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许金星,王玉玲,李桂梅,刘政华
吉林省敦化市气象局,吉林敦化 133700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各种极端天气的频发,干旱、洪涝和冰雹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将气象服务运用到农业防灾减灾中。为了提高气象服务应用效果,相关工作人员应系统分析气象服务特征,按照我国农业防灾减灾需求,设计有效的应用对策,通过多种方法加大气象服务应用力度,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应用质量。
气象服务是以气象为主要对象的服务,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根据服务对象,气象服务可以划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其中决策气象服务是指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的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是指为公众提供的日常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是指为各行各业提供的针对行业需求的气象服务;科技服务是指为专门用户提供的特殊需要的气象服务。以上4类公共服务构成了覆盖全社会全方位的气象服务网。
目前,我国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形式包含2类:第一类是短期预报,是指运用各种气象软件,对短期内的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估,获得准确的天气报告,并及时通过网络发布气象信息,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第二类是长期预报,是指通过预测未来某个时间段内某地的气温、降水量和温度等变化情况,由农户根据气候灾害预警,事先做好自然灾害防御措施,以此降低农业损失。
农业与天气息息相关,天气变化情况影响着农作物产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气象服务提供的天气报告更加准确,能够提前预估出有关地区的降雨、干旱和霜冻等情况,农户可以明确有关时间段的天气变化情况,事先进行防灾减灾工作,防止自然灾害来临时影响农作物产量。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在2021年9月2—3日出现的大风、暴雨天气为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决策领导及各地信息员精细化发送精河县10 d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实时气象信息,并通过网络邮箱、QQ群、微信、村庄LED显示屏、农村喇叭等渠道向管理部门和农户进行实时气象信息预警服务。由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及时,防灾监测预报预警效果明显,有效消除了冰雹灾害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气象服务开始大力应用天气雷达,借助卫星云图,能够对风力和雨层进行动态监测,为农户提供基础的天气变化信息,使得农作物产量不受影响[1]。
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不同地区的地势环境各不相同,包括河滩、林地和苗圃等。同时,目前全球气候恶化,高温、洪涝和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当气象服务应用于农业防灾减灾中时,气象部门可以根据地方地势环境和农业防灾减灾需求,建设气象防灾监控平台,拓展气象预报预警范围。在遇到重大气象灾害时,气象部门可以通过现有气象防灾监控平台,分析农业生产可能会面临的自然灾害,及时通过网络发布气象信息,引导农户做好防范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减少经济损失,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气象服务中,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人工影响天气体系的出现,气象服务可以改变有关地区的天气情况。
当某个地区长期干旱时,当地气象部门可以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适当增加降水量,防止农作物过度干旱,确保农作物产量不受干旱影响。例如,贵州普定县2023年旱季过长,为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结合前期的气象情况,全县总共投入了7个炮站,开展人工防雹增雨工作,目前共作业了32次,用弹498发,通过人工增雨增大当地降水量,从而有效缓解了旱情。
此外,目前我国将气象服务中的小气候调控技术开始运用到温室大棚中来,按照有关农作物生长需求,为其营造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生长环境,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
虽然近年来我国气象服务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部分地方的农作物生产活动仍旧需要农户借助以往种植经验进行防灾减灾。当部分地区发生暴雨、干旱以及冰雹等极端天气时,农户往往无法及时应对,导致当地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当地农业经济,不利于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速度较快,但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也逐年增高,对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提出更高要求,气象服务需按照农业防灾减灾现状,强化科技水平投入力度,确保气象服务符合农业防灾减灾需求。然而,在实际中发现,我国基层气象服务防灾减灾水平较低,部分软硬件设备较为滞后,缺乏智能化气象服务系统,现有气象服务软件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不够准确,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效果一般。
监测系统影响着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效果。科学、先进的监测系统,能够提前预估气象灾害类型和影响程度,为农户预留充足的防灾减灾准备时间。但是,目前部分地区运用气象服务平台监测自然天气的信息收集能力、监测范围有限,导致监测到的信息不够完善、准确,无法为农户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信息,弱化了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2]。
部分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气象服务平台较为滞后,未能按照当地农业防灾减灾需求,优化平台中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以及气象评估等系统。现有气象服务平台功能较为单一,无法及时、快速发布气象灾害信息,影响了气象服务在农作物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效果。
同时,部分地区的气象部门对气象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未能结合信息化技术发展潮流,加大现代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力度,在气象服务中仍旧以沿用传统气象服务平台为主,没有及时增设新型服务功能,从而导致气象服务平台功能较为单一,影响了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质量[3]。
部分农户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防灾减灾缺乏正确认识,在种植农作物中仍旧存在“靠天吃饭”思想,未能掌握气象服务应用方法,没有及时按照手机或者电视提供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事先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工作,仅在自然灾害发生后被动进行事后处理,不仅使得农户损失较大,还降低了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价值[4]。
(1)为了有效强化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情况,深挖气象服务优势,运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现代化农业气象观测站,在当地建设线上气象数据信息共享中心,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获取到的气象信息进行转化处理,分析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基础。
(2)相关部门在搭建现代化农业气象观测站时,为了确保该站的服务功能符合农业防灾减灾要求,应通过3个步骤开展现代化农业气象观测站建设工作:
第一,建设网络监测点。信息技术人员在当地建设网络监测点,明确该监测点监控范围,将当地特殊农作物引入到网络监测范围中来,并设计局域性网络监控功能,运用信息化技术定期获取与当地特殊农作物有关的气象信息[5]。
第二,增设数据信息存储系统。组织信息技术人员在该系统上设计采集农业生产资料和区域灾情信息的功能,引入回传系统,提供随时调取、同步查阅和实时存储等模块,为后期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建立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网络系统。专人运用现有气象数据,通过信息化技术建设气象监测网络系统,在系统中设计分析、监测和共享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气象信息预报服务,为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创造良好条件。
相关部门在应用气象服务时,应积极设计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设计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前期,相关工作人员应通过网络和报刊等渠道,收集相关地区以往农业灾害信息,总结农业灾害出现规律,反思以往农业灾害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建设框架。
(2)在设计灾害评估系统的过程中,组织气象专家、农业部门和水利部门等负责人参与其中,引导相关工作人员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提供合理的系统搭建建议。相关部门应广泛采纳有关人士提供的专业化建议,按照当地农业防灾减灾需求,从中选择切实可行的搭建思路。相关工作人员应运用数字化技术设计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在系统中制定预期评估、过程评估和最终评估等板块,并为每个板块设计信息展示、大数据分析以及信息共享等渠道,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该系统,对当地与农业有关的气象灾害进行全面评估,做好气象灾害类型和等级等评估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将气象服务运用到农业防灾减灾的目的是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确保农作物产量达标。相关部门应在开展工作中,按照当地农业防灾减灾的实际情况,做好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以此提高农业对气象灾害的抵御能力。
第一,地方政府和气象部门应合作建设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在中心搭建气象灾害应急网络设施,运用现代化气象监测设备和信息化技术,探究地区气象信息资源,借助信息化手段处理地区灾情信息,定期预报气象灾害,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地方政府和气象部门应制定完善的气象灾害预报工作步骤,细分各个步骤工作内容,并将具体工作内容分配到人,组织专人完成相应气象灾害预报工作,力求通过专人专职的方式,确保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6]。
第三,地方政府应与气象部门、农业部门、水利部门和资源部门等合作,定期对当地的气象信息进行全面监测。在发生农业气象灾害前期,共同按照当地农业发展情况,设计合理的灾害应急措施,并将具体应急方法推广给农户,引导农户通过科学方法做好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以此减少农业损失。
第四,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人员应定期与气象信息播报工作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做好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运用个人专业能力全面采集当地气象灾害信息,形成评估精准、内容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报告,引导相关部门按照报告做好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相关部门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应用气象服务时,应加强气象灾害预警,通过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设置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方式,有效提升气象灾害应用效果。
第一,由于我国各地受到经济发展影响,系统建设进程各不一致。在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时,相关部门应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完善灾害预警网络,通过信息化技术建设气象灾害信息快速采集功能,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采集效率和发布速度,为农民留有充足的防灾减灾预防时间。
第二,设置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相关部门应在机制中讲明气象灾害预警范围和预警要求,并设计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流程。基层人员通过信息化技术收集气象灾害信息,再让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分析现有数据信息中蕴含的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和影响范围,最后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再次审核发布,保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准确性。
第三,通过网络渠道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相关部门可以让程序员在有关天气软件中加入气象灾害预警程序,通过自动提示功能以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农户,确保气象灾害预警工作落实到位。
农户是农业防灾减灾的关键因素,相关部门应加大气象灾害科普力度,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手册和线下讲解等方式,引导农户树立良好的防灾减灾意识,掌握科学的防灾减灾方法。
第一,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气象灾害科普时,应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等平台,全面宣传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知识。由于宣传对象以农户为主,而部分农户理解能力较差,相关部门可以将相关知识编辑成图文或短视频,发送到新媒体平台上,农户可以在观看图画或者视频的过程中,明确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全面掌握防灾减灾技巧[7]。
第二,将关于农业防灾减灾知识编辑成宣传手册,在宣传手册中通过表格或者图片等形式阐述不同自然灾害下的农业防灾减灾办法,发放给当地农户,让农户按照宣传手册讲解内容,在日常开展农作物种植中做好相关防灾减灾工作。
第三,组织线下讲解活动,并充分调动地区人力资源。在当地可能出现气象灾害时,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线下宣传、家访的方式,告知农户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含义,引导按照实际信息有序开展气象灾害防范工作,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气象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农作物生长环境,气象部门应在农业防灾减灾中注重气象服务。目前我国气象服务存在部分问题,影响了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气象部门应立足现实状况,设置合适的气象服务应用策略,搭建现代化农业气象观测站,做好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加大气象灾害科普力度,通过多种方法优化气象服务,切实增强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