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锋
高台县红崖子水利管理所,甘肃高台 734300
在山区地带,由于地形起伏、水源分散以及水资源有限等特点,对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非常重要。山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第一,要坚持经济性原则。节水灌溉系统投资较小,但产生的经济效益却非常显著,因此必须在低投资的基础上进行选型。第二,要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原则。在设计节水系统时,务必考虑当地水源状况、自然环境、农业需求、地形特点等方面,以确保系统不仅满足实际需要,还能够顺利推广应用。第三,确保运行管理的便捷性,实现当地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灌溉管理,使其成为计量和征收费用的有效工具。
基于以上原则,采用自压喷灌技术,并采取半固定、固定式喷灌系统。固定式管道虽然灌溉效果显著,但管道使用量大、投资高且利用率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为避免占用耕地,降低成本,应选择半固定管道连接方式。该方式允许支管拆卸后移动,主管道则固定埋设在地下,经济效益较高[1]。
(1)相关部门应根据喷灌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监测和调查分析。尽管在各项指标方面,喷灌系统都能够满足要求,但其水量的分布并不均匀,尤其下游部位的水压较大,容易导致喷头结构受损。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压力分布的不均匀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根本出发,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紧密结合地形特点,重点解决压力分布、流量分配、梯田大小、相邻梯块高差等问题,以确保各个管道合理布置。在管道布置设计方案中,应特别关注坡地和梯田的坡度、走向、宽度等因素。在输水配水管道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现场地形的多变性,确保管道设计科学、合理,以满足灌溉标准。对具备出水口的配水支管设计,首先要考虑实际情况,如路边田埂等因素,尽量满足双向供水的需求。在喷头的设计环节,主要采用正方形布置方式,以适应梯田地块的形状。
(2)喷头的设计阶段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其关键原则在于确保整个灌溉区域都能得到充分的水源覆盖。这一原则的实现在于喷头的布置和设置,尤其需要重点考虑路边和边缘位置的支管。在这些位置,通常采用扇形喷洒方式,以保证水能够均匀地覆盖到这些相对较难达到的区域。通过合理的扇形喷洒,灌溉的效果能够得到最大化,确保植物在整个农田内都能获得足够的水分供应。
在固定式喷灌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支管设置的考虑尤为重要。在设计支管时,需要注意其坡度设置,尤其是逆向坡度,从而保障冬季排水效果,防止水在支管中积聚并因冻结而引发管道冻裂损坏,延长喷头和管道的使用寿命。此外,在管道的埋深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确保埋深适当,避免管道受到严寒天气的影响。
(3)为了进一步确保喷灌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喷灌工作制度,并在管道的运行管理方面加强工作,避免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管道严重受损。当梯田宽度较大时,要考虑支管之间的间隔距离,确保其设置方向能够满足现场作业的要求,从而保障灌溉效果。
在山地自压管灌系统的设计中,合理的管网设计能够保证水源供应充足、水流分配均匀,从而实现农田的高效灌溉。
(1)需要根据实际灌溉区域的地形、土质、坡度等因素,确定灌溉区域的划分和管道布局。在山地地形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地势高低变化,合理规划主管道、支管道和分水口的位置。通常情况下,主管道沿着坡度较小的方向铺设,以保证水流畅通,支管道则连接到各个灌溉区域,实现均匀的水流分配。
(2)在山地自压管灌系统中,常采用PVC塑料管道,能够适应复杂的山地环境。相关部门根据实际的水流量和压力要求,选择合适的管道直径,以确保水流速度适中,使其在管道内保持稳定的流动状态。
(3)考虑到山地地形的陡峭和高差变化,应合理设置落差建筑物,如消力池和跌水口等,以减少水流速度和压力的变化,使管道免受损坏。在设计消力池时,需确保其长度和深度满足要求,以实现断面流速分布的均匀性。跌水口的设置要考虑水流的平稳性,避免水流冲击引发管道破裂。
(4)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网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传感器监测灌溉区域的土壤湿度和水流情况,实现智能化的水源供应和水流控制。
在梯田地块相对狭小且高差较大、土壤湿陷性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布置管网至关重要,有助于灌溉水高效、均匀地供应到每个梯田,实现农作物的良好生长。
(1)由于梯田地块宽度相对较小、高差较大,其适合采用固定管道的方式进行输配水。固定管道可以确保稳定的水流和灌溉效果,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在管网设计时,需要将主管道和支管道分为2个级别,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供水。
(2)主管道的布置应与等高线垂直,即从上游到下游引水,以便水能够自然流动,并保持稳定的流速和压力。这有助于避免水流过快或过慢,从而确保灌溉的均匀性和有效性。支管道则应沿着梯田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以适应地块的形状和高差变化。
(3)在支管道的布置过程中,应适当设置供水口,以便在不同梯田之间供水更加灵活和精准。一般可以考虑每隔40 m设置1个供水口,供水口可以采用给水栓进行控制,便于根据需求进行开关操作,从而有效减少管道长度,减少水流阻力,提高供水效率。此外,在山区地形和湿陷性较严重的情况下,选用耐腐蚀、耐压强度较高的材质十分必要。常见的选择是采用PVC塑料管道,因其具有轻便、耐用的特点,适合在山地环境下使用。
(4)在管网布置过程中,还应考虑管道的固定方式和防止漏水等细节。管道应采取适当的固定装置,以保证其稳定性和耐用性。同时,在接口处和弯头处应严密进行密封,以防止水流泄漏[2]。
每条支管道每次开出1个水口进行轮灌,并且同时开启2或3条支管,根据先开后关的顺序,一组设备灌溉结束后,再开启另外一组,然后关闭。为了避免出现管道淤积、冻裂等危险,需要进行埋地布置管道,根据地形条件逆坡布置。灌溉工作结束后,支管内的水应直接排入干管内,以免管道内积水而造成冻胀危害。如果现场地形条件不允许,要利用水栓进行积水排出。
在山地进行滴灌系统运行的环节,输水渠道沿着等高线布置,在该渠道以下高差5~20 m范围之内,作为山坡以及坡度较大的区域,为当地的经济以及生态造林发展提供基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滴灌系统设计方案,保证运行管理的顺利开展,并且进行固定处理,满足当前灌溉作业要求。
在滴灌系统的管道布置过程中,需要根据地形特点和灌溉要求,合理规划管道的布置。
(1)首先,相关部门应进行详细的地形测量和分析。滴灌系统应设置在地形为坡地且存在完善的梯田系统的地区。同时,需要了解不同梯田之间的高差、坡度以及地势变化,以便确定合适的管道布置方案。在地面相对比较平坦的区域,可以考虑将管道按照垂直方向进行布置,即从上游向下游引水,沿着垂直方向的等高线进行布置。
(2)根据地形特点,确定管道的起点和终点。通常情况下,起点可以选择位于较高处的水源位置,而终点则可以是灌溉区域的下方,以保证水能够顺势流动,实现自然引水。在布置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管道的弯曲和急转弯,以保证水流畅通无阻。
(3)根据地势变化,确定管道的坡度。在坡地灌溉中,管道的坡度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水流的速度和压力。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管道坡度,确保水能够顺利流动,避免出现积水和阻塞的情况。坡度的设置要考虑到不同梯田之间的高差以及水流稳定性。
(4)在滴灌地形中,支管的设置要根据各个梯田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以确保每个梯田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灌溉。支管的布置要避免过长或过短,以保证水流均匀分布,避免灌溉死角。
(5)在管道系统布置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管道的材料选择、固定方式以及防止漏水等技术细节。选用耐用的材料,合理固定管道,采取防漏水措施,以确保管道系统长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在进行渠道灌溉布置时,需要通过管道和相关建筑物从水源地取水,以满足当前农田灌溉的需求。然而,山地灌区与平原灌区存在一些显著差异。山区地带的地形起伏明显,坡度陡峭,河床深刻,耕地分散,相对较高,因此对灌溉的水压有更高的要求。在山地灌溉中,干渠的设计需要考虑较高的高程、大的落差以及较长的线路,同时还要应对众多的弯曲变化。支渠的设置也是一个挑战,由于流量较小、落差较大,容易产生冲刷作用,对整个渠道的运行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结合当前山区灌区的特点,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农民筹资能力等。山区地带的灌溉设置环节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渠道灌溉仍然是农村地区主要的灌溉方式。必须解决好引水下山的问题,才能够有效促进灌溉效果的提升[3]。
(2)在山区地带进行灌溉设计时,渠道的设置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渠道应当与等高线垂直布置,尤其是在上部坡度较陡的区域。由于山区地形的特殊性,渠道的落差较大,耕地主要位于坡地上,因此灌溉任务相对较为艰巨。很多地区难以进行有效灌溉。原有渠道普遍存在严重损坏的情况,多种因素造成渠道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需求,设计不合理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山区地带的梯田多集中于支渠的下部,相邻梯田之间的高差差异明显,高程变化范围广泛,在1~5 m之间,甚至有些高度超过10 m,而下游区域的渠道很难满足运行标准,即使勉强投入使用,也难以避免短时间内的冲毁风险。
此外,某些位置的高差变化尤为严重,而其他地方的坡度则较为缓和。上游地区水流湍急,夹杂着泥沙,对下游地区产生冲击影响,常导致渠道淤积泥沙的问题,对后续灌溉操作和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灌溉系统运行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渠道设计和分析,采取措施消除由落差引起的问题,以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灌溉效果。
常规渠道设计中,水头损失较为严重,因此会采取较小糙率的材料。渠道灌溉中,下山渠道要适当地增大输水材料的糙率,通过人工加糙的方法,增强渠道扩散效果,减小流动速度,改善下流状态,消除水动能,使得下游渠道得到充分的保护。该方式具有明显优势,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结构形式、尺寸、渠道落差等方面因素。在人工加糙的环节,下山渠道设计极为重要,应选择符合系统运行标准的材料,减小水流的冲击作用,延长渠道应用寿命。
经过详细的实地检测和调查分析,发现落差建筑物上游的冲刷问题主要源于跌水口的单宽流量较大。在山区地形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水流的速度和压力在经过跌水口时会显著增加,导致水流冲刷渠道底部和侧壁,进而影响整个渠道的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缓水流的速度和压力,以减少冲刷现象的发生。
在山区灌溉工程中,消力池的设计较为重要。消力池不仅可以减缓水流的速度和压力,还能有效降低水流带来的冲击力,保护渠道和建筑物不受损坏。然而,要确保消力池的有效运行,需要在设计阶段考虑多个因素。
第一,消力池的长度和深度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以确保水流在池内有足够的时间来减缓速度和分散压力。通过合理的长度和深度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水流的动能,从而减少冲击力对渠道的影响,提高整个灌溉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二,在消力池的设计中,应通过合理设置糙条,使水流在消力池内得到有效的分散和消能,从而降低水流的速度和压力,保护渠道和结构物的完整性[4]。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其不断融合现代科技的力量,可以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挑战。信息技术、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等关键要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田灌溉正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作物生长状态等关键参数,为灌溉决策提供精准依据。自动控制系统则能够根据传感器数据进行智能化调控,实现精准的灌溉量和时机,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分浪费。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使其适合多样的农业生产情境。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实现农田灌溉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实时掌握田间水情,进行智能调度。传感器技术不仅将关注土壤和气象数据,还会越来越注重作物生理参数的监测,以实现更精准的灌溉决策。自动控制系统将进一步智能化,采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实现自动化灌溉调控,提高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山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应用,为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够在充分考虑地形、水资源和作物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和布局灌溉系统,提高用水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环境压力。这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民收入,还能够缓解山区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往后,还要不断深化技术研究,加强实际应用,促进山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山区农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