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及绩效研究

2023-04-15 18:59:01金齐林
新农民 2023年7期
关键词:县内凤阳县农机

金齐林

(凤阳县小溪河农机管理中心站,安徽 凤阳 233100)

1   前言

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技。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情况而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点是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导向作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亩均产出率。“两强一增”行动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下文便以凤阳县为例,说明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目标任务。

2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

凤阳县2021年生产总值为458525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470681万元,第二产业为2025903万元,第三产业为2088670万元。第一产业同比2020年增长6.0%,第二产业增长9.9%,第三产业增长10.8%。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72万hm2,同比增长0.86%,粮食产量841400t,同比增长1.09%。从上述数据可看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凤阳县第一产业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为扩大成果,相关部门制定了“两强一增”行动推进方案,下文便以此为例,说明该行动方案的具体目标任务。

2.1  科技强农目标任务

科技强农方面,凤阳县计划通过“两强一增”行动实现全县建制村或农村社区的科技特派员派驻全覆盖,将农业科技指导队伍扩充至200人及以上。提高职业农民培养力度,截至年底应培训450人以上。收集并保存农业种质资源50个以上,建设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库1个。提高县内水稻、小麦良种繁育面积,至少扩大至866.67hm2。增设蔬菜标准园2个,升级畜禽示范场1个。增加凤阳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共计10个以上。结合实际情况新建农产品加工基地1个,农产品加工企业4个。

2.2  机械强农目标任务

机械强农方面,凤阳县计划通过“两强一增”行动培育农机使用专家1人,建设市级农机经合作示范社1个,育秧中心2个、粮食烘干中心3个、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1个,并打造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1个。系统化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5名,专业农机手400人。并将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提高至26%以上,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91%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0.6万hm2,建设高标田示范区2个,农产品保鲜库2个。

2.3  农民增收目标任务

农民增收方面,凤阳县计划通过“两强一增”行动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至13.5亿元,提高土地流转面积占比达到50%,其中流转20hm2以上占流转总面积的40%以上。并于2022年全年完成土地托管1.33万hm2以上。建设家庭农场14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个。提高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至30%以上,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4%。

3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两强一增”目标任务,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农民增收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

3.1  科技强农具体措施

为实现科技强农目标任务,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两强一增”的科技强农行动。

一是深度开展科技合作。全面落实与省科技学院合作,推进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项目,完善项目合作内容。并加强与北大荒农业服务集团与凤阳县本土农业服务企业以及综合服务中心的合作。组织开展水稻以及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向农民展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1]。

二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做好新型实用农业实用技术的示范,并结合农业实际污染源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全面落实水稻、小麦病虫害的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加强物理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小麦、水稻以及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配方施肥技术、秸秆回收技术、畜禽养殖废物利用技术,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比例至43%以上、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比例至9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至43%以上、秸秆利用率至93.5%以上、养殖业废物利用比例至90%以上[2]。

三是推进种养业提质增效。此方面措施可从三点入手,具体如下:(1)发展凤阳县特色产业,并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2)全面落实有关于粮食安全的相关行动,对凤阳县境内333.33hm2以上的水稻、小麦以及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示范片区的发展进行巩固。并推进其他区域建设主要粮食作物万亩示范片区,以此带动凤阳县内小麦、玉米以及水稻的种植面积。以此为基础,依托于食品加工企业、粮食商贸企业,实施订单化生产,将凤阳县主要粮食作物的订单化生产占比提高至55%以上。(3)落实“菜篮子”产业。将凤阳县境内蔬菜种植面积始终控制在3666.67hm2以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000hm2以上,提高6%左右。并对县内生猪产能进行调控,充分发挥基础生产能力,增加县内畜禽养殖规模,使得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将年出栏生猪控制在42万头左右,肉蛋奶年产量控制在8.5万t左右。水产品养殖面积增加至0.91万hm2,增加稻虾养殖面积至0.34万hm2。

3.2  机械强农具体措施

为实现机械强农目标任务,可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两强一增”的机械强农行动。

一是补上农机应用短板。重新全面梳理县内农机发展需求,并依托于省级农机装备推广联盟、农产学研对接会商机制,针对实际农机发展需求,创建市级、县级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强落实农机专项科技计划、首台农机优惠政策,向农民推广成套育秧设备,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特色经济作物以及农机装备的示范应用。

二是加强机械装备建设。全面落实农用机械购置补贴以及报废更新等优惠政策,以此加速农机更新换代速度,提高县内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并布局粮食烘干中心、育秧中心建设,争取年底前实现全面覆盖,打造小麦、水稻以及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

三是提高农机服务能力。结合县内实际情况,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提高县内农机服务能力。增设农机化示范大院3个、全过程综合农事服务中心5个,以此实现县内全覆盖。将县内农机社会化主体发展至150个、农业生产联合体3个,并积极引导村级组织参与到农业生产“大托管”中,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换人”。此外,还需强化省级农机职能调度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供需职能化对接,加强农机职能装备技术的推广。

四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进行农田宜机化改造,将小田扩建为大田,结合实际情况布局重点区域,增加改造面积1733.33hm2以上。

五是研发、制造、改造急需农具。始终坚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分区域、分产区、分作物、分环节梳理农民对于农用机械的实际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围绕县内重点农作物与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研发农用机械装备。并加快农业生产机械的科技化改造,推动农机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实现“互联网+农机”“智能化农机”的示范以及推广,切实实现机械强农。

六是做大做强农用机械的社会化服务。基于第三点中的农机服务主体规模,促进农用机械社会化服务向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支持农技服务向农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并鼓励有实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业经营组织形成农业市场中的“双主体”。积极推行跨区作业、农机租赁以及订单作业。结合县内实际情况,探索推广农机装备以租代购新模式。

3.3  农民增收具体措施

为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可从下列几方面入手,推进“两强一增”的农民增收行动。

一是落实工资性收入行动。首先要对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加强宣传,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其次,强化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补贴性就业技能培训,探索实施普惠制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奖金补贴制度,以此提高农民自身的转移就业能力。再其次,大力鼓励农民发展小微型企业,支持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并做好培育、引进产业带头人。最后,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农田保姆”专业服务队,以此种形式增加农村服务业就业岗位。

二是落实财政性收入行动。首先要盘活县内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建立城乡接合的土地市场,积极推动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其次,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方式变更,加强对经营权流转的引导与扶持,以此培育承包权、经营权流转市场。再次,推进“三资”市场化运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以及资源的管理,对农村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集体产权交易平台,让农民从“三资”市场中获取更多经济收益。最后,探索“三权”融资,以相关文件、规定为导向,开展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并引导县内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以此降低农民融资难度。

三是落实经营性收入行动。首先,以县内实际情况为准,结合重要利好政策,因地制宜,建立7个中央扶持村。其次,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力度。通过农机补助等积极政策,打造一批规模大、能力强、信誉好的农业经营主体,以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农民增收。

四是落实转移性收入行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做到对实际生产者精准补贴。并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民政救助,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3]。

4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实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应当从下列几方面做好保障措施。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方面。在党委工作小组领导下,统筹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落实。县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实化工作举措,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形成工作合力。在此基础上,牵头组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三个工作专班,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

二是坚持要素集聚方面。突出农业中人才、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并进行整合,以此推动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以及服务社会化,最大限度助力“两强一增”行动实效。并立足于县内特色、优势、重点产业进行精准招商,针对农业装备实际研发需求,招揽高端人才。加强政策扶持,突出内生培育,促进农业经营大户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用地安全。始终坚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管控,确保县内耕地安全。对于符合乡村产业用地规定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设施农业用地备案手续,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设施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建设农业设施应当使用一般耕地,并依法备案。对于建设用地不符合相关要求的,相关部门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准,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四是坚持调度考核。首先,建立日常调度机制,县委、县政府以两个月为间隔,调度一次“两强一增”行动进展情况,并对未按时序进度完成任务或指标较平均水平低的乡镇、相关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以一个月为间隔,对“两强一增”行动指标进行监测,并在季度末进行通报。以上述为基础,切实将“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加大分值比重。相关职能部门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专项指导督查,以此补上工作落实过程中的短板[4]。

5   结论

综上所述,为实现乡村振兴,实行“两强一增”行动极为必要。本文以凤阳县为例,从目标任务、具体措施、保障措施三个角度,分别说明了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农民增收三项任务的具体落实策略。相关人员可从上述入手,构建培育链条,实现科技强农、夯实现代农业装备支撑,实现机械强农、强化利益联结、多元促进增收。

猜你喜欢
县内凤阳县农机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安徽凤阳县:新型农业种养模式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2:46
“神木”倒了
环球时报(2020-07-13)2020-07-13 06:14:29
专家下村
不一样的农机展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探析——来自凤阳县的实践案例
新农业(2018年6期)2018-04-18 07:30:32
凤阳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42
新兴城镇拓展金融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以安徽省凤阳县为例
对外经贸(2014年4期)2014-02-27 13: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