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斌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水务局 二干灌区水利站,甘肃民勤 733300
针对我国农业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水利工程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当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使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促进了地区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应注重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探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水利灌溉质量。
我国不同地区针对农业水利灌溉加大了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目的是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率和灌溉质量,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作物经济效益。农业水利灌溉应达到以下要求:
首先,需要确保效率高。农田灌溉需求较大,不同地区水利条件存在差异,提高灌溉效率是灌溉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灌溉时,要引进先进技术,采取智慧化灌溉模式,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灌溉的高效运行。
其次,需要尽可能节水。我国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受到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通过分析我国农业水利灌溉基本要求和影响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效果的因素,了解到主要存在资金投入力度不大、节水灌溉意识不强、用水计划不科学、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
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在应用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应具备相关基础设施配套,为灌溉提供保障,避免影响农业水利工程质量。但一些地区没有认识到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也没有基于未来发展角度实施相关方案,农业水利工程基础设施配套资金欠缺影响了灌溉效果。虽然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但对节水灌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使得节水灌溉技术难以得到有效推广。此外,虽然一些部门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时缺少完善规划,造成资金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影响了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实施。
在农业水利工程应用灌溉技术后需要对其进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达到要求,防止出现故障问题。而一些部门在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方面得不到资金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维护工作,导致设备出现故障。
节水灌溉意识不强是导致灌溉节水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意义,认为当前水资源较为充足丰富,没有基于长远的眼光优化节水灌溉方案,在灌溉时大量用水,难以保证水资源的利用率,对引进先进设备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由于节水灌溉技术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部分工作人员对投入资金引进先进设备的积极性不高,仍采取传统的灌溉方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是一项系统的性工作,需要较为成熟完善的方案,部分从业人员认为不能产生持续性效益而放弃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进而影响了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效果。
第一,在农业水利灌溉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但由于我国降水呈现南北方差异较大的情况,不同地区的水利条件也会有所差异。但制定的一些灌溉计划不能满足各地的用水需求,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欠缺经验,导致节水灌溉效果不理想。
第二,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存在一定的差异,用水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盲目采取实施用水计划,将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部分工作人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各地特点和实际需求,采取模仿借鉴的方式应用节水灌溉技术,而这可能会背离当地发展方向,导致农作物灌溉效果不理想。在技术应用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没有重视对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分析,一般侧重于对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应用方面的推广,没有考虑到技术应用所产生的效果,使得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较为缓慢。
针对当下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应认识到技术类型多种多样,在使用时应依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方案。同时,应分析不同技术的优点和缺点,采取合适的模式为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但当前部分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存在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对节水技术的应用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只是盲目规划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此外,农业管理部门针对技术推广应用没有根据具体需求组织培训,没有向从业人员讲解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要点难点等,且没有考虑到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要求,使得技术推广应用较为盲目,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顺利有效应用。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往往采取大水漫灌的模式,这种方式操作较为便利,通过将周边水域的水资源引入农田,达到灌溉的目的。但由于一些地区淡水资源较为匮乏,并不适合采取粗放式的灌溉模式,采取漫灌模式可能影响土壤代谢,减少土壤中有机物,甚至可能导致微生物死亡,影响土壤质量。而且由于大水冲刷会影响地表土层,降低土壤生产力,不能确保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由此可见,粗放式灌溉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应探求更加先进、适合的灌溉模式。
在农田灌溉中往往会根据土壤水分相关参数制定灌溉计划,而农田灌溉计划可以作为了解农作物水分、制定灌溉预案决策、天气预报的依据。借助动态信息制定计划,有利于大规模农作物灌溉,提高灌溉的效率和质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气象信息,构建耗水量模型。比如,针对小麦、玉米种植,可以预测灌水日期,通过计算农作物灌溉量确定农作物生长灌溉方案,辅助从业人员减少用水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借助科学、高效的灌溉模式,采取可行的方案,实现精细化管理[1]。
当前,社会发展对农业水利灌溉的要求不断提升,而智慧灌溉模式得到了认可并被大面积推广应用。智慧化灌溉模式是指在农田灌溉工程中结合信息化技术,借助数据分析、信息化设备等,实现农田灌溉智能化、智慧化、网络化,进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应遵循科学、便利、经济原则。在规划设计时,应深入分析地区的地理地质、环境特点、农业生产现状,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引入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同时,应提升灌溉技术水平,避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等。此外,应认识到农业水利灌溉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是促进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渠道,在水利节水灌溉工作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遵循农业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原则,这也是农业水利灌溉高效节水的发展思路之一。
农业节水灌溉用水定额需要考虑到地方实际制定相关标准,不同地区节水量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生长环境湿度较大,地形复杂,生长周期长,会影响农作物产量,而且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由于环境遭到污染破坏会导致水资源匮乏,由此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农业经济效益[2]。
农业节水灌溉用水定额主要结合地区自然条件,考虑到农业水利实际用途,确定节水灌溉用水量,并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差异造成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节水灌溉质量,需要科学施肥,增加土壤含氧量,供应充足养分,从而满足地区农作物生长需求。
在农业水利灌溉中,需要有机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是要优化土壤结构,农业部门应健全土地流转政策;二是要注重节水技术的研发,控制农药使用量,提高节水灌溉的效率和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基础上,保证农业水利灌溉的质量;三是通过有效利用节水设施,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依据地区具体情况分类使用技术,积极种植有利于节水的农作物。此前,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应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处理标准,优化用水方案,从而实现农业水利工程高效节水[3]。
针对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应立足长远发展的视角,意识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根据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调整资金投入方案,建立并完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政府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根据农业水利工程灌溉技术应用需求设立专项资金,从而推动农业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此外,还应加强与社会其他行业领域进行交流合作,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农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影响节水灌溉工作的顺利进行。
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工作的开展需要得到群众的支持,但传统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过程中,群众的节水意识较为薄弱。因此,针对当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需要积极提高群众对节水灌溉工作的认识,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在当地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为节水灌溉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在具体工作中,农业有关部门应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深入分析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收集自然条件、土壤情况等相关参数信息,采用科学发展观念,为技术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此外,制定科学、可行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方案,让群众认识到节水灌溉工作的优势,调动群众积极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主动性,体现节水灌溉技术的价值。
由于不同地区对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针对节水灌溉工作,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科学规划,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依据工作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调查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获得完善、真实的数据,通过探讨得出方案,确定可行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此外,应考虑到农业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农作物种类不同,对水分的需求量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技术应用时,相关部门应根据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灌溉机制,通过不同技术方案的互补建立综合型灌溉模式,加大对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从而为从业人员技术应用提供指导[4]。
为了确保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确定最佳技术运用方案。比如,采用微灌溉技术。为了确保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工作发挥作用,体现价值,达到既定要求,在具体工作中,技术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技术方案,注重对微灌溉技术的应用,从而达到生产要求。在应用时需要优化资金配置,根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而使用合适的设备,避免盲目追求资金投入,确保科学、合理,避免由于资金浪费导致技术应用不顺利。
微灌溉技术的应用包括滤过器、灌水器等装置,操作简单便捷,适合大棚大面积种植,确保灌溉效果。灌溉技术应用涉及较多的技术形式,如滴灌灌溉技术、脉冲灌溉技术,需要依根据具体情况和种植特点采取合适的技术,从而保证节水灌溉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安装输水管道,借助灌水器进行灌溉,从而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还能节约资金,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灌溉需求较为紧迫的情况下,应采用步行式灌溉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借助机械设备、电力设备获得动力,确保技术应用顺利[5]。
一直以来,我国农田灌溉采取粗放式灌溉模式,而且由于田间设施配套不完善,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够理想,导致出现地下水位下降、种植结构单一等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高农田灌溉质量,需要在加强农田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增强农田节水灌溉效果,积极推广地下输水模式,强化农田滴灌配套,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节水灌溉农田。基于节水灌溉要求,配备滴灌设施、节水管道等,同时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灌溉效率,控制肥料使用量,根据农田灌溉需求建立智慧化灌溉管理系统,实现对水资源、水压、电流的远程控制,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对水泵进行自动化管理,进而达到分层、分级蓄水灌溉的目的,依据土壤墒情进行适时灌溉[6]。
为了确保农业水利灌溉质量,体现节水灌溉技术优势,应提高农业水利工程质量,根据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现状加强建设工程,引入先进灌溉理念,借助先进技术先进手段打造高水平农业水利灌溉工程,推进工程智慧化发展,增加经济效益。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实施质量管理,确保水利基础设施功能更加丰富完善,增强工程功能效果,确保达到精细化灌溉、智慧化灌溉的目的。
此外,需要加强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运营管理,消除隐患,避免造成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确保工程正常运行,促进灌溉高质量发展,从而满足灌溉需求和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
农业水利灌溉的主要模式包括粗放式灌溉模式、科学高效灌溉模式、智慧化灌溉模式。为促进农业水利灌溉的发展,应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做好统筹规划、确定最佳技术应用方案、完善智慧灌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水利工程质量,进而保证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作实施,提高灌溉效率和灌溉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