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立身启后世

2023-04-15 13:18姜晓宇
宁波通讯 2023年3期
关键词:天理明德王阳明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吸取了先秦儒家、佛教思想以及理学探讨知行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在“心即理”的逻辑起点上以“致良知”作为通达知行一体境界的方法论。

王阳明认为“心”才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良知”是“心”之本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王阳明将天地万物的“一体”比为一个内在一致的“人”,天地之间各种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自身内部自然而然生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显现王阳明称其为“明德”,“大人”与“小人”的区分在于能否“明德”,而能够“明德”的根本又在于“心”,反映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心”就是人的“良知”。

儒家一直追求的道德境界是“内圣外王”之境。到了宋明时期,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德性的发展和完满,王阳明作为这一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人自身的发展以及人格境界的追求十分重视,提出了以“成圣”为道德目标的理想人格学说。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天理不应向外探求而应向内思索,人的“良知”容易被欲望所蒙蔽,使人无法依照“良知”而行。他以“精金”为例,精金之所以能被称为“精”,是因为它的成色十足,不掺杂任何的铜和铅,故金呈现出最完满的“色”方可成“精”。同理,人呈现出最极致的“理”方可成“圣”。但圣人的才力各不相同,就如同金的分量各有轻重,所以王阳明提出“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王阳明强调只有道德修养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圣的关键因素,在他看来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而积累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实践而锻炼的,但道德不同,道德的提升在于人内心的磨炼,人必须培养自己坚定的意志,同内心的欲望做斗争,从而顺应“良知”,去恶存善,最终做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天理明德王阳明
谢明德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