,积累这些知识才能搭建起我们的文言基础素养。下面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这些词语和句式的灵活运用,同学们要注意积累这些知识。
虚词,就是指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的与实词相对的词,是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而存在和发生作用,但又具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常 见 的 有“以”“为”“而”“其”“乎”“焉”“之”“于”等。
以
1.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
2.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顺承关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而
1.今急而求子(连词,才,表顺承) 。
2.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
3.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连词,表顺承) 。
4.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其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3.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4.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之
1.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
2.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3.臣之壮也、行李之往来(主谓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鄙 越国以鄙远(鄙,本义是“边邑”,这里是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东、西 既东封郑(东,是方位名词,这里用作状语,意为“向东”,类似的还有“肆其西封”中的“西”,向西)。
军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古今异义词,就是某个词语在古代的使用方法和现代的使用方法有所区别。
去 亦去之(去,古义是“离开”的意思;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行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义指出行所带的包裹)。
特殊句式,就是指有些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不同,常见的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示判断,意思是说“邻国的势力雄厚了,就是你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何……有”也是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意思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思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省略句 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答应了他”)。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词,指代郑亡的事情),意思是“请拿这件事来麻烦您的左右代为通报”]。
以上是关于文言文学习的一些思路和翻译技巧,希望同学们能够以同样的方法认真品读每一篇文言文,希望同学们能够读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雄浑阔大,能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适清雅,能体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哲思至理,让自己的思想更加厚重。本文所举的例子不过是“沧海一粟”,我国古代文学在民族发展历史长河中可谓闪耀四方,要学会这些文化知识,除了投入时间和精力外,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唯如此,我们才不必羡慕那些诗词大会上的唇枪舌剑,更不必忧虑高悬天际的高考压力。世上无难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广泛阅读古文,从阅读中积累,从阅读中提升,就能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收获文化和思想的富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