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3-04-16 02:15郭维勤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化学防治林区树木

郭维勤

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甘肃武威 733300

森林所具有的很多功能,使其在生态环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森林之所以被称为天然屏障,是因为其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功能,再加上自身所赋予的经济价值,使其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生态安全息息相关[1-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日益加快,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加上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森林病虫害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政策的扶持、制度的落实、防治措施的有效应用,实现林业的转型优化,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助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

1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种类多样

我国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且覆盖范围广,因此,诸如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森林地带一直都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蕴含着很多珍贵植物品种。正因如此,我国森林病虫害种类非常多,又因地区不同,使得病虫害的发生类型也有所差异,因此,病虫害多样化的特点无疑加大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

1.2 发病突然

森林病虫害不仅种类繁多,发病原因也多种多样。以立枯病来说,当进入4月,万物消融,如果这时遇到了突发性降水的天气,则立枯病很容易借助水流的作用侵入树木的根茎,从而导致其腐烂。而这样的突发状况会加大防治工作的难度。不仅如此,立枯病的发病时间还非常短,当相关人员发现此情况时,树木已经死亡。

1.3 危害面积大

森林的覆盖面积大,树木品种多样,使得其一旦遭到了病虫害侵害,危害面积也会进一步扩大,甚至会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加上有些病虫害在早期并没有很明显的发病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造成区域化感染。而对于林区来说,除了有树木植被以外,还有生活在林中的各种动物,在日常活动中可能会给树木造成一定的损伤或其本身就携带了一定的病原体,而这些都会导致危害面积的扩大。

1.4 传播速度快

森林病虫害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这是因为有些病虫害的传播性非常强,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面积的传播与蔓延,再加上有些林区过于依靠化学防治手段,导致一些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病虫害的进化速度。而对于林区来说,树木之间的种植相对集中,一旦在某个角落出现了病虫害,就会在短时间内蔓延整个林区。加上有些病虫害能够越冬,所以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他们的活动速度只会变缓,而等到翌年春天又会恢复如初。由此可见,只依靠气候的变化是无法消除虫害的。

2 森林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人工林面积大幅度增加

国家近年来开始积极致力于营林造林等工程的推进,而这样的工程建设虽然扩大了森林的覆盖面积,提高了苗木的存活率,但大部分的人工林栽植使得林木的结构非常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树木对病虫害等方面的抵御能力。林区内所种植的树木都会成为病原体的易感树种,而如果在此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应的隔断和防治措施,就会加快病虫害的传播速度,进而造成大面积感染。

2.2 自然气候变化大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害虫还是动物,都是林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因此,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不论是强降雨天气还是自然降水少的天气,都会引发相关病虫害。近年来,温室效应显著,为害虫的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知,自然气候的变化也会成为推动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条件。

2.3 过度依赖化学防治

以往,在面对森林病虫害时,大部分人都会倾向于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这是因为化学防治方法达到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加上化学防治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所以其一直以来都是森林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手段之一。但是,如果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势必会给林区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不仅如此,化学防治手段在灭杀相关害虫的同时,会杀死有益微生物,因此,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角度来看,化学防治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除此之外,如果林区的病虫害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工作人员会配备浓度更高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长此以往,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还会使一些虫害产生较强的抗药性,进而影响最终的防治效果。

3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3.1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3.1.1 药物残留 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松材线虫、落叶松球蚜、黄斑星天牛等。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工作人员通常会喷洒农药以进行预防和控制,但是,在喷洒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害虫或病原菌身上会存在药物残留。众所周知,部分化学药物是具有一定毒性的,加上有些化学药物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代谢,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分解,因此,药物残留问题容易引发二次危害。由此可见,不论是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还是从病虫害防治效果来看,都要解决药物残留的问题。

3.1.2 破坏生态环境 在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存在方法运用不得当、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会导致防治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这不仅会破坏森林的生态结构,还会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防治措施不得当,不仅不能够很好地控制病虫害,反而会加速其蔓延与传播。尤其是在面临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整个林区内没有其天敌,所以繁衍速度会更快,进而导致林业生态系统失衡。

3.2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3.2.1 提高育苗成活率,加强森林的承载力 森林资源既是我国的天然屏障,又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生活的家园,而森林所拥有的强大功能和作用,可以更好地助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积极开展和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既可以提高树木的存活率,又能够增强树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进而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加强森林的承载力,以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2 增加观测次数,提高对森林资源的把控度 虽然森林病虫害具有突发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但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适当增加观测次数,以便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物种,掌握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动权,进而在此基础上提高对森林资源的把控度。除此之外,积极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能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在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使相关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树种数量及其分布等方面的信息,进而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2.3 保障林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障林业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具体来说,树木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都拥有一定的自我防御能力,而借助病虫害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更好地提高树木在此方面的能力。通过“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菌”等方式,提高树木的生长质量,为树木打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实现林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 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来说,其所遵循的防治原则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从而在原则的正确指导下,综合运用防治措施,通过更深层次的探索,实现传统防治向现代化防治的转变。

4.1 生态学原则

坚持生态学原则是指在开展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应立足于生物链演化特点,采取合适的生物防治措施。这是因为与其他防治措施相比,生物防治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借助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确保最终的防治效果。不仅如此,在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还能进一步优化林区结构,进而立足于病虫害发生特点,引进相应数量的虫害天敌,从而借助生物之间的关系,实现对病虫害的预防与控制。

4.2 经济学原则

经济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通过对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应用研究与分析,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具体来说,经济学原则是以林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以病虫害防治效果为落脚点,通过对昆虫经济性的重要分析,以及对相关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提高最终的防治效果,进而通过对病虫害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制定更为合理和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以积极应对林业资源所面临的各种虫害问题。

4.3 绿色环保原则

绿色环保原则是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核心,因为在开展此项工作时,一定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进而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治理,实现病虫害防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除此之外,在绿色环保原则的指导下,相关人员应侧重选择生物防治手段,这样不仅不会破坏林区的结构,还不会对林区内的生物造成衍生危害,进而使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安全性、科学性。

5 森林病虫害绿色防治有效措施

5.1 加强宣传,共同参与

要想更好地强化社会大众对病虫害防治意义的认识,提高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就应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通过扩大宣传范围,丰富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可利用各大网络平台积极宣传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并通过突出防治重点、普及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森林的防护,同时更好地规范群众的行为,避免乱砍滥伐等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借助宣传工作的积极开展,还能更好地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评选活动等形式,强化责任意识,树立生态环保理念,以使工作人员能够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5.2 科技引导,精准防治

信息化时代,各种现代化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在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可以引进新技术、购入新设备。例如,可以借助3S技术,对病虫害的发生区域进行全天候动态监测,进而通过有效获取和分析信息,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防治。同时,应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比如,某一个区域如果发生了相关病虫害,则周边地区也要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以避免出现大面积虫害感染的情况。

遥感监控技术主要是通过对传感器的有效应用,精准捕捉特定的目标,然后对其进行锁定,以便展开更加深入的分析,进而为相关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数据和影像。由于我国森林面积大,加上有些林区还处于复杂的地势地形,所以借助遥感监控技术,既能够有效地节约人力成本,又能进一步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应用该技术,能掌握林区实际的受灾情况。当前,随着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研究力度的加大,使得其可以为森林的防治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具体来说,转基因技术的主要应用原理就是改变树种的遗传基因,以提高其抗病性。不仅如此,应用转基因技术还能对病虫害的基因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求最大限度地解决病虫害的侵袭问题。并且转基因技术作为绿色化学防治手段的一种,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不会对林区造成过多的污染和破坏[4]。

5.3 科学造林,严格检疫

由于人工林的面积较大,且树种的结构较为单一,因此,为了使其能够拥有原始森林各个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就应积极推进科学造林。通过树种的混合搭配,开展严格的检疫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同时在此基础上阻挡外来物种的入侵。除此之外,在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的过程中,还应遵循“防大于治”的原则,并通过监测工作的积极开展,以及预警信息的全面落实,了解林区内病虫害的相关情况,以提高防治工作的针对性,进而通过科学的判断和各项措施的施行,确保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而在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时,还需要做好树木营养补充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树木抗病虫害的能力,不给病虫害可乘之机。

5.4 尊重自然,生物防治

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时,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立足实际情况,实现科学防治。不仅如此,积极落实生物防治手段,能避免药物无残留和病虫害抗药性等问题的发生,进而通过以菌治菌、引进天敌益鸟等措施,更好地控制虫害数量。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引进天敌昆虫、鸟类时,一是要控制好引进的数量,二是要注重种类的选择,三是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打造。这样既能使昆虫、鸟类在林区内很好地存活,又能有效地抑制相关病虫害的发生。

5.5 培养专业防护团队

要想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水平,需要将目光放到专业团队的培养上,这是保护工作开展的前提,也是工作质量提高的保障。具体来说,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定期的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而通过健全培训体系、深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打造出一支专业的防护团队。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调动相关人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强化,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5]。

5.6 加大购置设备资金投入

除了依靠相关的防治技术,还需要防治方法的积极配合。因此在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应注重技术的引进,设备的购入,而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有力支持,所以应通过加大对购置设备的资金投入,为相关环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不仅如此,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还能构建更为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而通过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来对病虫害展开及时的防治和控制。

6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应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从而在生物防治手段的强大辅助之下,平衡林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最终通过引进新技术,凭借丰富的经验,在设备的加持下,实现森林资源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化学防治林区树木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树木之最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辨认树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树木也睡觉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树木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