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课标”)的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法治教育的新探索也成为很多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深刻理解新时代,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时代要求,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法治教育的关键点,才能将这种关注转化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的实际行动,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从政策依据、素养要求、内容安排和教学建议等四个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法治教育的关键点进行梳理,以期为一线教师理解和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教育提供参考。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法治教育的政策依据,可以从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相关政策文件的落实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来说,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于法治重要性的强调,一个是将这一要求落实于青少年教育的要求。
就前者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有非常重要的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根据。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1]2018年8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2]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个方面的要求,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3]从“法制”到“法治”,从“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些转变为法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根据。
就后者而言,党和国家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4]这些内容,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明确指导,成为新时代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根本遵循。
从相关政策的落实来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是需要关注的典型文献。2016年7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进行了明确部署。该大纲分六个部分,分别明确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保障。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而言,这一文件确定的初中阶段的阶段目标及对应内容,在“2022课标”中均有显著体现。这一文件也是理解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主要根据。此外,该大纲在实施途径方面明确提出:“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完成本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初中阶段,采取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学期以专册方式实施教学,保证法治教育时间。”从这些要求来看,以“2022课标”为依据编写的新教材也将保持法治教育专册的设计。该大纲对于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的规定,也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教育落实提供了明确和充分的根据。
核心素养培育是“2022课标”的重要标识,也是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追求与方向。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来审视,法治教育就是对于法治观念的理解与培育。
在“2022课标”中,对于道德与法治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按照基本含义、主要表现和育人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相比较而言,“2022课标”在“主要表现”方面呈现的条理性更加清楚。依据这个结构,对于法治观念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从基本含义的角度来说,对于法治观念的理解需要与其表现结合起来。对于法治观念的含义界定,“2022课标”采用的是选取表现主要内容的组合式定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法治观念的五个表现中,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更根本、更基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则是在这些理念基础上的具体化。
从主要表现来说,法治观念的表现条目最多、内容也最丰富。对于这一部分内容,需要从各自的侧重点进行理解。“宪法法律至上”,强调的是宪法意识,这一部分是对“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落实和体现,也是将我们所强调的宪法意识与所谓的宪政区别开来的关键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平权意识,对其理解包含保护和遵守两个角度。从保护的角度说,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不会因为性别、智力情况、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而有所差别;从遵守的角度说,则要求所有人都要平等地遵守法律,不存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也没有可以违法犯罪但不受法律处罚的人。“权利义务相统一”是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角度说的,这一部分的理解重点是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即每个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部分,是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要求的表现,也让“法治让生活更美好”有了现实落脚点。理解这一部分的关键,在于维权意识和观念的培育。“只要我在法律为我设定的边界之内,法律就是保护我的,那些越过法律边界对我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这种体现法治温度的设计,也是法治观念培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些教师觉得不容易与法治观念结合起来。对这一部分的理解,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要理解这是落实教育部2021年10月发布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表现,另一个是要将这一部分内容与健全人格部分的“珍爱生命”区别开。“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强调的是防范他人或者其他外在因素对自我生命与健康的伤害,而“珍爱生命”强调的是自我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前者是由外向内的,后者则是由内向外的。
从育人价值来说,“2022课标”的突出特点是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保持了高度一致性,都以“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作为素养培育的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5]要求,可以视为这一目标追求的最新根据。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是有层次差别的,但都是当前法治教育指向的目标和方向。从这个角度理解这种一致性,就可以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观念和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法治意识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了。
“2022课标”落实法治教育的重头在课程内容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应的是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内容。这一部分的法治教育主题就成为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落脚点。无论是从主题比较还是从学段比较,这一部分的分量都是最重的。从各学段的法治教育主题来看,前三个学段的法治教育主题一共有15条内容要求,而第四学段法治教育主题包括了16条内容要求。从第四学段的各学习主题来看,总共35条内容要求,除了法治教育之外的四个主题,一共才19条内容要求。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安排,既与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有关,也是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认知能力和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有了更多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和可能。在此背景下,他们的法治观念培养也就尤其重要。这样的课程安排,正是落实法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对于法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即第1条,其核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自2020年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出,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也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法治教育的总领和起点。当前的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相关内容。未来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这一部分会有所加强。
第二部分,即第2—4条,其核心是基本理念落实,主要包括宪法意识、权利与义务、法治等。这一部分是法治基础理念的培育。关于宪法意识的培养,要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要将宪法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和“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的要求相关联。关于权利与义务部分的内容,可以结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 中“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第五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的规定进行理解。关于法治部分的内容,要与第三学段“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及特征”区分开来。
第三部分,即第5—10条,其核心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主要涉及与国家治理相关的内容,包括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国家机关等。这一部分内容,涉及与国家和政府相关的几个主要方面,涉及港澳台问题、国体、政体等内容,还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制度等当下热点,对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挑战性的,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
第四部分,即第11—14条,其核心是建设法治社会,主要涉及《民法典》《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环境保护法规等相关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联比较密切,在现行统编教材中也都有较为充分的呈现,相对于前两部分来说,更容易落实。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更多考虑学段的特殊性,注意相关内容在前几个学段和高中思政课中的要求。比如,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第三学段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涉及。在初中阶段,这一部分的内容就要从落实“增强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和能力”等角度落实。
第五部分,即第15—16条,其核心是国家主权观念和参与国际社会,主要涉及国家安全观教育、国际组织和国际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也有比较充分的涉及,但将这一重要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中,这还是第一次。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和2020年发布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是理解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根据。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体系部分,需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关联起来,让学生以更为广阔的视野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内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将其理解为法治观念培养的全部内容。素养培育与课程内容是“多对多”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这一理念,就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灵活处理。
从教学推进的角度来说,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将上述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和课程内容要求落实,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精研课标,从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描述和核心素养表现等方面,明确法治教育的“度”。除了前述对法治观念的要求和课程内容中的法治教育主题之外,“2022课标”中还有多个部分涉及法治教育的要求。在学业要求中提及的“能够了解我国的主要国家机构和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了解公民权利义务,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和“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认识和评价社会生活现象,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权益”等,在第四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中提及的所有标注了法治观念的部分,以及在附录中对7—9年级法治观念学段表现的描述等,都明确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和程度,对于法治教育的形式、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都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在涉及相关教学内容、遴选相关教学素材的时候,都要对照这些要求,形成明确认识。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发现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创新策略。就此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突破:第一,坚持素养培育的基本导向,以法治观念的培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前所述,核心素养培育在义务教育课程中的落实,是本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教育,也要将这一要求充分而彻底地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与课程改革的总方向保持一致。这就需要教师以核心素养培育的标尺衡量自己的教学,并将取舍教学素材、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统一到核心素养培育上来。第二,坚持议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创新探索,促进法治教育相关内容的落实。这些教学方式方法,都是在“2022课标”中明确要求的教学探索方向,既体现了当前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也充分反映了未来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教育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将这些创新探索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以最优化的方式提升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第三,坚持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讲好“是什么”的基本要求。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引导学生明确“是什么”,是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对初中阶段思政课的课程内容的要求。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的组成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教育要将上述要求落实在教学中,就必须在教学实施的各环节中,体现相关要求,不能讲成干巴巴的法律知识,更不能直接把法律条文的背诵、识记作为法治教育落地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