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芳
(绥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绥中 125200)
鸡绦虫病在各地区都有发生,与其饲养卫生条件的好坏有着密切关系,一些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养殖场发生该疾病的几率比较大,虽然不会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也会影响整体的养殖效益,应在养殖期间加强对防治鸡绦虫病的重视,能够做到科学防治。对于该疾病一般会采用实验室检验的方法进行诊断,而后使用联合用药治疗的方式可获得显著治疗效果。为控制鸡绦虫病的发生,降低该疾病对鸡只的危害,需要对诊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鸡只饲养期间能够对鸡绦虫病进行有效防治,这对提升养鸡场养殖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寄生在鸡只肠道内的绦虫种类有很多,一共有40多种,比较常见的绦虫主要有棘沟赖利绦虫、四角赖利绦虫、有轮赖利绦虫和节片戴文绦虫等。棘沟赖利绦虫,这种绦虫的虫长一般在34cm左右,头节部位分布4个圆形吸盘,顶部位置有两圈小钩,宽度在4mm左右,主要寄生在雏鸡、成年鸡和火鸡的小肠部位;四角赖利绦虫的整体形态与第一种较为相似,虫长一般在25cm左右,头节部位分布的吸盘为卵圆形,每个吸盘上都有小钩,而且顶部位置也有小钩。这一类寄生虫的颈部结构相对细长,主要寄生在鸡、火鸡、鸽子的小肠部位;有轮赖利绦虫的虫长没有前两种长,普遍都在4cm以内,但也存在长度达到13cm的有轮赖利绦虫。该类寄生虫的顶部比较宽,体积偏大与车轮形状较为相似,顶部位置存在小钩,头节部位也分布4个圆形吸盘,寄生的部位与棘沟赖利绦虫寄生位置一样;节片戴文绦虫的虫体与前三种相比最小,虫长一般为0.5~4mm,节片比较小,整体形状与舌头形状较为相似。头节顶部分和吸盘部位都分布小钩,主要寄生在鸡、鸽子和鹌鹑的十二指肠部位。
鸡只在感染该疾病后,由于寄生虫的存活时间比较久,会对鸡只的正常生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出现采食量下降和饮水量增多的情况,对雏鸡的影响比较大。若鸡只感染的绦虫数量比较多,绦虫在寄生部位发生聚集,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鸡的肠道受到严重破坏,还会出现十二指肠破裂的情况,从而引发肠炎,鸡只也会排出血样粪便。若饲养管理不到位,鸡只的抵抗力比较差,也会诱发其他疾病,或者感染传染性疾病,这就会导致整个鸡群的健康受到影响,无法保证生产性能,使得养鸡场整体的养殖效益下降,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鸡只大量死亡的情况,影响鸡只存活。鸡只在感染绦虫病后,生长发育相对缓慢,生长周期有所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饲养成本,需要在前期投入较多资金,加重了养殖户的负担。而且鸡只在发病之后的精神状态比较差,羽毛较为蓬乱,光泽性比较差,也不利于后续售卖。另外,鸡只在感染绦虫病后的产蛋量有所下降,这就会对养鸡场的养殖效益造成损害。
鸡绦虫病是养鸡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疾病产生的危害比较大,一般由一条或者多条绦虫引起,不但限制了鸡只的正常生长,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该疾病主要通过鸡只的口部进入机体,不同年龄段的鸡只都有可能发生,其中雏鸡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比较高。鸡绦虫病由中间宿主进行传播,所以在养鸡场内部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每种绦虫的中间宿主不同,其中棘沟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为蚂蚁,有轮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为苍蝇和金龟子,这类甲虫吞食具有寄生虫虫卵的粪便,一段时间后绦虫会在这类甲虫的内部生长发育形成似囊尾蚴,鸡只将甲虫吃进肚后会感染绦虫病;节片戴文绦虫的中间宿主是蜗牛和蛞蝓,虫卵一般在20d左右发育似囊尾蚴,鸡只吞食蜗牛和蛞蝓后,绦虫成虫寄生在小肠部位,影响鸡只的生长发育。
鸡只在感染鸡绦虫病后会出现精神萎靡、羽毛杂乱,采食量下降、饮水量增加和行动较为缓慢等情况,双侧翅膀下垂,头颈部位存在扭曲现象,鸡只还会出现贫血、腹泻等症状,对鸡只的正常生长有着较大影响,生产性能也有所下降,产蛋量不高。在发病初期阶段,病鸡的鸡冠部位会出现发白的情况,可视黏膜发绀,慢慢出现精神状态变差、食欲不振和饮水数量增加的情况,大部分时间病鸡都处于闭眼的状态,而且鸡只的体重下降速度比较快,有时粪便中会出现带血粘液和白色颗粒状物体等,颗粒排出后形态还会发生改变。发病后期,病鸡的症状较为严重,有些会出现双脚无法正常走路和头部颈部扭曲的症状,机体逐渐衰弱,最后会衰竭致死。
对病死鸡解剖可以看到,鸡只的贫血症状较为严重,肌肉的颜色较为苍白,肝脏部位存在坏死灶,颜色呈土黄色;病鸡的肠道部位存在不同长度的绦虫虫体,初期症状的病鸡其小肠黏膜充血严重,厚度增加,还存在出血和溃疡的现象,肠道黏膜表面的出血点比较多,粘液数量增加,有些病鸡的浆膜上还分布着不同大小的出血斑。对肠道黏膜镜检可以看到绦虫的头节部位。回肠和空肠内存在较多分泌物,主要以胡萝卜样为主,有些病死鸡的肠道黏膜发生脱落,而且还存在较多没有完全消化的饲料。有时还会出现绦虫虫体聚集在一起堵塞肠管的现象,影响鸡只消化,也会形成血便。若是成虫寄生于鸡只体内,肠道黏膜部位则存在较多结节,而且中心部位下陷严重且存在溃疡,肠腔内部也存在较多绦虫成虫。
一般会根据鸡只发病后的临床表现症状、疾病流行特点等进行初步诊断,养鸡人员通过肉眼对鸡只排泄的粪便进行观察,若发现粪便中存在较多白色米粒状颗粒物,且颗粒物还会出现伸缩变形的情况,则可以确定病鸡感染了寄生虫病,而后采用实验室检验的方式来确定疾病类型。镜检方式比较常用,主要是取病鸡小肠部位组织病料进行涂片,而后使用专门显微镜进行观察,可发现病料组织中存在绦虫头节。还可采用沉淀法来诊断疾病类型,主要取病鸡粪便与水进行充分搅拌成为较稀的粪便而后用纱布进行过滤,纱布需要用双层,获得的滤液用容量足够的烧杯进行收集,再静置沉淀半个小时,清除上层液体后保留底部沉渣,将沉渣与水混合后再沉淀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上层清液透明后,取一些底部沉渣置于载玻片,将其与水混合,盖好盖玻片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看到混合液体中存在较多的淡灰色虫卵,而且内部有胚胎,形状呈球状。
养鸡过程中一定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为鸡只提供干净、卫生的鸡舍环境,尽量避免雏鸡直接接触中间宿主,防止该疾病经口传染。由于绦虫的中间宿主可能存在于鸡舍内部以及鸡群粪便中,所以要及时清理舍内粪便,清除鸡舍内部杂物,以此消灭中间宿主,降低发生鸡绦虫病的概率。对于清理的粪便也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也可以运用发酵、烘干和化学处理等方式消灭粪便中的虫卵和中间宿主。对于饲喂中所用的饲料,应保证质量合格,同时也要根据鸡只大小对饲喂量进行控制,不能出现一次投喂数量过多的情况,尽量让鸡只一次性采食完,以免饲料污染导致鸡只感染绦虫病。对于饲料槽中的剩余饲料要及时清除,以免滋生蝇蛆。若在饲养期间发现饲料和鸡的粪便中已经存在较多的绦虫虫卵或者绦虫的中间宿主,则需要及时全面清理并对鸡舍内部进行彻底消毒,以此消灭绦虫及其中间宿主。
通常会根据绦虫病的发生条件、流行特点和各地区的发病情况等,立足于鸡场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案,做好鸡舍驱虫工作。要确定驱虫的次数与时间,明确驱虫的具体方法,一般每年要进行2次以上的预防性驱虫工作,首次驱虫一般在鸡只1月龄左右的时间进行,第二次驱虫则会在鸡只产蛋之前进行。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驱虫的次数,可在产蛋期间增加一次驱虫的次数。另外,在进行预防性驱虫的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药物,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尽量选择低毒、对鸡只影响小且较为有效的药物,具体的用量与方法也要严格按照相关说明进行操作,不能出现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在预防阶段使用的药物数量一般为治疗期间药物用量的一半。
建议养鸡场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若需要购入外来雏鸡,先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鸡只的身体状况和日常表现情况,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驱虫处理,驱虫后的一周左右再与养鸡场内鸡群混群饲养。要想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可以采用定期开展驱虫工作的方式来预防该疾病,比较常用的驱虫药物为吡喹酮和氯硝柳胺等。另外,在饲养期间应消灭绦虫的中间宿主、虫卵和成虫等,应掌握较为有效的控制方法,同时也要注重对鸡舍内部环境的合理调节,尽量保持地面干燥,以此降低鸡群感染各类疾病的概率。
在发现鸡群感染鸡绦虫病后,需要及时进行全群驱虫,一般会使用硫酸二氯酚药物,根据鸡只的年龄对药物用量进行合理控制,成年鸡一般会根据其体重按照100~200mg/kg的比例进行用药,雏鸡则应适当减少用量;吡喹酮在鸡绦虫病的治疗方面也起到了明显作用,作为治疗鸡绦虫病的常用药物之一,也会根据病鸡的体重,按照25mg/kg的比例进行用药,要在早上空腹喂药,用药后2h内禁止饮水,使用该药物驱虫的驱虫率比较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与运用价值;丙硫咪唑药物的治疗效果较好,根据病鸡体重,按照20mg/kg的比例进行用药,每天投喂1次,持续治疗3d。但是这一药物对产蛋鸡的生产性能有着较大影响,在给产蛋鸡驱虫时要尽量避免使用该药物。驱虫散主要与饲料混合投喂,在鸡只空腹状态下让其服下,连续投喂2d,也能获得显著疗效。
除了以上治疗药物之外,还可以运用中药治疗的方式,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会使用槟榔片进行治疗,用量为1.5g/只,将这一药物与水混合进行煎煮,而后给病鸡服下。实际进行药物煎煮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将50g槟榔与500ml的水混合,小火煎煮半小时,而后进行过滤,再向过滤液中加入开水,使其达到500ml,形成浓度为10%煎剂,静置一段时间待温度下降后为病鸡服下。使用该方法进行驱虫,驱虫率超过了80%。中药槟榔片中所含的槟榔碱可以麻痹病鸡体内的绦虫,降低寄生虫的吸附能力,便于将虫体排出体外。在实际进行驱虫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补充电解多维,调整鸡只体内pH值,使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可促进病鸡恢复。另外,还要在病鸡的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粘杆菌素,可以控制继发感染问题出现。
治疗鸡绦虫病所选的药物必须要保证安全、低毒,根据病鸡的实际情况进行规范用药,若出现用量不足的情况,则会影响最终的驱虫效果,达不到理想目标;若出现用量过多的情况,则容易造成药物残留,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病鸡死亡。因此,在选择治疗药物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了解每种药物的驱虫效果、适用范围、不良影响、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实现药物的合理选择。要想进一步优化驱虫效果,还可采用多种类型药物搭配治疗的方式,但应明确配伍禁忌。比如可以将伊维菌素与丙硫咪唑药物进行混合治疗,能够对不同类型寄生虫病进行治疗,可获得多重效果。同时,用药治疗的时间也要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选择下午投喂打虫药物,药物见效后虫卵或者成虫会在第二天随着粪便排出,便于养殖人员清理。另外,治疗阶段需要保证病鸡的营养摄入充足,有利于病鸡快速恢复。
对鸡绦虫病进行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能够降低养鸡场经济损失,是养殖人员需要加强重视的内容。由于绦虫的种类较多,中间宿主也比较多,为降低鸡绦虫病的发生率,需要做好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等工作,保持鸡舍内部干净整洁,防止绦虫虫卵及其中间宿主的滋生,确保能够为鸡群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若发现鸡只出现发病情况,则应采取多种方法确定疾病类型,而后根据病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了解药物使用说明,做到规范用药,这是保证鸡绦虫病治疗效果的关键,可促进疾病防控工作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