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琳琳
(海城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辽宁 海城 114200)
引发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因多而复杂,不仅有单一病原感染,更有多病原混合感染引起。腹泻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应该是具有腹泻症状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它与季节性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例如在辽宁海城冬春季比较潮湿寒冷,容易导致规模化猪场生猪大规模发病(各种疾病),最终诱发病毒性腹泻。所以说,对猪病毒性腹泻必须从长计议、全盘综合考量。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疾病种类很多,例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等等,本文主要通过这些疾病来探讨猪病毒性腹泻的基本流行特点。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属于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发病较急且传播速度快,各日龄和品种猪都能感染。以7~10 日龄内仔猪症状最为明显出现严重呕吐、腹泻病症,死亡率可达100%。该病的潜伏期在8~18h,也有长达3d或更长时间的传播速度很快,3d 左右就能蔓延到猪群中,规模化猪场中最易暴发病毒性腹泻。
患病仔猪粪便中经常含有大量未消化凝乳块,气味特别腥臭难闻。仔猪的病程较短,其死亡率与仔猪年龄呈反比关系,如果是1 周龄以下的仔猪出现临床症状后2~7d 会死亡,而2~3 周龄以上的仔猪则有机会存活,但体质虚弱,易成为“僵猪”(一种猪先天营养不良疾病)。
肥猪、公猪、母猪等感染后临床表现程度不一,有厌食、腹泻、个别呕吐症状,且猪粪便为水样喷射状排出。其中泌乳母猪发病最为严重,发病时其临床症状为体温快速升高,出现厌食、呕吐以及腹泻症状,且泌乳停止,这也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剖检发现,哺乳仔猪的主要病变位置在小肠和胃部,其胃部内会堆积大量凝乳块,且胃底黏膜出现充血症状。而在小肠充血以后,肠壁会逐渐变薄并发亮,其中充满了大量的灰白色以及绿色液状物,其中就包含了泡沫与水样化乳凝块,长时间就会出现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和水肿,导致哺乳仔猪病症恶化。荧光染色发现,发病猪小肠细胞中出现大量荧光,这说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已经蔓延到小肠甚至胃部绝大部分位置。
1.2 猪流行性腹泻 该病也很常见,呈现出急性高度接触性感染等特征,具体症状是水样腹泻、脱水等,新生仔猪患病后死亡率极高,可达到95%以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通过感染猪所排出粪便或污染物进行自然传播,其中哺乳仔猪、育肥猪、架子猪的发病率可以高达100%,哺乳仔猪群体受害最为严重,母猪的发病率高低不定,为15%~90%。不过母猪患病3~7d 后,可逐渐康复,死亡率相对较低,只有20%。
1.3 猪轮状病毒感染 猪轮状病毒感染属于哺乳期仔猪比较常见的急性肠道疾病,主要病症为厌食、精神迟钝等,仔猪发生下痢,排出大量黄白色或暗黑色且腥臭味较浓的粪便,持续2~4d。仔猪患病后会快速消瘦、脱水、若无继发感染症状,死亡率不超过10%。剖检主要病变为仔猪胃部充满凝块,大小肠黏膜呈现条状并出现弥漫性充血症状,仔猪肠壁黏膜部分脱落,肠壁越来越薄。
2.1 免疫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是预防猪病毒性腹泻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一些规模化猪场会采用接种疫苗进行预防,首先为母猪进行预防注射,而仔猪可通过吮吸母乳直接获得抗体而得到保护,这也是目前最好预防仔猪发病的免疫措施。该疫苗一般被用于妊娠期母猪,在母猪分娩前20~30d 进行穴位接种,而仔猪可通过母乳被动免疫获得有效保护。当然也可以采用主动免疫方法,通常在免疫5d左右仔猪可产生较强免疫力。
目前,国内免疫效果比较好的疫苗为猪流行性腹泻组织灭活疫苗或TGE、PED 二联灭活疫苗、TGE、PED 二联弱毒疫苗,都能有效遏制仔猪发病。而轮状病毒弱毒疫苗可在母猪产前15d 以及产后7d 进行2 次免疫,仔猪可获得被动免疫。
2.2 药物治疗 在防止猪病毒性腹泻继发感染过程中,需要解决猪脱水后的衰竭问题,可以考虑为发病猪注射5%的碳酸氢钠以及葡萄糖生理盐水,解决猪酸中毒以及脱水症状。另外,像肠道抗菌药如呋喃唑酮、磺胺甲基异恶唑等,均能预防继发感染。早期应用高免血清治疗有一定效果。
2.3 综合防治措施 除药物治疗以及免疫预防措施外,还要做好针对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要强化饲养管理,做好猪舍通风、保暖管理工作,为生猪提供全价日粮并充分供水,为生猪创建相对舒适的规模化群居环境,以确保猪群始终处于良好健康状态中。
3.1 海城市生猪猪场养殖概况 海城市是辽宁省生猪养殖规模较大、养殖技术相对先进的地区。目前全市已经利用全新的生态化养殖技术取代了传统生猪散养方式,实现了工厂式规模化养殖,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发展格局,提高了地方生猪养殖的抗风险能力。根据现有规模,目前市内的生猪养殖场存栏量已经超过10 万头以上,年出栏量达到4 万头,存栏量超过3000 头的生猪养殖场超过20 家。为了增加地方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海城市地方农户还纷纷建设了良种生猪养殖场、商品育肥猪养殖场,这些规模化猪场都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与此同时,海城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利于农户的生猪养殖发展优惠政策,全面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养猪积极性,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务工人员返乡兴办生猪规模化养猪场情况,促进了本市生猪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海城市猪病毒性腹泻基本状况 海城市生猪养殖规模正在呈现逐年扩大趋势,由于当地冬春两季气候十分特殊,近年来猪病毒性腹泻病例大量增多严重影响了当地生猪规模化养殖进程,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根据海城市对生猪规模化养殖调查结果发现,春季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传染源是病母猪和病仔猪,这些猪体质较弱不适应当地冬春两季的寒冷气候变化,特别容易患上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非洲猪瘟等,这些疾病病毒被病猪长期隐藏携带,是引发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源头。猪病毒性腹泻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无论人或其它动物都可以携带并传播轮状病毒,除粪-口途径传播外,哺乳、配种、蚊虫叮咬等都可传播。
3.3 流行特点与临床症状 调查发现,本地有些猪场病毒性腹泻呈现严重的暴发性、周期性流行。其中轮状病毒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导致某些病愈猪长期带有病毒。并且还存在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导致疾病扩散并长期传播,养殖生猪的死亡率逐渐升高,为养殖农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其中轮状病毒与猪博卡病毒的混合感染潜伏期相当之短,只有16~19h,以3 周龄以下的仔猪感染概率最高。
冬春季是猪病毒性腹泻的高发期,其中春季最易暴发,其特征为潜伏期短、发病快且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主要临床症状为猪腹泻与呕吐,由于不同病毒原因所引发的临床症状也有所差异,比如传染性胃炎所感染发病的患病猪临床表现多为极度口渴,症状表现十分明显,出现严重的喷射状水样腹泻,其粪便中会带有血块。另外,患病猪的普遍表现为被毛逆立,毛发黯淡无光亮,且会持续消瘦掉膘,而粪便颜色则表现为灰白色、黄色以及绿色。针对不同日龄的患病猪也会表现出不同临床症状,其患病率最高的是仔猪,仔猪患病后会排水样腹泻,且会出现短暂呕吐与严重的脱水现象,在2~7d 内就能死亡。与此同时,猪在病愈后会出现明显的发育不良现象,甚至出现后遗症,成为“僵猪”,失去其应有的市场经济价值。
3.4 病理变化 猪病毒性腹泻患病规模面积较大,其中病变主要发生于患病猪的肠胃,腹泻症状则直接导致患病猪死亡,其共同特征就是小肠管道被胀气迅速充满,长此以往肠壁变薄并发亮,肠内出现不同形状如糊状、液体状内容物,且病猪的胃内存在大量凝乳块,部分病猪的胃黏膜与小肠黏膜会充血肿胀,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化。因此根据海城市当地的调查与病理研究分析,猪病毒性腹泻导致病猪发生严重病变的部位是肠道,它与传染性胃肠炎症状非常相似。
3.5 防控策略 目前针对海城市规模化猪场的猪病毒性腹泻防控策略相当丰富,其中临床诊断可有效预防防控疾病,主要是辨识何种病毒引发的腹泻症状,最后给出诊断结果即可。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以及血凝试验等方法,结果发现像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流行性感冒等都是引发当地规模化猪场生猪患病的主要原因。结合这一诊断结果,当地猪场也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防控策略,希望有效遏制猪病毒性腹泻蔓延。
(1)综合防控策略,海城市针对猪蓝耳病导致的春季病毒性腹泻是由动脉炎病毒引起,该病毒的传播速度相当快,可直接侵袭生猪的呼吸道系统,例如仔猪的呼吸系统没有发育完整,抵抗免疫力整体偏差,极易患病。所以对自繁自养养猪户实施了严格审查强化措施,保证对所有购入的生猪实施身体疫病检测,并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患病猪管理工作制度,严控猪场消毒工作状况,同时配合疫苗实施生猪病毒免疫操作,在猪饲料中投放抗病毒药物,争取从源头上杜绝猪蓝耳病蔓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这对猪体质以及疫病抵抗能都有帮助。
(2)对某些特殊病症如猪瘟所引发的猪病毒性腹泻,主要防治方法就是查明传染病源,对猪场生猪进行免疫抗体检测,例如对生猪注射博卡病毒疫苗。另外,要做好猪舍的消毒、保暖工作,确保做到对症下药,必要时还为生猪补充了一定量的液体生理盐水,避免患病猪出现患病后的严重脱水症状。
(3)针对猪流行性感冒所引发的猪病毒性腹泻症状也要重视,在母猪妊娠前一个月为其接种了肠胃炎疫苗,对有效强化母源抗体,同时也能有效规避仔猪出现胃肠炎疫病感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