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大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2023-04-15 10:08:52
大众文艺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民歌

陈 璐 孙 斐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线性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一组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它往往都是由人类的某一个特定目的而形成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1]。大运河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58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带动了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开展多学科保护传承研究。同年8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指出要整合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文物和文化资源,加强大运河文化建设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运河江苏段全长680多公里,流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连通长江、淮河及五大湖泊,是江苏核心文化空间。其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有省级以上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53个。在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对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和活化研究成为江苏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构成。

一、大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资源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运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安作璋、傅崇兰、张强等对大运河展开研究,主要集中在运河本体保护与利用、运河发展历史以及沿河民俗文化、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史、运河遗产资源分类、运河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等方面。2010年以前为研究的萌芽期,主要有运河与南北音乐文化交流、运河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如王志军:京杭大运河流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历史价值与作用)、运河文化与中国戏曲等,2010年至2018年为研究的发展期,相关成果增多,内容包括:运河文化带传播、运河民歌/号子等专题研究、运河主题歌舞剧研究等。2019年至2023是该主题研究的爆发期,内容涵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非遗活态传承、运河沿岸传统音乐分类研究、非遗活化与高校教育、运河与宗教文化、运河音乐文化时代价值、运河文化带与旅游产业研究等,大运河传统音乐类非遗线性研究未见。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关于运河文化及音乐类遗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片状的,宏观的,研究范围以运河整体区域,或某一段区域为尺度,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例如大运河遗产廊道建设、大运河音乐文化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构建、大运河音乐遗产与运河文化品牌建设等。第二类是点状的,微观的,研究以运河沿岸城市、村落的某种类型音乐或代表性项目为对象,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类型为主,部分使用定量分析法。例如大运河沿岸民歌活态传承、某市县音乐类非遗田野考察、音乐类非遗资源的应用等。

(三)应用研究

音乐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大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资源应用研究主要以活态传承为目标,通过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扶持机制、非遗生态保护区的设立、非遗生产性保护开展文化品牌塑造、文旅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等。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游客对体验性、互动性的需求更加强烈,在应用层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注重游客的体验感,其中包括非遗音乐节事演出、非遗生态特色旅游、新媒体传播、数字化展示、体感交互技术开发、文化自信构建等,对音乐类非遗在旅游产业、数字经济和创意产业应用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对大运河音乐的研究已经从运河保护研究、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运河沿岸城镇村落典型遗产保护到对于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产业研究、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音乐类非遗活化应用、音乐文化遗产的梳理、运河沿岸传统音乐与曲艺类遗产的个案研究、运河与音乐文化嬗变关系研究,以及个别涉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音乐类非遗保护的路径研究等方面。对于运河沿岸音乐类非遗的研究偏重于个案研究,缺乏在运河地理文化空间视域下对某一类型音乐遗产和活化应用的线性研究。因此,对运河江苏段音乐类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是本文的创新点。

二、大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资源线性分布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基于无形文化的、代表某种社会观念、表现形式及相关技能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拥有“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网站数据统计,截至目前,运河沿岸8市共有130项传统音乐类非遗成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53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6项,占比较大的几项分别是锣鼓、民歌、宗教音乐、江南丝竹、古琴、吟诵,是最具江苏地域特点的代表性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一)民歌

江苏流传的民歌有12800余首,根据方言地域不同,总体分为北方民歌、江淮民歌、吴语民歌三种。北方民歌非遗代表性项目主要有邳州运河船工号子、淮洪调(唱淮洪)。邳州运河船工号子是典型的劳动号子,随着大运河的开掘,运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船工号子唱响运河两岸。船工号子由专人领唱(号头或船长),众人相和,声音浑厚、铿锵有力、声调高亢,用以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淮洪调大多就地取材、即兴发挥,歌词生动、贴近生活。

江淮民歌主要有南闸民歌、高邮民歌、邵伯秧号子等。淮安地处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和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因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在音乐风格上有兼收南北之势。南闸镇是江苏省著名的“民歌之乡”。南闸民歌曲调委婉抒情,有赛歌、对唱等歌唱形式,至今流传有500多首。邵伯秧号子是扬州民歌首批代表性项目,唱词生动形象,旋律优美,堪称江淮民歌的代表。

吴语民歌代表性项目有南乡田歌、滆湖渔歌、苏州小调等。镇江是吴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属于江淮方言和吴方言交界区域。田歌是长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南乡田歌是镇江地区民歌代表性项目。无锡滆湖渔歌源于唐朝,原为滆湖渔民朝拜凌霞道观时道士教唱的神歌,逐渐演变为渔民们在滆湖捕鱼劳作时的渔歌。苏州小调是对明清俗曲、时调的传承,曲体结构比较规整,有固定的曲调名,歌唱性较强。

(二)锣鼓

锣鼓乐遍布运河江苏段各地区,是由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丝弦乐器组成的器乐曲。由北往南整体而言呈“简约-丰富”“粗犷热烈-优美古朴”的变化趋势。

新沂锣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鼓乐。锣鼓点起伏跌宕,豪放洒脱,是仪式庆典必备音乐。霸王锣鼓是宿迁独有的民间打击器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为西楚霸王项羽操练军队所用,民间演出时常以舞狮锣鼓形式表演。

楚州十番锣鼓由宫廷昆曲传至古楚,加上打击乐形成,集唱、奏、敲打三个声部为一体,演奏乐器包括打击乐器、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为衬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常加入锣鼓与器乐合奏,乐曲中和结尾处常加入锣鼓曲牌。扬州曹甸十番锣鼓也源于宫廷昆曲音乐,融演奏、演唱、打击乐为一体。每逢节日庆典,曹甸四支十番锣鼓队伍都隆重登场,传承至今。

常州锣鼓乐(东浦丝弦锣鼓)是金坛东浦民间音乐,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因弦乐器上的弦为丝线,故称“丝弦锣鼓”。东浦丝弦锣鼓的器乐由弹拨、吹奏和打击三大部分组合,加入了阮、笛、笙等乐器,其曲调短小精悍,蕴含农耕稻作风味和水乡秀丽景色风韵,传递田园劳作和欢乐气息。宜兴十番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战事需要,因此与徐州、宿迁的锣鼓乐更为相似。

(三)宗教音乐

运河江苏段宗教音乐主要集中在镇江往南地区,代表性项目有金山寺水陆法会仪式音乐、天宁寺梵呗、乾元观道教音乐、无锡道教音乐、玄妙观斋醮音乐。金山寺水陆法会仪式音乐是佛教经忏法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有吟唱与器乐两类。吟唱声腔曲调约上百种,调式丰富,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少有偏音。常州天宁寺梵呗被认为是禅宗唱腔的“活化石”,表演形式以清唱为主,伴有打击乐形式的多种法器。天宁梵呗的节奏沉稳扎实、风格哀婉,唱腔讲求三弯九转、依字行腔,有“宽、嘡、甜、蜜、脆”的基本特征;唱诵经文句式结构与我国唐宋词格有密切关系。

茅山道教音乐以句容茅山道院为核心,源于秦汉,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它是茅山斋醮法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与民间音乐相融合。茅山乾元观是江苏省唯一的坤道院。以笙、萧、管、笛、三弦、琵琶、扬琴、古筝、二胡、中胡、低音大胡等,增加了打击乐。韵腔吸收了江南丝竹和戏曲音乐元素,古朴典雅,唱诵舒缓缠绵。

无锡道教音乐基本内容有腔口、梵音、锣鼓,在承袭中国道教经典音乐传统的同时,广泛地吸收了本地民间音乐、苏南地区戏曲等优秀成分,形成了如今兼具宗教韵味与古朴典雅江南丝竹的风格。

苏州玄妙观斋醮音乐继承了古代“巫以歌舞降神,祝以言辞祷神”的传统,融合了古代宫廷仪典音乐、祀礼音乐,也受到堂名音乐、江南丝竹、昆曲、吴歌的影响,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

(四)古琴

江苏古琴文化历史悠久,著名的古琴流派有苏州的虞山琴派、镇江的梅庵派、扬州的广陵派、徐州的诸城派等。虞山琴派由明末清初严天池创立,四百年来盛传不衰,被后人誉为“古音正宗”。之后,徐青山、吴景略等虞山派古琴大师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形成了“博大和平,清微淡远”的琴风。梅庵琴派其地理分布以南京为中心,后流传至南通、镇江、上海等地。其声流畅如歌,生动缠绵,风韵明快,并注重技法,强调旋律之美。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在琴制、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史、琴韵、琴论、琴社、琴派等领域都别具特色。崇尚“清微淡远”,追求“洒脱、畅扬”的情趣。广陵派现存琴谱有20多种。

(五)吟诵

《尚书》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吟诵介于“唱”和“读”之间,融合了文学、音乐、语言等学科。在江苏,较为著名的代表性项目有徐州吟诵、常州吟诵、唐调。

徐州吟诵徐州吟诵较好地体现出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的声韵美和节奏美,抑扬顿挫格外分明。常州吟诵属“吴吟”,是用常州方言吟诵古典诗词文章的民间艺术,能较好地体现出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的声韵美和节奏美,抑扬顿挫格外分明。唐调是中国吟诵的代表流派,也是近现代吟诵史中最可体现诗词文赋内在音乐美的吟诵调,是无锡、苏州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吟诵诗词的体裁选择上,唐调只吟诵《诗经》、楚辞、五言、七言等 。

三、大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活态传承

在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在增强非遗传承活力、拓展利用路径、加大传播普及力度。

(一)音乐类非遗的线性研究

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大规模和跨区域性特点,能够把分布在不同场域的文化遗产及资源组织起来,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利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相关要求包括:强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特色村镇和街区。强化融入生产生活,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3]。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资源的研究模式首先要从对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的总体认知出发。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典型示范区,江苏的音乐类代表性项目在不同城市、区域有着内在的文化空间的整一性,只有理解和把握了这种整一性,才能实现对某一代表性项目的活化传承。在研究中要打破原有的以城市、村镇为单元的模式,从线性文化遗产角度研究特定音乐遗产的留存现状、文化空间、流变演化,才能从整体上认识、保护、活化江苏境内运河沿岸泛城市音乐非遗资源。

(二)挖掘音乐类非遗的现代价值

1.串联起大运河文化脉络

作为典型线性文化遗产的运河,不仅承载着2500多年的历史,更构成了有着丰富地域特色的文化廊道,而遍布运河文化带的传统音乐类遗产正是串联起运河文脉的“声音”。运河江苏段扬州、淮安、苏州等地纷纷打造当地最富特色的音乐非遗代表性项目,围绕“活化”大运河线性遗产,共同绘就江苏运河文化带的脉络。

2.建设江苏文化品牌标识

江苏作为运河文化带样板建设区域,立足资源禀赋和良好基础,“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4]。第一,完善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品牌文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文化带建设工作规范有序。第二,打造世界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亮点工程,如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运河音乐节”,以音乐节带动多种大型赛事、旅游、文化周活动;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研讨会议,整合运河文化带民歌等音乐类非遗资源,实现线性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传承。第三,通过对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整理,形成统一的数字影像馆,分类展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技艺,打造一批江苏特色音乐作品,以特色视听文化给观者更强的体验感。

3.助力江苏特色文化旅游

运河遗产廊道建设带来了绿色生态休闲度假、运河沿岸文化街区、遗产文化线路等多重形式的沿运河旅游产品。沿运河廊道区域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成为吸引游客的地理环境基础,沿线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资源给人们提供了深度文化体验的机会。在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跨越行政边界进行整体规划协调,运用传统音乐等非遗资源推动江苏特色文化旅游形成国际影响力。

(三)音乐类非遗“两境六式”的活化应用

对非遗的有效保护首先要求对非遗项目做专项调查和分类,依据项目特点进行活化路径研究,通过丰富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体验等活态传承形式,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用场景。

依据运河沿岸泛城市音乐类非遗的留存形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在原生文化空间演绎、呈现的音乐,如锣鼓、号子、道教音乐等,另一种是可以脱离原生文化环境单独存在的音乐,如古琴、民歌、吟诵等。前者和特定的节日、庆典、仪式或场域相结合,对原生文化空间的依赖性较大,研究方式和活化传承路径就需要充分关注其原生文化空间的保存和再造,对于这一类非遗项目的研究可称为原生境研究模式,其应用路径主要有情景展现式、舞台表演式博物馆展呈式,强调音乐文化的独立性、完整性、传统性。后者在其自身诞生、发展、演化过程中可独立留存,形成了独立的文化意义,并不依赖其原生文化空间,或可融于新型文化空间。对于这一类非遗项目的研究可称为再生境研究模式,研究内容是音乐与现代文化生活的融合,其应用路径主要有沉浸式、共创式和共享式,强调音乐文化的综合性、变化性、传播性。“两境六式”模式是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音乐类非遗的创新应用模式,为音乐类非遗资源的融入文化体验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四)打造音乐类非遗线上线下联动产业

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2022年6月8日发布《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短视频平台影响力报告》和抖音2022年6月11日发布的《2022非遗数据报告》数据显示,仅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一年间,抖音平台上国家级非遗项目视频播放量达3726亿,获赞94亿,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截至2022年5月底,TikTok平台上非遗相关视频播放量308亿。播放量带来的不仅仅是非遗项目的传播,也带动一批非遗传承人/单位通过短视频获得收入,线上引流带来的是线下商品成交额的大幅上涨,年轻人和中年人成为购买的主力军。在短视频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地方政府、传承人群及专业机构应研究非遗线上经济新模式,整合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资源,做好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线上线下联动,将线上的“关注、点赞、收藏、打赏”与线下的“旅游、观摩、购买、体验”结合起来,以高品质音乐类非遗作品、代表性项目传承人IP赢得社会广泛参与,助力大运河沿岸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

(五)塑造音乐类非遗品牌文化形象

运河江苏段已有音乐类非遗品牌项目主要是以行政区域划分的、有着较高知名度和悠久历史的代表性项目,如苏州江南丝竹、无锡二胡音乐、常州吟诵、扬州古琴音乐和邵伯锣鼓小牌子、淮安的南闸民歌、徐州鼓吹乐等。未能形成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能代表运河江苏段文化形象的音乐类非遗品牌。可见,江苏运河线性品牌形象缺失,缺乏跨区域整合的文化形象和有效传播。

目前,短视频平台上音乐类非遗作品形式多样,从内容来看有新闻、演出、纪录片等,讲述大运河文化概貌、非遗专题介绍(如昆曲、玉器等)、区域非遗项目介绍(如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等)或城市专题(运河苏州段“运河十景”)。这些视频资源未能实现运河江苏段跨区域整合传播。从音乐类非遗留存情况来看,不同城市、区域之间,同一项目在运河江苏段有着地理文化空间的整一性,但在研究和宣传路径、方式来看,缺乏对某一代表性非遗项目的整体性视角。大运河江苏段重点建设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就需要全社会共同重视,打破以城市地理空间的隔阂,以线性文化遗产视角对运河江苏段非遗进行整一性研究,以完整的认识、研究、宣传江苏运河文化。

结语

运河江苏段有着类别众多、地域特征明显且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苏乃至中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在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江苏应着力推动运河非遗的线性研究和应用研究,从线性文化遗产视角挖掘传统音乐类非遗的时代价值,运用“两境六式”的创新应用模式,打造音乐类非遗线上线下联动产业,塑造音乐类非遗品牌文化形象,发挥大运河江苏段重点建设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江苏运河文化带建设。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民歌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16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4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42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放歌大运河
民族音乐(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7