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玮
在2023年众多的艺术家个展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近期举办的“照常进行——广军画展”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存在。展览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军近年来创作的版画、油画、水彩、陶瓷、创作手稿,以及早年的素描、木刻版画等近300件作品,这些作品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老教具一起,看似随意地陈列在美术馆顶层的天光穹顶展厅,展厅里播放着记录艺术家日常生活的几段影像,回荡着艺术家即兴吹奏的口琴,没有展墙、没有灯光、没有展签,甚至差点儿没有展览前言,更没有开幕式,展出期间还在不断调整展品。就是这样一个似乎不太“专业”的展览,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姿态打动了无数观众。
用展览策展人蔡萌的话来说,这不是一个艺术家的回顾展,也不是一个学术研究展,而是一个关于“艺术状态”的展览。为了表现广军的“艺术状态”,蔡萌选择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最美也最难驾驭的天光穹顶展厅。秉持着“创作策展”的理念,策展团队将展览策划当作一次艺术创作,面对展厅的强大气场,选择了一种顺势而为的方式,将作品、影像、老教具、植物、家具等进行组合,通过反复的尝试,让作品形成了跟空间咬合生成的关系。蔡萌谈道:“整个布展过程完全是偶发和随机生成的,仿佛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秩序或隐秘法则在操控着整个展览,借助着我们的手,让这些作品到它们该去的位置,呈现出它们应有的状态。”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展览的环形空间系统、自然光影系统、展墙与地面的色彩系统,以及由纪录片中的口琴声、木刻声、小狗叫声等组成的声音系统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展览的细节也十分考究,作品摆放的角度、精心的装裱、低反光玻璃的使用、地毯厚度的选择、植物的点缀、座椅的摆放等都折射出“随意”表象下的用心策划。
展览能够以这种方式成功地呈现出来,最为关键的是广军作品中极为难得的松弛感。这种松弛感以日常的形式呈现出来,反而与极难驾驭的展厅空间相得益彰,甚至营造了一个颇具艺术疗愈效果的舒适环境。
展览虽然不以回顾为目的,但也清晰地呈现了广军的艺术创作历程。从1957年在中央美术學院附中二年级所画的素描,到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版画作品和生活中的随手创作,再到2023年最新创作的大幅油画作品,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广军可谓一直“在路上”。他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始终以一种“溜溜达达”的方式从容前进,也总保持着纯真的天趣。这固然离不开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却更是艺术家数十年勤奋探索的结果。从展览中大量的手稿和草图来看,广军从来不曾怠惰,其作品中那种从不强求却又水到渠成的松弛感背后,是大量看不见的“画外功夫”和岁月浸润的生活智慧。此次展览,广军将50件版画作品捐赠给了中央美术学院,相信他的“艺术状态”能够激励后学。
展览自开展以来就广受好评,或许是因为它给紧绷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顿身心的场所,就像展览的名字——“照常进行”。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四个字有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应广大观众的要求,原计划于12月17日结束的展览日前宣布延期至2024年1月1日,展出作品仍将有所调整,展览继续照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