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当代艺术多样表达的可能

2023-04-15 20:06张婷婷
中国美术报 2023年46期
关键词:旭光形质作品展

张婷婷

12月15日下午,“天际·园象——管怀宾作品展”及“卜的形质——刘旭光作品展”在寧波美术馆开幕。展览重在表现两位艺术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转化、发展,及在哲学层面上的深入思考,聚焦他们对当代艺术精神的理解。

管怀宾,1961年生于江苏南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跨媒体艺术学院原院长,获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与资深教授荣誉。先后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和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后赴日本留学,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与研究,获东京艺术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实验艺术家,管怀宾一直致力于在装置艺术中,进行有关东方古典造园和建筑、绘画中的美学概念和语言方式的尝试。他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构并融入自身的语言系统和作品构架之中,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广泛的延伸与拓展。过去20多年里,他参与过许多重要国际性展览,并曾在中国澳门、苏州及日本东京、横滨等地艺术机构举办个展。

此次“天际·园象——管怀宾作品展”集中展出管怀宾近年来的一些代表性装置作品和最新的影像作品,以及“玄园”系列绘画作品。这个展览,一方面与他之前的“无人界”“光·音——天城”系列作品相关,另一方面也对应着其“乌有园”的想象与构造,希望能在某种距离上回溯这交叉在现实时间、空间之上的“天际·园象”,触碰这个充满能量的世界。展览还是其之前“天际线——管怀宾作品展”的另外一个侧面,尝试在某种物理空间的演绎,以及有形无形的时间美学的泛论外,进一步聚焦到物与物、物与空间的流动变化,尤其是借装置艺术的话题探讨中国美学中的“势象”关系,力图在时空的经纬上再构精神想象的维度。

刘旭光,1958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现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他早年留学日本时接触到物派艺术,研究东方思想并提出“质觉”理念,且坚持以这一理念指导创作。他在当代艺术体系中探索形质与介质的语言在视觉中的可能性,在视觉的物理性媒介到数字媒介表达方式中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刘旭光曾在国内外参加重要的主题性双年展,并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艺术机构举办“质觉”理念主题个展。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及美国维斯曼博物馆等收藏,著有《论质觉》《质觉个案研究》《新媒体艺术概论》等。

刘旭光的艺术特征,是对甲骨文“卜”的字形和独特形质与形式做了语言转换,强调当代艺术的视觉性。在“卜”字符号的内核和形态中,发现其视觉的能量。这次“卜的形质——刘旭光作品展”呈现刘旭光绘画作品《痕迹》、装置作品《悬空界》,以及影像作品《炎帝的怒火》等30件,为其近30多年来的重要创作。其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彰显了当代审美意识,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质觉”美术理念在创作中的实践。

开幕式前,一场围绕两位艺术家当代艺术探索的主题沙龙在宁波美术馆中央厅举办。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策展人、美术评论家冯博一,以及艺术家管怀宾、刘旭光等作为沙龙嘉宾展开对话与分享。本场沙龙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展览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月14日。

猜你喜欢
旭光形质作品展
草书神采浅析
孙旭光
董旭光永济调研农牧产业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雨季的云
作品展
小主编作品展
小主编入选作品展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浅析1962年台湾“旭光作战计划”破产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