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燕
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甘肃武威 733300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使得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产生影响的因素逐渐增多。作为对林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灾害之一,病虫害除具有较强的危害性和毁灭性之外,在治理方面也存在长期性和挑战性。因此,森林病虫害防治在当前减灾工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是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的森林病虫害种类已经超过了8 000种,而发生频率较高的病虫害超过了200种,给林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的病虫害超过100种。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年森林病虫害的覆盖面积相对较大,病虫害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当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森林病虫害包括刺蛾类害虫、紫薇白粉病等。病虫害问题会严重限制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森林病虫害的繁殖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当前技术水平无法完全消除病虫害,延缓了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进程推进速度[1]。
现阶段,人们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重视度普遍较高,实际所开展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通常会加强对移栽方式的应用,采用此种方式无法避免植株携带病虫,导致引发更为严重的病虫害。在这样的情况下,若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及时维护和有效处理,则病虫害问题便会持续加重,对林业生态环境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此种类型的病虫害比较容易发生在人工林区域。森林病虫害问题的出现会制约林木的健康生长,导致我国森林覆盖面积逐渐缩小,给林业造成严重损失[2]。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期间,化学防治手段的应用更为广泛,此种方式虽然能够取得较为可观的防治效果,但因为化学药剂自身具有易残留、难降解等特点,很有可能对林业生态环境产生更为严重的污染,进一步加大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开展难度。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推进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多,因此,实际出现的森林病虫害类型也较为丰富,这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从实际角度来看,森林病虫害发生在不确定性方面的特点表现较为突出。要想准确预测病虫害存在较大难度,为病虫害的针对性预防增添了许多困难。我国不同地区因为在地理环境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实际的林业发展状况也存在较大不同,进而引发森林病虫害的环境和因素也具有不确定性。森林病虫害问题通常是突然发生的,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因此,相关专业也很难实现对即将发生病虫害问题的精准预测。近年来,国家在林业发展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我国人工林面积得到了持续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业管理难度,同时使得森林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更高[3]。
现阶段,森林病虫害种类逐渐增多,然而我国在森林监测预报、检疫方面的工作效果不佳,很难充分满足实际需求,导致病虫害问题对林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我国地大物博,森林覆盖面积较大,需要保证实际所开展森林监测预报工作的精细性与严谨性,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针对森林开展的监测工作缺乏有效性,导致实际的森林管理工作存在较为严重的避重就轻现状,对森林病虫害信息的预报缺乏及时性,严重限制了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病虫害的传播速度更快[4]。就现阶段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林业所受森林病虫害的影响逐渐加重,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针对病虫害问题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若病虫害监测和预报工作开展不够及时或者缺乏有效性,则其所引发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森林害虫物种进化的速度非常快,若针对其长期应用一般的防治措施,很难充分保证病虫害控制效果。在实际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农药喷洒等措施的应用比较常见,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预防。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人员对农药的使用具有较强的盲目性,一味地加大药剂使用量,认为以此便可以提高农药效果。此种不合理方式在伤害病虫害的同时,很有可能会对林木的正常生长造成限制,并且长期使用化学药剂的方法容易提高害虫的抗药性,逐渐降低农药防治效果,大大增加了后续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难度[5]。并且如果农药使用量过大,还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药物残留,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同时会对林业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加重。除此之外,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害虫的死亡率,还加大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难度,对此,需要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
目前,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所建立的机制不够完善,部分人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缺乏足够的认知。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的建立而言,我国通常会加强纵向行政管理方式的应用,此种现状的存在就使得林业部门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不够及时或者不够充分,使得地区所开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协调性。尤其是对小规模区域的病虫害问题来说,若在实践工作落实之前,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很有可能会导致森林病虫害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加剧,给林业发展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除此之外,以上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还会逐渐削弱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缺乏足够重视,导致相关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不佳,使得地区的病虫害面积持续扩大[6]。
现阶段,国家在不断加大力度开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目的是想要维系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的平衡,推动我国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国家每年都会结合地区的林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后续发展目标。要想更高效地实现林业发展目标,林业部门必须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给予足够重视,相关工作人员应对病虫害对林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深刻的认知,在充分明确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开展林业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在实践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还应积极参与其中,为林业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多项支持,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供充分保障,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害问题对当地农业生态建设的影响[7]。
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而言,其在森林养护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保证森林养护工作开展效果,便可以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要想充分增强森林养护工作开展效果、保证各环节养护工作开展的科学性。
首先,需要参与养护工作的人员预先对养护区域的土壤开展全面检测工作,结合种植幼苗与病虫害的生长特点,改善土壤条件,通过有效调整土壤的理化性质,抑制病虫害的滋生,为幼苗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若实际面对的森林养护区域存在杂物,为了避免其对幼苗的生长造成限制,相关人员应及时开展土地翻修工作,全面清除杂物,采用该举措可以为树苗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还有利于切断病虫害的传播,同时便于后期开展树木养护工作。
其次,幼苗成长期是树木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对该阶段的养护给予足够重视。为了保证幼苗养护效果,需要对幼苗的生长环境进行动态化监测,准确判断幼苗生长所在区域的土壤养分,评估其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是否有利于促进幼苗的健康生长。
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对森林养护工作给予较高的重视度,并且提供相应支持,针对此方面出台相应政策,通过大力宣传,使人民群众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有更为明确的认知,同时对此给予相应的资金投入,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丰富树木的种类,对林业种植提出严格要求,促使森林养护工作能够持续、稳定推进。针对参与森林养护的工作人员,应对其定期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丰富其专业知识储备,提高森林养护技术的应用水平,充分保证树木养护工作开展的合理性,持续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这对提高地区的植树造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林业发展所受病虫害侵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树木所受病虫害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若实际树木受病虫害问题较为严重,可能会导致树木逐渐枯死。因此,为了有效控制树木的枯死率,在实际开展树木养护工作的过程中,在发现病虫害时,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相关部门可以加强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应用,例如,合理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实现对森林情况的实时性监测,从而更好地了解树木生长所受病虫害影响。因为树木类型与其所在生长环境存在不同,其所出现病虫害的种类也存在相应差异,一些树木在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后,其叶面会开始泛黄,还有可能会发生叶片掉落的现象。在此过程中,树木的树皮和数值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所获取的树木监测信息便能够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根据树木的实际变化情况对其所遭受的病虫害类型作出精准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而有效控制病虫害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病虫害问题带来的损失。
目前,我国实际开展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应用最广泛的手段是喷洒农药。该方法虽然对病虫害防治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但如果农药使用缺乏科学性,则会对林业后续发展造成限制。现阶段的农药种类不断丰富,加之防治人员对农药的使用量逐渐增多,使得一些农药往往不能够得到及时降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每逢阴雨天气,农药残留便会随着雨水一同浸入土壤,从而对病虫害防治区域周围的水源产生农药污染。
如果农药的使用量控制不当,还会促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一定的变化,对植物原本的生长环境条件造成严重破坏,长此以往,便会严重破坏林业生态平衡,从而大大加剧水土流失。为了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应不断积累防治经验。为了更好地满足实际的病虫害防治需求,应持续更新与优化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所使用的农药和工具,加强对现代化新型绿色农药的使用,在充分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的同时,为林业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传统林业种植模式而言,其所选择种植树木的种类具有较强的单一性,这便很难形成完善的食物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树木大面积病虫害问题发生概率。在实际开展树木种植工作过程中,相关林业工作人员应结合种子区域土壤的实际情况选择树木种类,尽量保证所选择树木种类的丰富性,从而使树木种植区域能够形成更为完整丰富的食物链,以此利用害虫的天敌实现对害虫数量的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一旦发现森林病虫害问题,以便让相关人员有更充裕的时间准确确认病虫害诱因,并且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治理工作,降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难度。
在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防治原则,从而在原则的指导之下,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而所遵循的防治原则,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进而通过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应用,更好地将现代化的防治理念融入其中。
在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应在立足于生物链演化特点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生物防治措施,并且与其他防治措施相比,生物防治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因为其主要是借助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强化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不仅如此,在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还能进一步优化森林结构,并在立足于病虫害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引进相应数量的虫害天敌,进而借助生物链,实现对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
经济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开展森林病害的防治工作时,通过对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应用研究与分析,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水平,确保最终的防治效果。具体来说,经济学原则主要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以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为落脚点,从而通过对昆虫经济性的科学分析,确保防治效果。通过对相关的有害生物展开综合的防治以及对病虫害的深入了解,确保防治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能够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指明方向,还能有效解决其所面临的各种病虫害问题。
绿色环保原则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核心,因为在对森林进行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不论采用何种措施,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进而通过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生态环境的优化治理,实现病虫害防治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除此之外,在绿色环保原则的指导下,相关人员应侧重选择生物防治手段,这样不仅不会对森林的结构造成破坏,也不会对森林的生物造成衍生危害,从而使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安全性和科学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变得尤为突出,保证生态保护工作开展质量,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森林病虫害是限制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在实践工作中,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对推动我国林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